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对各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等,在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缓和社会矛盾以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Carroll,1979)。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发布的社会责任规范和指导意见主要有:《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2005)、《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6)、《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2008)、《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指南》(2015)、《社会责任指南》(2015)等。这些文件的发布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指出,中国企业300强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仅为37.4分,同比提高2.4分,仍处于起步阶段。王琦和吴冲(2013)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动力,导致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并不理想,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厘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对于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大多基于完全理性假设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尚未得到统一结论。Griffin和Mahon(1997)通过对51篇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论文有33篇,认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的论文有20篇,结论不明确的论文9篇(其中部分文献同时得到正相关和负相关、正相关和不相关等不一致的结论,所以三种结论的文章总数超过51篇)。此后的文献也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有的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降低经营绩效(Brammer,2006;杨皖苏、杨善林,2016)。而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和品牌价值,进而增加经营绩效(Backhaus,et al.,2002;Lubin and Esty,2010;何玉等,2017)。一些学者则表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并没有关系(McWilliams and Siegel,2001;陈玉清、马丽丽,2005)。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并非完全理性且具有社会偏好,可能做出与完全理性时不同的行为决策,进而导致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社会责任实践中政企互惠、缺失、伪善和工具性社会责任等现象普遍存在,但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相关文献主要停留在现象描述和问题提出等层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未深入讨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所涉及的博弈问题和决策过程,仅将其视作“黑箱”。因此,本书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企业为何在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决策依据是什么?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效应如何?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强外部性,且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缺失、伪善和工具性社会责任等行为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须政府发挥干预引导的职能(黎文靖,2012)。政治关联作为政府干预市场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搭起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更好地规范企业行为(杜兴强等,2009),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寻租手段,使政治关联企业面临更小的潜在政治风险(尤其是被相关征管部门稽查的风险),为企业不负责任行为提供庇护(李增福等,2016)。由此看来,政治关联可能作为一种干预或寻租手段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但影响作用具有不确定性。为此,有必要在探讨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决策依据和影响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政治关联对不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作用,以便政府合理有效地运用政治关联的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综上,本书首先基于互惠性偏好假设,探讨企业与政府关于社会责任履行的互惠机制;其次,基于公平偏好假设,深入考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缺失和伪善行为的决策依据及其影响效应;再次,从企业动机出发,讨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其动机和传导路径,考察是否存在工具性社会责任现象;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拓展研究政治关联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缺失、伪善和工具性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作用。这一系列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及其影响效应,揭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的“黑箱”,明确政治关联在不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发挥的影响作用,为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