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政策下的地方社区实践: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序:党建引领“三社联动”,创新呼和浩特市社会治理发展

杨志民

近年来,我国逐渐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而城市社区是联系群众最直接、服务群众最具体、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进一步升级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功能。“三社联动”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凝聚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格局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是创新社区治理、构建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机制和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逐渐趋向成熟。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为“三社联动”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呼和浩特市近几年积极开展“三社联动”模式,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方式、新手段,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统筹全市非公党建工作中,着重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培养,通过党建带动社会组织发展,以社会组织发展促进社区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层,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功能互补,共同促进形成社区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呼和浩特市“三社联动”体系,是以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基础作用,各类社会力量发挥协同作用而共同构成的结构性社区共治体系。选择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作为“三社联动”示范点,以示范试点为开端,以呼和浩特市睿联凯舟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作为示范单位,坚持街道党工委领导,联系前进巷社区党委,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全面开花。

一 发挥领导协调作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一是明确党领导社区治理的体制和机制设计地位,在指导方向上对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等自治组织及各种各类新型基层社会组织进行领导。通过积极协调提供场地、配置设备,为支持型社会组织进社区提供硬件设施和有利的活动环境。

二是始终坚持将培育和发展本地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增强社区“政社互动”的首要任务,在支持型社会组织成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本社区社会组织的培养,搭建社区共建共治平台并引导社区居民自治、自力、自理。

三是政府部门负责社区治理具体工作的主导责任,政府部门进行权力和责任分离,在“政社分开”原则下列出政府社会职能转变的“清单”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的“清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路径及方向。

四是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为社区发展“引资聚力”,通过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引入外部各种资源进社区,激发社区活力,同时通过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等方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实现社区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提高社区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非公党建,对有党组织的社会组织,规范党的政治生活、完善党的各项制度,确保党组织正常运行。对无党组织的社会组织,有条件的积极帮助成立党组织,并进行组织培训,确保正常开展。对党员较分散的社区社会组织,积极进行联系,与社区党组织一起成立联合党组织,接受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这就将外部进入及社区内部培养形成的社会组织,统一纳入党的管理和指导范围,同时在社区内扩大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强党的服务能力,促进党的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二是以“党建+公益”的方式,在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将党建活动与公益项目有机结合。建立呼市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对孵化中的社会组织进行党组织的建设和培育。按照组织部“两新组织”的党建要求,在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成立了社会组织“流动党员”之家,重点打造了10个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党建示范点,为每个示范点申请1万元党建专项经费,帮助社会组织成立党组织,以党建促服务,以服务连群众,将党内政治生活与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将社会组织党建活动与民生工作融合发展,形成党建促民生,服务推党建的良性循环。

三是通过社会组织党员宣传带动,倡导和培育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注重培养和挖掘社区中的骨干能人,针对不同的社区情况,形成“一社一品”的社区服务形式,如针对老人较多的“老年社区”,形成居家安全、社区照顾的“夕阳红”老党员社会特色服务;针对在校儿童较多的社区,形成青少年成长健康、培养品质的“小红星”团员社会特色服务。通过这样分阶段、分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党员带动,打造多元服务的整体街道服务,满足更多类型居民的需要,不断提高社区为民服务能力,增强社区凝聚力。

四是以社会组织党建,深化社区建设,增强社区支撑“三社联动”的基础功能。社区是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广大居民群众的重要阵地,以党建带动社区建设,进一步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增强社区的载体功能,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加大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力度,为“三社联动”和社会组织及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三 完善工作机制,支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一是注重鼓励扶持面向社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平台。扶持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在社会工作发展方面,注重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技巧普及运用到社区工作领域,通过开展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把越来越多的社区工作者培养、造就为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等任职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是积极探索购买岗位体制机制,通过财政供养的方式,设立对口的社会工作专业社区工作岗位,完善相应福利保障制度,畅通晋升渠道,把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之中。

三是探索和完善“社工+志愿者”的模式,专业社会工作者引领社区志愿者开展服务,社区志愿者协助专业社会工作者拓展服务,积极整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两类资源,实现联动双赢、互补互惠、互动共进,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坚持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社区志愿服务积极配合,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员”作用,鼓励和支持专业社会工作者按照规定程序担任社区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按照规定程序委以组织协调社区志愿者的责任;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优势,扮演“设计员”和“公关员”角色,组织、协调、督导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管理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督导员”功能,对志愿服务进行实时督导,带动志愿者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

四是注重服务实践,在社区资源、需求评估,社区服务项目设计等方面,敢于用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在评估社区资源及发现居民需求的过程中,安排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素养的社工进行实践活动,入户调查,调查访谈,统筹设计,把发现和梳理出的居民合理需求转化为社区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在社区服务中,通过项目资助等方式,大力支持社会工作团队运行承担,使其在服务中不断磨炼成长。同时,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对相关社会工作者的指导监督,帮助相关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保质保量地完成按约定承担的社区工作项目,以取得居民群众和参与各方共同受益的良好效果。

通过上述目标的实践,我们希望让不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所追求的各类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得以通过“社会工作”这个平台进行联结,各自发挥优势,也互补不足,进而在社区中将公众参与的能量凝结成基层社会组织与基层党建、地方政府创新治理形式的动力,以统筹社会资源,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达成基层社会治理合力的理想。

作者简介

杨志民 现任呼和浩特市社会组织党委书记、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与社会福利及社会工作相关之社区/社会组织管理、养老、儿童福利、精神康复、特殊教育等工作。致力于推动“三社联动”政策在呼和浩特市的落地实践,通过协助孵化在地社会组织连接在地社区及市场资源,以建设城市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