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关于本研究名称的说明
本研究标题中的“新时代反贫困思想”是一个有着特定意义的概念。准确地说,它是指习近平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创立形成并在中国新时代反贫困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的反贫困思想观念体系。
除了上述说明之外,本研究在正式展开之前,还需要对两个相关问题作简要说明:一是“扶贫”与“反贫困”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二是为什么用“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研究”而不用“新时代扶贫思想研究”作为标题的问题。
习近平的反贫困系列重要论述里大量出现的是“扶贫”“扶贫开发”这样的概念,用“反贫困”概念的场合并不多。据笔者查阅,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几次提到了“反贫困”这个概念。在这次会议上,他说:“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1]“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除了在这次会议上提到“反贫困”概念以外,习近平在公开发表的著述和讲话等文献中似乎很少使用“反贫困”这个概念。这样,可能会有人要问:为什么要用“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研究”而不用“新时代扶贫思想研究”作为本研究的名称?所以,笔者在这里还有必要将“扶贫”与“反贫困”的联系和区别讲清楚,更有必要把为什么用“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研究”作为本研究的标题这个问题说清楚。
先谈扶贫与反贫困的联系和区别。
扶贫与反贫困的联系,其实并不复杂。在我国,扶贫和反贫困都属于政府和社会力量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而采取的社会行为,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而采取的重要手段。在内容上,扶贫和反贫困没有什么区别。我国党和政府的扶贫内容与世界各地的反贫困虽然在具体做法上因为国别、地区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但是,它们在内容上其实并无本质性的区别。从这个意义来说,扶贫的内容与反贫困的内容是一样的。可见,扶贫和反贫困的内涵是高度重合和高度一致的。这是扶贫和反贫困最核心的共同的部分,当然也是这两个概念的最重要的联系。正是因为有这种共同部分,我国学术界一般对扶贫和反贫困不做严格区分,而基本上将两者看成可以混同的学术概念。
至于扶贫与反贫困的区别问题,我国学术界尚无人深入探讨过。我国学术界一般对扶贫和反贫困不做严格区分,但事实上扶贫和反贫困作为两个学术概念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首先,扶贫和反贫困概念的流行范围不同。扶贫这个概念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出现的特定词语,世界其他国家不用这个概念,他们往往使用“反贫困”(Anti-poverty或Fight Poverty)、“减贫”(Poverty Reduction或Poverty Alleviation)、“消除贫困”(Poverty Eradication)等说法。而“减贫”“消除贫困”,其实是从属于“反贫困”的概念。在我国,“反贫困”“减贫”“消除贫困”这些概念都是使用的。显然,扶贫和反贫困概念的流行范围是很不一样的。“反贫困”可说是世界通行的概念,而“扶贫”则不是。
其次,扶贫和反贫困概念产生的时间不一样。反贫困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即被引入贫困研究领域,而扶贫这个概念在70年代末才在中国官方文件中正式出现。据笔者研究,民政部1979年2月23日发布的《民政部转发黑龙江省民政局、肇东县民政科联合工作组关于太平公社扶贫工作的调查报告》(民发〔1979〕14号)应该是国内最早使用“扶贫”概念的国家正式文件。扶贫这个概念于80年代进入中国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扶贫和反贫困都是国内学术界经常使用的概念。
最后,扶贫和反贫困概念给人的感受和感情色彩有区别。扶贫指的是扶持、帮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标志着扶贫概念核心行动的“扶持”“帮助”两个词,都含有积极的意味。而反贫困概念中的“反”是“反对”的意思,虽然我们不能认定这里的“反对”完全具有消极的意义,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它的消极意味还是较为明显的。这样,扶贫和反贫困两个概念给人们的感受就很不一样。在现代汉语里,人们主张要扶持、帮助的事物往往并不意味着是坏事;但在现代汉语里,人们主张要反对的事物,往往就是不好的事情。可见,扶贫和反贫困概念给人的感情色彩也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谈谈笔者为什么要用“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研究”作为本研究的标题。
笔者在选择本研究的标题时,也曾思考过是否用“新时代扶贫思想研究”这个名称。用“新时代扶贫思想研究”到底好不好呢?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如果把“新时代扶贫思想”界定为是对习近平扶贫系列重要论述的概括与阐释,那么,用“新时代扶贫思想研究”作为本研究的标题应该也是可以的。再者,“扶贫”这个词是目前中国社会高度认可的热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优良传统美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笔者之所以没有用“新时代扶贫思想研究”而是用“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研究”作为本研究的标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扶贫”一词容易让人误解。当然,对于学者和专业人士来说,扶贫是指扶持、帮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方发展进步、摆脱贫困落后的意思。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它对不少普通老百姓和外国人来说,就很容易引起误解。这是因为,这部分人一看到“扶贫”一词,脑子里往往会立即想到:扶就是“扶持”的意思,贫就是“贫困”的意思;扶贫就是“扶持、帮助贫困”的意思。诚然,我们觉得这样理解“扶贫”是很可笑的,但是汉语的多义性避免不了有人会这样机械地去理解扶贫。既然如此,自然就可以考虑不用它。
第二,对贫困这种一直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对抗。前面已经提到,“扶贫”一词中的“扶”给人以积极的感受和积极的感情色彩,但扶贫的最终目的却是消除贫困。而且,人类社会历来都认为贫困不是什么美好的东西,而是认为它是罪恶,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想消灭的社会现象。因此,用“反贫困”就能很好地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诚如前文已经提到的那样,“扶贫”一词容易让人误解——既然这样,就完全可以不用它,完全可以用“反贫困”替代它。经过反复推敲,笔者将研究的标题确定为“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研究”而不是“新时代扶贫思想研究”。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把中国的贫困当作敌人来看待的。中国共产党指出,扶贫是为了消除贫困、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其实,消除贫困、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中国共产党是肩负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政党;实现共产主义,就内在地包含了消除贫困、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个重要内容。中国党和政府的官方文件经常用“扶贫”而比较少地用“反贫困”,自有其充分理由,这里且不去探究。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中国共产党是把中国的贫困当作敌人看待的,中国的贫困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所一直耿耿于怀、不除不快的东西。这样说,相信不会有人反对。因此,与其用包含褒义的“扶贫”,还不如用能够表明坚决态度的“反贫困”。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最终将本研究的名称确定为《新时代反贫困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