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漫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黄淳浩此前已经出版两部关于创造社的专著:《创造社:别求新声于异邦》和《创造社通观》,在学术界取得相当的发言权。

如果再往前追溯,他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后为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多年,又下农村搞过“四清”,到首钢待过。这些经历,使他有时间和机会读马列原著,提高理论修养;有条件站在高层读中国,看世界,锻炼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能力。这是他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与他人不一样的起点,从而铸就不同的个性。他在郭沫若著作编委会编《郭沫若全集》十余年,这种点的深入和突进,是研究现代文学不可多得的准备;他的两个副产品《〈文艺论集〉汇校本》《郭沫若书信集》已经显示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功力和学术水平。

这部《创造社漫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看问题,并作为立论的标准,有历史的高度,有全局的眼光,有辩证的思维,褒与贬,都恰如其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全书观点鲜明,立论确当,史料翔实,引证准确,论证充分,文字朴素,好读易记。

全书的亮点多多。比如,一再强调创造社有个中期阶段,并论证其意义;充分论证和肯定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艺术成就;以平常心辩证地看郭沫若、读郭沫若、评郭沫若;比较周全地论创造社全体成员的创作情况、在文学史上的建树;即使是张资平,也实事求是地有一说一,不以点盖面,一棍子打死;等等。敢碰难点,诠释疑点,回答社会的挑战。

认识郭沫若,评述郭沫若,是本书一个重点。文章强调:对郭沫若,要看全人,看一生,并左右比较;要放在相关的历史大潮中、人生漩涡中读和看,他既是伟人,又是普通人。读郭沫若,是读中国近现代史,郭沫若一身是宝。读这样的章节,读者感到痛快。

张大明

2017年7月6日于方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