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教学(第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学研讨会专栏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学研讨会综述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华文学院 胡建刚 吴嘉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学研讨会于2019年10月25~28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本届会议由华侨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有来自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近百名代表与会,提交学术论文80余篇。华侨大学曾路副校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周清海教授、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李无未教授等嘉宾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华侨大学原校长贾益民教授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本次研讨会专家报告高屋建瓴,引领新时代华文教育发展潮流;参会论文选题特色鲜明,方法前沿,研究深入,颇多佳作。为飨读者,特将本届研讨会主要学术内容综述如下。

一 新时代华文教育发展趋势探讨

本届研讨会共安排专家大会报告七场,报告主题为“新时代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自不同领域的七位知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做了精彩发言,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观点。新加坡国立大学周清海教授所作大会报告《语言、语言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应该关注的问题》,从语言、语言教育的融合与发展视角分析了华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周教授提出,在“大华语”的观念下,应鼓励华语区参与华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充分调动海外华语区推广华语的积极性;华语文课程与教材的设置和编写,必须从整个华语区的需要着眼;华语文的学习与研究,也应该是跨区域的,各华语区的语言教学机构与研究机构应加强联系,以提供跨区域的语言学习与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吴伟平教授长期在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耕耘,教学与研究成果皆丰硕,他在《新时代华语二语教学:与时俱进与万变不离其宗》的报告中,阐述了语言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实践与语言学发展的关系,并着重指出,华语二语教学中的教材编写、教师培养以及课程设置要立足“语用为纲”的原则;在大华语时代背景下,全球各地华语教学应坚持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共同发展理念。

马来西亚的“华教园丁”、前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先生以他熟悉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例,探讨了《新时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莫先生报告了马来西亚在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并指出,新时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国民型小学日益国民小学化;第二,华语教学逐渐强化但华文教育日渐弱化。

华侨大学原校长、华文教育学家贾益民教授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新时代的国际职场汉语,为此,他为大会作了题为《国际职场汉语教学初探》的报告。贾益民教授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对国际职场汉语人才的现实需求、中国发展对国际职场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以这三大需求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了国际职场汉语的概念界定、特性及体系构建等问题,并分享了国际职场汉语教学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1)场景(情境)教学为主;(2)国外教学为主;(3)业余培训教学为主;(4)实践教学为主;(5)听说教学为主;(6)以“职场汉语+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为培养目标。

华侨大学特聘教授、来自台湾的任弘先生从新时代华文教育创新发展思路出发,以《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为背景,在题为《华文教育与技职教育的结合——以台湾海青班经验为例》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台湾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的历史、发展与贡献,重点分析了台湾海青班的办班优势、特色及其社会效应,并期望海青班的办学模式能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弟在新时代提供另一条个人发展的出路。

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厦门大学中文系李无未教授的报告题为《近现代日本华人的汉语语言学史简述》。李教授的报告指出,在东亚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之外有许多华侨华人为研究汉语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度发掘文献,彰显他们的业绩,是构建科学的海外华人汉语语言学史的必然需要。报告着重分析了胡以鲁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求学经历对其创作《国语学草创》的学术影响,并介绍了20世纪20~50年代日本华人创作的比较重要的语法与会话著作。

作为国内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化、网络化教学的知名企业家之一,唐风汉语公司总裁李劲松先生作了题为《新时代华文教育的环境、挑战与机遇》的大会报告。在报告中,李劲松梳理了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有关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文件,指出教育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教育发展出现了以下三个变化:(1)由来华留学到海外合作办学;(2)从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为主导的汉语学科建设到各院校、多学科百花齐放的国际合作办学;(3)从传统办学模式到现代化、“互联网+”合作办学及开放办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唐风汉语将主要在以下领域积极作为:第一,基于“互联网+”理念,利用AI手机界面的“千人千面”,打造个性化服务的智能教育平台;第二,全力创建“汉语+专业+商务文化+就业”一体化中外教育合作新模式。

二 华文教育理论研究

本届研讨会小组论文发表分别安排在10月26日下午和10月27日上午两个时间段进行。与会代表围绕华文教育理论、华文教学、教师培养与华文教材、语言本体、华语二语习得五个专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浓厚。各小组论文研究分述如下。

在华文教育现状研究方面,北京华文学院陈雯雯的《新移民对巴西华文教育的冲击与契机》一文论述了在新移民浪潮下,巴西的华文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指出新移民形势下的巴西华文教育变化较大,在融入主流教育、教学对象游离多变、教学性质复杂等多个领域有待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杨曦、李玮根据对雅加达地区华文学校基本情况、华文教学现状、华文教材使用状况等的调研结果,对印度尼西亚“通用型+本土化”的本土化华文教材开发提出了具体构想。华侨大学高翀对华侨大学华文教育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分类,提出华文教育专业硕士只有将理论实践相结合,结合实践期找出富有应用性的选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硕士学位论文的价值。而暨南大学李晓源的《信息智能背景下海外华语教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华侨大学李培毓的《不同学习环境下老挝学生华语学习观念对比研究》、华侨大学周秀姜《来华华文学生目的语环境的利用情况分析》则分别从研究方法和学生学习观念、目的语环境利用等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华文教育研究的内容。

三 华文教学研究

(一)华语教学研究

如何有效开展华文教学是本届研讨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小组报告的热点问题。在语言要素教学研究方面,多篇论文探讨了汉字与词汇教学。胡志明市师范大学的陈开春、范玉灯的《汉字在促进听力及阅读能力同步发展的角色》、华侨大学李雅芝的《汉字部件组合方式与针对欧美学生的汉字教学》和暨南大学李香平的《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学》重点关注了汉字教学;台湾中原大学刘玉芬以“作客”为例,着重探讨了词汇的跨文化含义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华侨大学林若征深入分析了支架理论在留学生中级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在专门汉语教学领域,贵州财经大学梁吉平多角度探讨了在财经专业背景下,留学生《商务汉语》教学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法运用研究方面,华侨大学李静对印尼苏拉威西地区华文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华侨大学孙素雨着重分析了全身反应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华侨大学孙玥、张斌对产出导向法在中级华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性实践。华侨大学臧胜楠阐述了音乐教育在华文教育中的意义与运用,其《“乐教”在华文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的内容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华侨大学王华珍则向与会者介绍了其领衔开发的面向华文教育的AI中文教育机器人的设计理念与使用特点。

(二)文化教学研究

中华文化教学是华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诸多与会专家学者研究了华文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问题。在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方面,闽南师范大学龚秀荣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华侨华人社会传承中华文化的内在需求;温州大学曹瑞冬则深入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和价值取向。华侨大学王琳分析了中泰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华侨大学孙菁则通过田野调查,统计分析了促进东南亚留学生文明交流与认同的影响因素。在文化实践教学方面,地域型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教学研究是本届会议论文的一大亮点。闽南师范大学杨杏红等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留学生茶戏剧教材的编写》、华侨大学郑淞允的《体验式场馆学习在留学生地域文化教学中的作用——以陈嘉庚纪念馆为例》都将地域型文化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体验式教学为创新手段的地域文化教学。华侨大学邵玲的《华文教学中的唐诗节日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华文学院谭烁的《华文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手工课教学研究》则着重将特色型中华文化作为特定教学内容,研究其教学实施与效果。

四 语言本体研究

本届研讨会论文在语言本体研究领域的突出特点是构式研究论文丰富。华侨大学黄思思在《“你一个姑娘家”类构式的成立条件及形成机制研究》中论述了“是个N都V”“你一个姑娘家”类构式的构式成立条件、形成机制、特点、意义和话语功能;华侨大学马伟忠的《汉语“NA的NP+V得AP”构式研究》则分析了“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NA的NP+V得AP”构式的使用动因语义识解及编码等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刘也晟依据CCL语料,统计了“由于X的原因,Y”句式中“的原因”的隐现情况,并分析了其隐现机制。大连理工大学徐今的《汉语非对称性配对“大/小+名”结构的成立条件》、信阳师范学院张言军的《表短时义“X之间”的句法语义特点与语用特征考察》、上海师范大学芦曼的《“是个N都V”构式分析》等论文也都属于构式研究范畴。

除了构式研究以外,与会学者们还对语法特点鲜明的一些重要词语和话语标记进行了深入考察。华中农业大学武梅琳等研究了动词“射”组配能力的历时演变,暨南大学王意颖研究了基于物性结构的外向型汉语词典名词用例搭配,中国传媒大学蒋成峰研究了“差点儿”、“差不多”和“几乎”,西南交通大学彭剑研究了港澳新马华语量词“粒”的生成衍化及接触融合。华侨大学季安锋的《“你说你”的责备度与话语功能分析》、中南大学平霞的《话语标记“真是的”考察》则是话语标记领域研究的成果。

华侨大学高燕枝的《城市少数民族语言公共服务的调查分析——以成都市浆洗街社区的藏语的公共服务为例》立足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成都浆洗街社区藏语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特定社区加强藏语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五 华文教师培养与教材研究

在华文教育研究中,教师培养与华文教材研究是永恒的课题。本届研讨会也有较多论文关注华文教师与教材问题。

(一)华文教师培养研究

在华文教师培养研究方面,台湾中原大学彭妮丝教授基于CBI视角,专门探讨了商务汉语师资的培养问题。华侨大学柳宛伶、胡建刚则重点研究了汉语教学的新形式“一对一”线上汉语职前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台湾联合大学吴惠萍探索将Kumaravadivelu后方法论中组成教师自主性的三项核心参数作为培育框架来打造华文师资的自主性学习培育模式。华侨大学康青霞、李欣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梳理了当下汉语教师研究的热点、脉络演进及展望。

(二)华文教材研究

在华文教材研究方面,新加坡黄循耀选取新加坡2004年推出的《中学华文(特别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套教材在文化内容、分布编排上的特点与问题。上海大学许雪敏的《消极的当代中国形象——美国高校汉语教材文化内容分析》则以美国高校(如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汉语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中高级汉语课本为研究对象,基于量化分析,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在美国高校的汉语教材中呈现的是一个消极形象。

天津中医药大学白迪迪、张洁以《菲律宾华语课本》1~12册的课文话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土化汉语教材话题的内容、呈现形式与编排特点。攀枝花学院李君分别从编写体例、具体内容对综合课教材《拾级汉语》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编写情况进行了考察与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群提出了将中国国情数字课程与新形态教材融合设计的理念。北京华文学院任娜重点考察了获得美国“凯迪克大奖”金奖的绘本在词汇分布上的主要特点。

六 华语习得研究

本届研讨会华语习得研究论文的亮点是与会学者们逐渐重视将ERP技术应用到华语习得研究上来。应用ERP技术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华侨大学朱虹、郝瑜鑫的《一语和二语者汉字识别专家化与正字法加工的ERPs研究》,华侨大学吴辰禧等的《汉语二语者复合词加工机制探究》,华侨大学王雪琳等的《基于依存树库的CSL学习者动词句法功能习得研究》,等等。

而华语学习者的二语认知与学习动机研究也有多篇论文涉及。日本同志社大学殷文怡在《日本人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认知研究》中,以词汇认知的分层模式为理论背景,设立了五个假说,设计了三个实验任务研究日本汉语学习者的词汇认知特点。华侨大学伍萌等基于语料库分析了汉语学习者与母语者在词类分布上的语体特征差异。台北教育大学林柏翰通过对调查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东南亚学生在不同情境与对象下的华语沟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华侨大学陈美芳、刘丙丽以泰国佛统府圣彼得学校高中生为例,调查分析了泰国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

在华语习得的偏误研究方面,厦门大学马杜娟重点考察了留学生汉语语块的使用与习得偏误;中央民族大学罗丽莎从克拉申的五个系列假说入手,探讨了新加坡学生华语习得偏误产生的类型与原因,并提出了五个解决措施;而云南德宏师范专科学校王丽娟则对缅甸克钦邦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为缅甸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声调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学研讨会准备充分,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会踊跃,大会学术氛围浓厚,为华文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术性强的交流平台。与会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探讨,拓宽了各自的学术视野,增强了从事华文教育研究的使命感。第五届国际华文教学研讨会将于2020年11月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举办。

作者简介

胡建刚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兼华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博士。研究领域为华文教育学、现代汉语语法学。[hujianganghw@126.com]

吴嘉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研究生。[4748097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