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6年5月,受云南省扶贫办委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5月赴宾川县、屏边县开展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2015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第三方评估工作。根据《云南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的要求,重点评估宾川县、屏边县2015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各项考核指标相关情况,扶贫开发贫困户精准识别情况,农户对精准帮扶工作满意度情况。在考核评估工作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合作对萂村进行进一步全面系统的调研,调研成果列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
在宾川开展评估工作过程中,宾川县的同志向我们介绍,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在云南考察期间走访了萂村,了解农村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大理州委常委、宾川县委书记岳黎松同志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县委、县政府针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思路和安排。岳黎松书记特别强调扶贫工作必须立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各项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在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同时,建立起坚强有力的“村两委”,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的长期有效。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农村困境作用甚微。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战斗力不强,威信也日渐流失。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某种意义上讲,精准扶贫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推进基层党建来寻求破解农村治理困境的破局。
萂村党总支直接领导的产业扶贫模式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凝聚了人心,提升了公信力。基层组织由弱变强,党员干部精气神发生根本转变,由过去被动工作转变为主动作为,在脱贫攻坚中彰显了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树立起来,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
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脱贫需要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各种扶贫政策,并为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发动社会各界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鼓励各种合作,提高扶贫开发效率,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使和使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党和政府义不容辞地是扶贫攻坚的推动者和主导者。在萂村脱贫攻坚过程中,承担挂包任务的宾川县纪委和萂村所在大营镇党委、政府主导并有效破解了萂村脱贫攻坚进程中产业发展的四个难题。
一是连片流转土地,破解产业扶贫项目用地难题。在公平公正依法的基础上,以略高于土地流转市场价格,科学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和期限,让流转土地的农民有利益,主动自愿流转土地,有效解决了项目实施无集中连片用地的难题。
二是银企农联合,破解产业扶贫项目融资难题。采取以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贷款主体,以葡萄水果权证为抵押,由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担保的形式,向宾川县富滇银行以“金果贷”的形式贷款;采取以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贷款主体,县人民政府担保的形式,向宾川县信用合作社贷款;采取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贷款主体,挂钩帮扶责任人担保的形式,向宾川县信用合作联社产业扶贫贷款。
三是校企社联合,破解产业扶贫项目技术支撑难题。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与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由企业和院校派葡萄技术专家对葡萄基地生产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用一流的管理技术保证种出一流品质的葡萄,有效解决项目建设的技术难题。
四是市场保障,创新营销模式,破解产品销售难题。宾川县华侨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宾川县13家农业龙头企业之一,萂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在上级挂钩部门县纪委和镇党委政府的牵头帮助下,通过与华侨庄园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项目规划、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技能培训,在萂村新建200亩“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萂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及其他产品,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优先销售给企业,保证企业的产品供给,并由企业调控葡萄上市时间,从而实现错峰销售,最大限度增强竞争优势、提高销售价格。在责任方面,要求企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项目规划、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技能培训,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种植基地”产品,最大限度保护专业合作社和群众的利益。
总而言之,萂村党总支直接领导的产业扶贫模式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支柱产业,特别是通过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订单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形式。其主要以产业开发和产业建设为具体形式,通过企业集聚、城镇化建设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8年,萂村已经顺利完成了摆脱贫困的任务,初步显现出农村基层组织由弱转强、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公共服务有效提升的乡村治理良好态势。大理州委、州政府把萂村的党建与扶贫双推进模式列为大理全州产业扶贫主推模式。
今天的萂村站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起点上。县委、县政府率领大营镇和萂村领导班子,进一步理清萂村的发展思路,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按照“四村一基地”的标准建设新萂村,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廉政文化示范村和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为切实做好萂村建设工作,在前期已编制完成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萂村保护性规划》、《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萂村保护性详细规划》、《中国传统村落萂村保护发展规划》、《萂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和《萂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委托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按照“四村一基地”的思路编制《萂村发展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养老养生为产业引领,编制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海绵小镇建设和建设项目策划及运营方案4个专题研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廉政文化示范村及萂亨古韵特色小镇3个专项规划。着眼于时代进步,立足于区域综合发展,科学谋划萂村建设发展。可以预计,萂村未来几年的建设发展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将具有典型意义。这给我们观察研究少数民族农村社区从摆脱贫困到实现小康,进而融入国家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