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选题意义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农村金融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在国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吉林省积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开展有代表性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运行效果评价研究,正是对开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回应。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打破农村金融“瓶颈”、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供需效率、市场机制、制度保障、风险机制等多个方面考虑,深入挖掘影响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本书综合运用土地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贷担保理论、借贷行为理论、福利经济理论、资源效率理论以及银行效率理论等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是对农村金融领域相关理论的尝试性补充,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通过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的分析,总结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通过对影响因素及成因的探寻,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题、提升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顶层设计、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提供参考。
二 现实意义
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的实证研究,能更加科学地评估政策预期目标与现实运行情况的差距,从多层面、多角度准确把握农村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不同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为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新模式,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从而以更加有效的方式缓解农民贷款难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运行情况不尽相同。通过对不同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不仅可以为完善本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行模式、提高业务运行效率、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同时可以为其他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