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曹阿瞒是我同学(故事灵感001)
我和曹操是同学
熹平三年,洛阳太学的钟声敲破晨雾,我穿越成了曹操的同窗。初来乍到,我便被这古老学府的庄重肃穆震住,可还没等我适应,便卷入了一场关乎命运的棋局。
那时,曹操和我常于太学的庑廊下研读经史。一日,趁四下无人,我压低声音对他说:“孟德,这天下将乱,你我若想成事,需另辟蹊径。”曹操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旋即恢复镇定,“方相何出此言?”我展开一幅自制的九州舆图,指着图上的山川关隘道:“如今汉室衰微,士族坐大,若要打破这僵局,需有全新之法。”说罢,我向他详述现代政党制度的雏形,曹操听得入神,不自觉握紧了拳头。
不久后,党锢之祸愈演愈烈,太学里风声鹤唳。我和曹操暗中联络志同道合之士,组建了一个秘密团体,以“兴汉、利民、除弊”为宗旨,逐渐吸引了许多寒门子弟的加入。为了壮大势力,我们还利用太学的人脉,与地方豪强建立联系,获取资金和物资支持。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出征颍川。临行前,我将一本改良后的《孙子兵法》交给他,书中融入了现代军事战略思想,曹操郑重接过,目光坚定:“方相,等我归来,共图大业。”
初平元年,洛阳城破的烽火映红天际时,我攥着自制的等高线地图,在残垣断壁间找到了曹操。这个未来的魏武帝此刻满脸血污,戟尖还滴着叛军的血。“孟德,”我将羊皮卷塞进他掌心,“要赢下这乱世,光靠刀剑不够。”
他展开地图,瞳孔猛地收缩——上面不仅标着洛阳周边的隐秘粮道,更用朱砂圈出青州、徐州的盐铁产地。“方相,你究竟是人是鬼?”他声音发颤,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后的霸业蓝图。
战场上,曹操运用书中的战术,屡立战功。而我则留在后方,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为前线提供补给。我们通过信鸽传递消息,构建起了一套高效的情报系统。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开始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迎天子以令诸侯,可此举遭到了部分谋士的反对。关键时刻,我站出来力挺曹操,“孟德,此举虽有风险,但却是成就霸业的关键一步。如今天子蒙尘,我们迎他回许都,既能掌控朝政,又能赢得民心。”曹操沉思良久,最终采纳了我的建议。
建安元年,当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时,我早已带着工部匠人疏通了颍水漕运。码头边,满载屯田新谷的船只往来如织,我指着堆积如山的粮囤对荀彧说:“文若先生可知‘物流’?从屯田到仓储,再到前线,每个环节都需精密如齿轮咬合。”这位颍川士族领袖抚须沉思,最终默许了我推行的“漕运股份制”——商贾出资造船,朝廷以盐引分红,短短三年便让许昌粮仓的存粮翻了十倍。
为了巩固政权,我协助曹操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我们设立了“考绩司”,对官员进行定期考核,选拔有能力的人才;将九品中正制改良成“双轨察举”,每月朔望,许昌城的市曹会竖起三丈高的“招贤榜”,既收录士族推荐的世家子弟,也特设“奇技科”选拔寒门能工巧匠。当刘备带着诸葛亮在新野练兵时,我们的匠作营已造出改良版的诸葛连弩,射程比原版多出三十步。还建立了“法曹”,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维护社会秩序。
这些改革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一时间,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甚至连曹操的一些亲信也开始动摇。面对重重压力,曹操有些犹豫,我拍着他的肩膀说:“孟德,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成就大业。”在我的鼓励下,曹操坚定了决心,强力推行改革。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大军压境,曹操帐下人心惶惶。我深知这一战的重要性,夜不能寐,反复研究地图和情报。终于,我发现了袁绍军的一个弱点——粮草囤积地乌巢防守薄弱。我将这个发现告诉曹操,并建议他奇袭乌巢。曹操大喜,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趁着夜色偷袭乌巢。这一战,曹操大获全胜,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孙权在江东称帝那日,我正与曹操在玄武池训练水师。望着新式蒙冲舰破浪而行,曹操忽然将酒爵砸向甲板:“仲谋小儿竟敢僭越!”我却笑着展开西域商人带来的羊皮卷:“明公请看,鲜卑单于愿以千匹战马换三十台龙骨水车。”三日后,鲜卑骑兵出现在夷陵道,孙权不得不分兵防御,蜀汉北伐的计划也因此夭折。
最棘手的当属司马懿。当他在屯田账簿上发现亩产翻倍的异常数据时,我亲自登门拜访。书房里,我将《齐民要术》批注本推到他面前,扉页写着“亩产倍增之法,不足为外人道”。他望着书中关于曲辕犁和占城稻的记载,良久才叹道:“方大人这是要将天下变成精密运转的机括啊。”
此后,曹操继续南征北战,势力不断扩大。而我则始终在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赤壁之战时,由于我提前提醒曹操防备火攻,曹操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胜利,但也没有遭受重创。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临终前紧紧攥着我的手:“方相,孤若称帝,必遭天下人唾骂......”我从袖中取出早已拟好的禅让诏书,上面赫然写着“尊献帝为太上皇,建元承运”。当曹丕捧着传国玉玺跪在坛下时,我听见洛阳城头的钟鼓与太学里的晨钟重叠——原来二十年前那个在竹简上画齿轮的少年,真的转动了历史的巨轮。
如今我坐在丞相府批阅奏章,案头摆着最新的战报:邓艾的奇袭军已翻越阴平,东吴的战船在长江遇伏。窗外,新修的驰道如蛛网般通向四方,满载货物的马车川流不息。这天下,终于成了我与曹操在太学槐树下勾勒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