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跳高技术及纪录的演变
跳高技术包括助跑、起跳、空中动作和落地四个部分。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空中动作。所以,跳高技术的名称多以空中动作的特征命名。
助跑路线的选择、落地区的变化、比赛场地设施的更新等,都对技术的演变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的助跑方向可以在180°的角度以内任意选择,而最初的助跑像跳远一样,采用与横杆呈直角的直线助跑路线(剪式跳高的助跑方式)。
落地区是由普通地面、沙坑逐步发展到海绵垫的。在最初的普通地面,所采用的技术当然要考虑到脚着地时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有了安全的海绵垫之后才出现了背越式技术。
从历史的演变来看,跳高技术是向着获取更大的垂直方向作用力和更合理的空中姿势(过杆动作)方向发展的。最初的跳高比赛采用同跳远比赛一样的直线助跑,称作团身式过杆姿势(图1-1)。

图1-1 20世纪的团身式跳高动作,采用直线助跑,落地区不是沙坑
20世纪以来,跳高分别采用了跨越式、剪式等姿势。这些姿势都是用远离横杆的脚作为起跳脚,故可以把它们分为同一类(图1-2、图1-3)。

图1-2 根据助跑时起跳脚与横杆的位置关系进行的跳高技术分类(以左脚起跳为例)

图1-3 剪式跳高的空中动作
1912年,人类首次跳过2米的美国运动员霍列因的跳跃动作同以前的大不一样,他用靠近横杆的脚作为起跳脚,身体侧卧过杆,这种姿势被称作滚式(图1-4)。

图1-4 滚式跳高的空中动作
之后,一种更加合理的空中动作——俯卧式出现了,只是由于当时的规则规定“过杆时头部不得低于臀部”而使这种姿势的发展受到限制(这项规定后被取消)。在创造了2米纪录之后的约40年间,跳高的中心话题始终围绕着空中动作展开,有关助跑方法、起跳技术、跳跃本质等问题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到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大力开展体育运动,积极导入有组织的训练模式。当时,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大多采用“苏联式俯卧跳高技术”(图1-5),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

图1-5 俯卧式空中动作
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采用同以往大不一样的背越式过杆动作,成为奥运会跳高冠军,令世界瞩目。在之后的10年里,开始了俯卧式与背越式哪种技术更优秀的大讨论。现在,在大型运动会的跳高比赛中,已看不到背越式动作之外的其他技术动作了。
女子跳高运动比男子开展得要晚,到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女子跳高比赛。1960年左右,罗马尼亚的巴拉斯采用剪式跳高动作连创世界纪录。20世纪70年代,民主德国运动员阿克曼采用俯卧式首先突破2米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