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学刊(总第9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杨良瑶碑》及其所记相关史事

笔者曾前往泾阳摩挲碑文,并请碑林赵师傅做了清晰的拓本,回京后在朱玉麒、史睿诸位同仁帮助下,对2005年张世民先生《杨良瑶: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所刊录文做了校对,略有进步。2013年张世民在《杨良瑶:中国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一文中重录碑文,改进甚多[15]。现把我们在张文基础上的释录文字抄出(保留繁体字),删除对2005年张文的校对结果,只保留与2013年一文的异同:[16]

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

唐故右三軍僻仗太中大夫行內侍省內給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弘農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楊公神道碑銘幷序

      朝請郎行虔州南康縣丞雲騎尉翰林待詔陸邳撰

      承務郎守郴州司兵參軍雲騎尉翰林待詔趙良裔書

      給事郎守洪州都督府兵曹參軍雲騎尉翰林待詔湯陟篆額/

公諱良瑤,字良瑤。其先周宣王子尚父,受封諸陽,寔曰楊侯。晉滅其國,因以為氏。厥後代濟勳德,遂為名家。至若王孫以薄葬稱,樓舩以大功命,敞因謹畏為相,雄由辭賦策[17]名。洎乎伯起之/慎“四知”,叔節之去“三惑”,大鳥集於葬墓,飛鱣降於講堂。或朱輪十人,或太尉四代,光照兩漢,裕垂後昆,氏族源流,遠矣盛矣。於是根蔕旁薄,枝葉蕃昌,有望表弘農,有族居天水,則公之先代,本弘農/人也。及公曾祖  ,為唐元功臣,官至雲麾將軍、右威衛中郎將,以功多賞厚,賜業雲陽,至今家焉,遂為京兆人矣。祖懷貞,皇許州別駕。考彥昱,處士,高標世利,處士園林。公即/處士之第四子也。

公質狀殊觀,心靈獨立,氣概感激,懾伏時流。少以節義為志行,長以忠勇為己任。故得入為內養,侍玉墀以承恩;出使外方,將天命而布澤。累經試効,益著功勞;誠素既彰,/委任方重。當永泰中,慈、隰等州狼山部落首領塌實力繼章掠眾聚兵,逼脅州縣,不顧王命,恣行剽煞,虔劉晉郊之士庶,震駭虢略之封疆。于時,兩河初平,四遠猶聳,朝廷難於動眾,/皇上姑務安人。遂遣中使劉崇進銜命招撫,以公為判官。崇進畏懦而莫前,公乃憤發而獨往,口宣恩德,氣激凶頑,遂使天威挫其鋒鋩,皇澤流其骨髓,莫不交臂/屈膝,棄甲投弓,革面迴心,稽顙受詔。既而復命闕下,大愜聖衷,有詔賜祿,仍授文林郎、行內侍省掖庭局監作。由是恩顧稠疊,委任頻繁,奉使必適於所/難,臨事未嘗有不當。是用東西南北,匪遑止寧;險阻艱危,備嘗之矣。

大曆六年,加朝議郎、宮闈局丞。守職不渝,在公無替;晝日三接,風雨一心;天顏不違,聖眷斯至。當信重/之際,罔敢告勞;安梯航之心,何遠不屆。遂奉使安南宣慰,降雨露於荒外,委忠信於洪波。往返無疑,匪愆[18]程度。復命至于廣府,會叛軍煞將,凶徒阻兵,哥舒晃因縱狼心,將邀/王命,承公以劍,求表上聞。公山立嶷然,不可奪志。事解歸闕,時望翕然。至十二年,遷宮闈令。內官式敘,中禁肅清,由公是拜也。

洎建中末,遇鸞輿順動,隨/駕奉天,勤勞匪躬,始終一致。興元初,天未悔禍,蛇豕橫途。皇上軫念於蒼生,臣下未遑於定策。公乃感激出涕,請使西戎;乞師而旋,遮寇以進。覆武功之群盜,清盩厔之前途;風/雲奔從而遂多,山川指程而無擁。興元既得以軴蹕,渭橋因得以立功。再造寰區,不改舊物,翳我公乞師之力也。其年二月,遷內侍省內給事。六月,加朝散大夫。此[19]例驟遷,蓋賞勞矣。

貞/元初,既清寇難,天下乂安,四海無波,九譯入覲。昔使絕域,西漢難其選;今通區外,皇上思其人。比才類能,非公莫可。以貞元元年四月,賜緋魚袋,充聘國使於黑衣大食,備判官、內/傔,受國信、詔書。奉命遂行,不畏厥[20]遠。屆乎南海,捨陸登舟。邈尔無憚險之容,懔然有必濟之色。義激左右,忠感鬼神。公於是剪髮祭波,指日誓眾。遂得陽侯斂浪,屏翳/調風。掛帆淩汗漫之空,舉棹乘顥淼之氣。黑夜則神燈表路,白晝乃仙獸前驅。星霜再周,經過萬國。播皇風於異俗,被聲教於無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墜。斯又/我公杖忠信之明効也。四年六月,轉中大夫。七月,封弘農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功績既著,恩寵亦崇;若驚之心,日慎一日。十二年,加太中大夫,餘如故。十四年春/,德宗虔虔孝思,陵寢是恤,將復修葺,再難其人。必求恪恭,祗奉於事。唯公愜旨,受命而行。夙夜在公,日月匪懈。不改經制,惜費省勞。煥乎咸新,無乖睿約。及乎/卒事,議功莫儔。以其年八月,賜紫金魚袋,判、傔等並加綠綬,非例也,特恩及之。其後貴主親王,監護喪葬,聖情念切者,必委於公。至於以勞受賜,金帛紛綸,亦不可/備紀矣。

十五年,陳、許節使云亡,淮西承舋而動,剽掠陽翟,攻逼許昌,汝、洛驚惶,關東大恐。天下徵發二十万師,韓全義統之,且撓戎律。國家難於易帥,議者知必無功。時/德宗皇帝負扆興歎,凝旒軫慮,思安東都宗廟,念濟河洛蒼生,是用命公監東都畿汝州軍事。聞命而三軍增氣,戾止而百姓咸寧。公知韓全義無才,烏合眾難用。/淮西城小而固,遐迩易動難安。遂思遠圖,獨出奇策,使押衙東惟悟孫白身志和,深覘寇情,觀舋而返。乃具所謀畫,遽獻表章,請緩天誅,許其悔過。當皇威未霽,事寢莫行。及/全義大崩,詔用前計。遂申恩捨罪,罷討息人。公乃居安慮危,處否思泰,復請完城聚穀,繕甲理兵,用簡易而漸謀,不日月而功就,化怯懦為勇健,變藩籬為金湯。於是遠/近獲安,道路斯泰,皆公之盡力竭忠經略所致也。至永貞元年,以事既寧輯,戀闕誠深,懇請歸朝,供侍近密。夏五月,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

公素積威望,久著勳庸,/警蹕誡嚴,中外悅服。千官以之加敬,九重以之益深。日出彤庭而臣下朝肅[21],月閑清禁而天子夜安。國朝之環拱得人,於斯為盛。公以恭勤之故,衰朽易侵,心神/耗消,體貌癯瘠,疾生而毉藥不救,善積而命運奈何,寒熱內攻,風露外迫,遂至不起,嗚呼痛哉!以元和元年秋七月廿二日,終於輔興里之私第,享年七十有一。/皇上軫悼,士庶同悲。以其年十月十四日歸葬于雲陽縣龍雲鄉之原,順其先志。蓋以公之仲弟忠武將軍良彩,季弟遊擊將軍光暉,夫人彭城郡君劉氏,皆先公而終,墳墓所在,則臨終之/日,思及平生,友愛念深,遺命不忘之故也。

公自至德年中,入為內養;永泰之歲,出使有功。恩渥日深,委信漸重。至若震忠義以清慈隰,明勇決以伏哥舒,乞師護於南巡,宣化安於北戶,使/大食而聲教旁暢,監東畿而汝洛小康,供奉四朝五十餘載,議勤勞而前後無比,論渥澤而流輩莫先。故得祚土分茅,紆金拖紫,名高史策[22],慶傳子孫。況公壯年以忠勇自負,/長歲以盡瘁勤王。及乎晚途,歸信釋氏,修建塔廟,繕寫藏經,布金買田,捨衣救病。可謂竭臣子人間之禮,盡生死區外之因,孜孜善心,沒齒無倦矣。長子昇,嗣子承議郎、內侍省內謁者監、賜紫金魚袋、/華清宮使希旻,次子操,移孝為忠,光昭令德,祗奉前訓,罔極是思。謂福善無徵,風樹不止;誠感未達,隙駒莫留。想像既難於攀追,德業實懼於堙沒。願琢貞石,紀勒芳猷。見託為文,敢不書實。銘曰:/

雲從龍兮風從武,聖功出兮忠臣輔。天降公兮竭心府,歷四紀兮奉四主。雞常鳴兮忘風雨,躬盡瘁兮心神苦。伏哥舒兮剛不吐,撫慈/隰兮懾戎虜。西乞師兮清中宇,南奉使兮慰北戶。聘大食兮聲教普,監汝洛兮勳超古。校功業兮無儔伍,錫齎繁兮莫得數。一命僂兮三命俯,恩弥崇兮孰敢侮。/垂金章兮結綬組,既分茅兮亦祚土。琢貞石兮表忠臣,昭令德兮示後人。

元和元年歲次景戌十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建 吳郡朱士良刻字

根据上述碑文,参照唐朝史籍,我们可以简要列出杨良瑶年表:

肃宗至德年中(756~758),入为内养,充当宦官。

代宗永泰中(765~766),奉命随中使刘崇进招抚慈、隰等州狼山部落叛乱。

永泰二年(766)?,回朝复命,授文林郎、行内侍省掖庭局监作。

大历六年(771),加朝议郎、宫闱局丞。

约大历七年(772),奉使宣慰安南都护府(治交州)。

大历八年(773),出使广州。九月遇哥舒晃叛乱,被叛将羁留,求表上闻,借邀王命。杨良瑶嶷然不可夺志。

大历十年(775)十一月丁未,路嗣恭克广州,斩哥舒晃。杨良瑶获救归阙。

大历十二年(777),迁宫闱令。

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叛乱,杨良瑶随驾奉天,勤劳匪躬,始终一致。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辛丑,吐蕃尚结赞请出兵助唐收京城。庚子,遣秘书监崔汉衡率杨良瑶等出使吐蕃,发其兵救援。二月,迁内侍省内给事。六月,加朝散大夫。

贞元元年(785)四月,赐绯鱼袋,充聘国使于黑衣大食。星霜再周,经过万国。

贞元四年(788)六月,归国后,转中大夫。七月,封弘农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贞元十二年(796),加太中大夫,余如故。

贞元十四年(798)春,奉命为德宗修葺先帝陵寝。八月,赐紫金鱼袋。

贞元十五年(799),奉命处理淮西叛乱。监东都畿汝州军事。

贞元二十一年(805),淮西乱平,恳请归朝,供侍近密。五月,以本官领右三军僻仗。

宪宗元和元年(806)七月廿一日,终于长安辅兴里之私第,享年七十一岁。

从上述年表可以看出,杨良瑶作为皇帝身边的宦官,主要职责是充当使者,去处理周边地区、民族、外交事务。因此,他经历了代宗、德宗时期重要的此类事件,如招抚慈、隰等州狼山部落,奉使宣慰安南都护府,与广州叛将哥舒晃周旋,借兵吐蕃平息朱泚之乱,出使黑衣大食,处理淮西叛乱。除了修葺皇帝陵寝一事之外,都是平叛和外交事务,可见出使黑衣大食也是顺理成章的。碑文所记的各个事件,都与史籍相符,而且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与碑文撰写等相关的人物,也可以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得到印证。碑文的作者陆邳,元和元年(806)时任翰林待诏。张世民先生已经指出,著名的元和十四年(819)段文昌《平淮西碑》,就是陆邳的八分书[23];他也是长庆二年(822)《唐邠国公梁守谦功德碑》[24]和《唐左武卫将军刘德惠碑》[25]的篆额者。碑文的书丹者赵良裔也是翰林待诏,是元和十五年《乘著墓志》的篆额者[26]。篆额者汤陟也是翰林待诏。刻字者吴郡朱士良也非等闲之辈,现在所知他还刻过元和六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及元和十五年的《张夫人墓志铭》[27]

从整体上来看,《杨良瑶碑》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不容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