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贵溪村卷:苗寨侗乡的脱贫攻坚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

第一节 贵溪村概况

贵溪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良上镇,是一个掩映于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寨。村中除两户曾姓为汉族外,其余为苗族和侗族,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97%。贵溪村原名“矮子菜”,“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更名为“民族大队”,后来村民们觉得村名叫起来不雅,遂改为贵溪村。贵溪村有三个自然寨,分别为大榜坡、贵九年、贵溪,坐落于相隔四五公里的大山之中。三个寨子划分为四个村民小组,村中总人口187户872人,劳动人口453人。“十三五”时期贫困人口总数92户356人,贵溪村2014~2016年已脱贫贫困户25户107人,未脱贫贫困户67户249人,2017年计划脱贫贫困户58户215人,村庄贫困发生率为28.98%。

贵溪村中,邰姓为第一大姓,占全村人口的80%,而且论起来大多是亲戚,村支部书记邰诗伦能一口气说出邰姓60代的辈分排名。据考证,邰姓为周族始祖弃的后代,以国名为氏。邰姓始于尧舜时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时代有大功于民族进化的贤人后稷,为帝尧的农官,因治理农业有功,尧就封他为邰国的国君,从此便有了邰姓。根据《说文》记载,后稷为尧的大司农,以功受封于邰这个地方,子孙就以邰为姓氏。邰姓来源的另一种出处,源于他姓——大利稽氏所改。据《周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大利稽氏,入中原后改为邰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大利稽(三字姓)之为邰。”但从苗族迁徙的历史看,邰姓并不是当地的姓氏,贵溪邰姓的族谱上记载,邰氏几百年前从江西迁来,至今已历数十辈。这种说法倒比较符合历史上苗族迁徙的地理走向。

贵溪村另一大姓氏为周姓,据周氏族人考证,他们这一支为清代从贵州天柱迁来,至今已历六代,主要居住在贵溪村大榜坡自然寨。周家人自认是三国时期周瑜的后人,2000年时,周氏族人在村委办公楼的左侧共同集资建起周氏宗祠,宗祠门口有对联写道:

瑜公后裔绳其族武兆千秋

周氏先宗浩气长存垂万古

世代为农的贵溪村民过去多年以自然寨为居住单元,三个自然寨散居于大山之中,有羊肠小道与外面的世界相通,山路崎岖,蜿蜒环绕,赶上下雨天,小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困难。三十年前,村里人开始种植稻谷、蔬菜,零星养一些家禽,乡集时用地里的物产和山中砍伐的木柴换些油盐火烛之类。1988年,贵溪村开始陆续通水通电,2006年,由乡里出水泥、沙子,村民出工修通由乡间公路连接通往山上住户的水泥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的状况。

在村支部书记邰诗伦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村民还经常处在半饥饿状态,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才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村民生活真正有了起色和改观源于外出南下打工,在接下来的村庄调研中获悉,在三穗县绝大多数贫困村中,村民外出打工挣钱成为青壮年劳动力的不二选择。走出大山的村民在看到外面世界精彩和繁荣的同时,也连接起了闭锁的大山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道路。这几年,贵溪村中盖起的一幢幢的楼房,大多源于村民外出打工的辛勤所得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

邰诗伦的叙述在村纪检员周承忠的口中也得到了证实,1964年出生的他上高中时因交不起4元的学费而辍学回家务农,那时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挣三分工,根本不足以解决温饱,他清楚地记得:1998年后,生活才有了好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在此后近二十年,贵溪村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近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让在家的村民走上一条富裕之路,而是徘徊在仅仅解决了温饱、基本住房、子女入学、基本医疗等问题而与小康尚有不小距离的发展阶段。

在贵溪村,因无劳动力,因病,因残或鳏、寡、孤、独导致的贫穷还存在一定的比例。目前,村中有五保户6户12人、低保户9户32人、低收入户29户110人、空巢老人9人、留守儿童23人,尽管在政府下达的指标中贵溪村属于2017年出列的贫困村,但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贵溪还面临一系列现实的困难。

贵溪村就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虽地处大山的环抱之中,但在今天看来也算不得太过偏僻,村寨距良上镇政府所在地有4公里车程,距离三穗县城35公里,其间有柏油路或水泥路相通,一天有多趟中巴车往返于县城和镇村之间。

贵溪村位于良上镇的东北部,东与长吉乡地盛村、西与下寨村相接,拥有田地326.52亩,人均占有耕地0.37亩,土地面积47亩。贵溪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1140毫米,雨水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在290天左右,适合农作物耕种生长。良好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贵溪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山上松树、刺杉高大茂密,竹林丛生,草木丰美,即使隆冬时节到此,也是满目苍翠、一派生机。良好的自然生态成为贵溪村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