英国小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世界民主的起源:《大宪章》和议会的产生

诺曼王朝建立后,英国进入封建时代。英国封建时代包括四个朝代:诺曼王朝、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之后的都铎王朝是英国近代社会的起点,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就是这个朝代的君主。在都铎王朝之后,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苏格兰国王入主英格兰,英国革命和查理一世国王被杀发生在这个时代。1714年,英国进入汉诺威王朝,德国人成为英格兰的国王,当然他们身上带有英国王室的血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人与德国人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时为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英国王室不愿意王朝名称跟德国再有关联,于是改名温莎王朝。

在对中世纪至今的英国王朝有了大致了解后,我们回到诺曼王朝和金雀花王朝,主要讲发生在这两个朝代的两件大事,《大宪章》和议会。

温莎堡是英国现存最古老的王家城堡

在英国封建王朝时期,国王和贵族之间争权夺利,时有纷争。国王是国家的统合力量,他的权力大,凝聚力就大,国家就不容易分裂。贵族也要自己的权力,贵族的权力大,离心力就大,国家就容易分裂。英国历史上国王和贵族的斗争造成了两大成果:一个是《大宪章》,另一个是议会。《大宪章》也称《自由大宪章》,是西方国家自由和民主的一个源头。议会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立法的最高机构。

在英国封建时代开始的时候,即诺曼征服以后,威廉一世在法国的领地成为了英国土地。也就是说,英国的国王同时享有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土地,这造成了英国和法国之间的争斗。所以,在英国封建时期,除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争斗,还加了一层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争斗。两种争斗合在一起造就了《大宪章》。

1154年,征服者威廉的曾孙亨利二世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他创立的金雀花王朝是英格兰最强大的封建王朝。该王朝本名安茹王朝,亨利二世是安茹伯爵后代,因为家族纹章用金雀花做装饰,所以通常被称为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不仅享有英格兰的土地,还得到了法兰西一半的土地。亨利二世与同时期的德皇腓特烈一世和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认为是全欧洲最有权势的三个人。

亨利二世的权势应归功于他的母亲玛蒂尔达。玛蒂尔达是亨利一世的女儿,在她8岁的时候,父王让她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两人婚后一直没有子女。亨利五世死后,23岁的玛蒂尔达回到了英国。在她的哥哥威廉王子溺水身亡后,父王亨利一世宣布她为王位继承人,当时女性王储在英国还没有过先例,贵族们心里并不认同由女性出任君主。接着,父王又将她再嫁给只有15岁的安茹伯爵之子,两人生下了后来的国王亨利二世。由于亨利一世的突然去世,玛蒂尔达和表兄斯蒂芬伯爵为争夺英格兰王位,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战争,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斯蒂芬担任国王,他死后由玛蒂尔达的儿子亨利继承王位。在战争期间,玛蒂尔达一度控制英格兰,但是从来没有被加冕为女王,最后却为儿子争得了英国王位。

亨利二世出生于法国,也死于法国,他其实就是个法国人,但不是法国国王。而且,亨利二世拥有法国一半土地,英国与法国的关系因土地问题一直紧张。在亨利二世死后,他的儿子狮心王理查为争夺土地与法王开战。按照王位继承顺序,狮心王的王位本应由其子亚瑟继承。然而,亨利二世还有一个最小的儿子约翰,他趁其兄狮心王理查在法国战死之际,捷足先登英国王座。约翰继位后,继续在大陆与法王作战,相继丢失诺曼底、安茹、曼恩、都兰等地,约翰国王因此被称为“失地王”。


在亨利二世继位时,英国还没有大学,英国人都是去法国和其他欧陆国家求学。1167年,亨利二世同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争吵,在法国巴黎的英国学者回到英国牛津,从而使牛津迅速发展成为英国经院哲学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于是,继博洛尼亚和巴黎之后,牛津成为欧洲第三个学术研究中心,最后发展为牛津大学。


约翰王打仗需要钱。于是,他违反封建惯例,征取过多的继承金、协助金、盾牌钱,没收直接封臣的地产,并向城市多方勒索,引起社会广泛不满。约翰王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英国中世纪的封建契约。简单地说,封建契约是国王与贵族及子民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每一方都有权利,也都有义务。比方说,处于社会底层的农奴有一块地,这块地是庄园主根据契约给他使用的,但是庄园主不可以随便把这块地收走,农奴的家庭靠这块地吃饭,这块地就是他的权利,他死后由儿子继承。庄园主如果无故把地收走,就违背了契约,农奴就有权造反。

因此,英国贵族认为约翰王违背了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贵族就有权反抗国王,这是《大宪章》产生的根本缘由。1213年,约翰再次出征法国,一些封建主因此拒绝服役。1214年,约翰在布汶之役中战败,贵族乘机反叛。1215年6月15日,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约翰王来到兰尼米德一片开阔的草地上,约翰王与贵族们在此签下了《大宪章》文件。

《大宪章》涉及两条最根本原则。第一,英国臣民的财产权和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第二,国家的臣民(当时主要是贵族)跟君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如果君主违背了契约,臣民就有权反抗国王,即臣民具有反抗权。这两项权力被一代代英国人不断发展和丰富。比如,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革命者就追溯到《大宪章》,认为《大宪章》赋予了他们权利,既然国王查理一世不遵守契约,人民就有权起来造反。再比如,在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时候,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要求政治选举权,他们同样追溯到《大宪章》,认为《大宪章》赋予了他们权利。

《大宪章》纪念亭


《大宪章》全文有63个条款,主要限制王权,保障贵族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大宪章》后有修改,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联邦宪法和各州宪法也都包含有《大宪章》的思想,在大宪章签署地原址的纪念亭就是美国人修建的,离温莎城堡开车仅十多分钟的距离。


英国人总说自己是“生来自由的英国人,英国是自由的故乡”。当然,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可以认为自己是生来自由的,可在1215年的时候,英国人就用文字把自由记录了下来,这是《大宪章》产生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宪章》当时规定的自由主要是指贵族的财产自由,后来其自由涵义被不断扩大。《大宪章》也一步一步变成了自由和民主的化身,不仅对英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也成为西方自由、民主的一个最主要的源头。

议会是英国封建贵族反抗国王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在议会形成之前,国王在处理国家政务的时候,总要召开一些会议进行商量,但参加会议的人没有骑士和平民。为了提高贵族的决策权,贵族要求国王在召开会议的时候,能够选派他们的骑士代表,包括选择一部分纳税市民来参加会议,这样在涉及税收等问题时,就加大了改变国王不合理主张的可能性。

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所在地

1295年,即爱德华一世统治后期,英国召开了一次非常著名的会议,史称模范议会。一共有400多人参加会议,所有阶层都有代表;每个郡有两位骑士参会,每座城市有两位市民代表。到14世纪上半叶,随着更多平民的参与,议会一分为二,即分成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在那个时候,国王的权力最大,然后是上议院,最后才是下议院。随着后来几百年间英国政治的演变,特别是经过了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会在后续章节中进一步讲解。

本章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大宪章》确定了王在法下的原则,后来发展为依法治国。第二,议会表明国家大事不能由一人说了算,必须大家协商,人民当家作主。下一章,我们要讨论中世纪英国另外两件大事,一是英法百年战争,二是红白玫瑰战争,这两场战争对英国历史发展举足轻重,对世界历史发展也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