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4章 朱祁镇的觉醒
朱祁镇在之前的人生里,虽然一向没少被人注视,但是,这个时候被他的大臣们注视仍然感受到了不小的紧张感受。
他再次望向了张太皇太后的方向,张太皇太后仍然是没有任何表态。
朱祁镇深呼吸了一下,开始根据之前读过的李鄂那些文章里的内容,开始了自己的论述:“杨阁老,事情有主有次,朕以为现在的问题,不应该放在无谓的争吵之上。”
“陛下!魏源先是在早朝上,问了不该问的事情,后是君前失仪,臣呵斥他,他又不思改过,这不能算是无谓的争吵。”
这就沾点给脸不要脸了。
朱祁镇心中的怒火陡然升高,可是,李鄂那些文章里的内容,让他有了可以控制住怒火的动力与能力了。
事情有主有次。
他现在干这些事情,不是为了与杨士奇争吵干的,他不是为了发泄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而是为了,让早朝的内容变得更有价值一些。
于是他说:“阁老你大概是忘了,早朝说什么不说什么,严格来说不过是约定俗成久了,大家才以为早朝必须是现在这样的,魏尚书问那件事本身不算是太过。”
“可是陛下不要忘了,如果早朝上所有的官员,都像魏尚书一样,什么话都能够问出来,都敢问出来,那这早朝一定会散出去一大堆不该散出去的消息。”
“那早朝干脆就取消好了!”
李鄂的文章里提过一个技巧,当你其实只想开窗户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提出把门卸下来,来给对手的争论上强度。
他严肃地说:“既然早朝只是走个过场,而不能谈正经的事,那取消就好了,何必从太皇太后到朕,再到诸位臣公,披星戴月地来这里走这个无用的过场?”
“陛下,万万不可!”
礼部尚书蒋守约原本也是昏昏欲睡的状态,他现在的岁数,早就不在乎大臣间的争吵了。
可是,朱祁镇一本正经地提出,只能走过场的早朝不如取消,那他这礼部尚书就必须站出来表态了。
他可不想在后世的史书上边,因为在他当大明的礼部尚书之时,皇帝取消了走过场的早朝而名流史册。
再不济,也不能在这时候,留下让人喷他的话啊!
“你是礼部尚书蒋守约?”
“正是臣下。早朝废弃与否,不仅仅是礼制的事,也是让陛下与臣等,不要忘记平民生计之难,他们为了能活下去,每日的辛苦不亚于日日早朝。”
“那就继续保留早朝,但是,把以前的约定俗成的观念取消了,你以为然否?”
“然!约定俗成固然可以是礼,但是约定俗成的事,不能全部当成礼来看待。”
蒋守约既然是把话说到了这份上,便决定自己也提议卸门一次,让杨士奇暂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到他这的可能性,能够稍稍大上一些。
“只是,臣是认为,早朝确实也没必要这么早的,改成辰时上朝也可。礼制上,臣能把这一点论清楚!”
“蒋守约,你这个话与奸佞小人何意!”
这一次杨士奇没有说话,反倒是另一个朱祁镇不认识的官员说话了。
此时,张太皇太后仍然没说话。
朱祁镇厉声说:“好了,诸位臣公论事之时,还请就事论事,不要动辄攻讦他人,还请!”
朱祁镇顿了一下才继续说:“请就事论事!朕说了请了!”
朱祁镇说到这,也不等其他的大臣们具体的反应如何,腰杆挺直,像一个成年皇帝一样坐回了龙椅上。
他的这个样子,让杨士奇在内所有人,都有了一些恍惚的感觉。
皇帝,不能当成小孩子来看了。
杨士奇这时暗暗有一些后悔,像对自己刚才做的事情不存在一样,一本正经地躬身说:“臣遵旨!”
杨士奇这样说,其他的大臣也纷纷地表态起来。
一阵并不整齐的“臣遵旨”开始响彻在大殿内外。
然后,事情的商量也就容易了很多。
大臣们先是商量出了一个结论,让魏源立刻带人南下去协助于谦解决问题。
这个事情,不难得出结论。
之后,大臣们开始谈起了,早朝能不能改成上午这件事,朝臣们的态度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各占一半。
对此,张太皇太后以一句话定了调。
太太皇后身体不适,之后再议!
……
早朝结束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这个季节,白天的时间就是比黑夜长上很多。
因此,早朝结束之后,张太皇太后与朱祁镇一起进行了一次不长的对话。
朱祁镇第一次感受到了,他之前一直都没有感受到的,从张太皇太后那里传过来的认同之感。
张太皇太后最后说:“陛下如果能够一直就事论事,辨别事情主次,当可以为尧舜!”
“我……朕定会努力!”
朱祁镇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张太皇太后的肯定的影响,第一次感觉到,用“朕”这个字自称没有那么别扭了。
他的年纪不大。
可是他的心中,第一次打心底开始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上古时的圣王。
之前那些有些虚无的理想,对于年幼的皇帝开始有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李鄂!
这是李鄂的文章里告诉我的!
李鄂现在怎么了?
朱祁镇这时候,很想再次见到李鄂。
……
李鄂现在正在走向刑部大门位置。
不久之前,袁彬带人把那个小吏给带了回来。
单从这一点来说,他把这趟差给办成了。
可问题是,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宏也跟着过来了,还要在李鄂见他的侄子前,跟李鄂单独谈一谈。
那李鄂就不能不给这个面子了。
当然,他自己也想见一见王景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后世的人,想起明初的航海家,往往只记得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殊不知,还有一位王景弘也是航海家。
他记忆中的历史,王景弘就是在正统二年去世的。
现在这个时候,郑和已经成为历史,见到在大明航海事业上,可以说是郑和并列为“双骄”的王景弘也行了。
之前,李鄂没想过,自己还有机会见到这位老人家。
李鄂兴冲冲地走在前边,逯杲也就没有提醒李鄂,现在的他,还在穿着他那一身衣服。
因此,李鄂与逯杲等人一前一后刚出刑部的大门。
他就让王景弘认了出来。
“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宏,见过威远侯了!”
王景弘一见到李鄂,就向他微微地躬身施礼。
李鄂对此感到了一阵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