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鉴赏阅读攻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应该怎样学习古诗词

上一节中,关于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这个话题,我们总结了五个维度,包括文言文维度、阅读维度、写作维度、文化维度和考试维度。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古诗词也可以通过这五个维度来展开。

一、文言文维度

怎样才能把一首古诗词表面的意思读懂?很简单,从现在开始,不管你是背诗还是读诗,你每接触一首古诗词,都要做到四个字——字通句顺。

比如一首大家很熟悉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家知道“杜少府”是什么意思吗?少府是县尉的别称,是个官名,一般不需要翻译。那“之任蜀州”的“之”又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动手去查一下,你会发现“之”的意思不是“的”,而是“去某地”。“之”在文言文里面通常都是虚词,没有实在的意思,只有当表示“去某地”的时候,才有唯一的实词意思。接着,“蜀州”又是什么意思呢?“蜀”是古代的一个国家,战国时期,除了战国七雄外,在四川一带还有两个小国,一个叫巴国,一个叫蜀国,这两个国家后来被秦国灭掉了,但后来我们依旧称四川这一带为巴蜀之地。“蜀州”指今四川崇州,所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送杜少府去四川崇州上任。这样读诗,就叫字通句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如果你对于所接触的每一首诗,都能做到字通句顺,你会发现之后读古诗的难度会非常小。比如我们知道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意思,当我们遇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自然也能知道其意思是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其中有句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大家是否能看懂这句诗中每一个词的意思呢?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欲”,想要;“济”,过河,我们熟知的“同舟共济”等词中的“济”也是此意,即从此岸到彼岸;“楫”,船桨。“欲济无舟楫”就是想要渡湖,但是没有船桨。如果你知道了“楫”的意思,那之后在读到《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的时候,你也能知道“楫摧”的意思。

同样,“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的“徒”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你马上就可以联想到很多我们曾背过的古诗词,比如《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小时候不用功,长大了之后你只能徒劳地难过。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二、阅读维度

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要试图去赏析诗词中的一些形象,要试图去把握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读懂表面意思。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诗时,除了做到字通句顺之外,我们还要感受形象与情感。尤其是这首诗的后两句,我们需要去体会揣摩这些景物到底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孤帆”传递一种孤独感,“远影”和“天际”表现出一种“经此一别,终生难再见”的情感,这背后既有孤独,又有不舍。我们读诗就需要把形象中所包含的情感给挖掘出来。因为古人塑造诗歌中的形象时,往往是带着情感的,所以,我们才称其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人把情意放在形象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阅读维度方面,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读诗时把理解重心放在感知形象中所包含的情感上。

三、写作维度

在写作维度方面,我给大家的建议是:

首先,我们要提前储备大量的诗词技巧。

其次,我们要去分析这首诗词与其他作品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之处,思考其运用了什么不同的技巧。比如我们可以分析李白和杜甫的作品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李白写《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先读懂诗歌字句,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去往江陵,也就是从长江上游到长江下游。白帝城在重庆,江陵指湖北荆州。从重庆去荆州的这一段水路沿途十分荒凉,野猿叫个没完,小船飞一般地行驶。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写作技巧这个维度来讲,李白用荒凉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这是一种曲折的艺术表达手法。这种技巧用诗歌术语表达,即以哀景写乐情。

与其相反的手法,叫作以乐景写哀情。比如说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外面鸟语花香,但诗人内心却十分悲伤,这个就是以乐景写哀情,这是一种反衬手法。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所有的这些诗词技巧,不管是以哀景写乐情,还是以乐景写哀情,再加上各种修辞手法,都能够用于写作。

读古诗词能让我们吸收丰富的营养。如果你能试着多从写作这个维度去阅读古诗词,那么对提高语文水平会有巨大帮助。

四、文化维度

文化维度简单来说就是孟子的“知人论世”。我希望大家读了一首诗词后,能多去了解诗词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比如前面讲《春晓》这首诗时,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了孟浩然的生平。了解完写作背景,你再去读诗,你会读得更透。同时,这还可以让你获得一种解谜和推理似的成就感。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背后是这么回事!

甚至有时候,你可以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结合诗词本身的内容,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新想法,当然你的想法不见得是标准答案,但起码会让你获得一种理解上的快感。

比如孟浩然有一首诗《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最后两句尤为出名。结合前文提到的孟浩然的生平,这首诗写在他40岁之后,正是他想做官却始终不得志,只能到处漂泊的岁月。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就是晚上停泊、住宿在建德江。标题就传达出作者的漂泊流浪之感。

“移舟泊烟渚”,是指划动着小船停泊在烟波浩渺的小洲上。“日暮客愁新”,是指太阳下山了,远游在外的人心中泛起了新的忧愁。“客”就是诗人自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在写自然景象,旷野特别宽广,一望无际,显得天好像比树还要低;江水十分清澈,月亮倒映在江面上,好似离人格外近。这些形象都包含着情感,是诗人创造的意象,我们要仔细去揣摩诗人借意象在表达什么。孟浩然看到“天”和“树”很近,“月”和“人”很近,而他离家很远,有没有顿生惆怅之情呢?这就是审美的意境,是你作为读者参与到这首诗当中所感受到的艺术境界。

有时候,我们唯有通过“知人论世”的思维,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才能够真正读懂一首诗。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问的不光是“青天”,也是问皇帝、问朝廷,现在是何年何月?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处在离朝廷很远的密州,即今天的山东诸城。所以,苏轼想表达的是自己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不想被官场中的钩心斗角所束缚,不如就待在这远离朝廷的草野乡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里的人间其实就是他所在的密州,而天上的琼楼玉宇其实指的就是朝廷。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再说李清照,她生活在两宋之交。1127年,北宋被灭,新建南宋。李清照对统治者抛弃百姓、南渡建国这件事,颇为愤恨,所以她才会写出《夏日绝句》这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认为,项羽兵败后,本有机会逃回江东,但他觉得没脸见江东父老,遂不肯过江东,自刎于乌江。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对于项羽自刎这件事,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评价。杜牧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杜牧的先祖杜预是著名军事家,杜牧也遍读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他认为项羽完全可以卷土重来,这是站在军事家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李清照不同,她写这首诗真正的目的是暗讽朝廷临阵脱逃,毫无气节。如果你要吃透这首诗,就必须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读辛弃疾的词也是同样的道理,辛弃疾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表达了对孙权无与伦比的推崇,如“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生于1140年,即北宋灭亡之后的第十三年,他成长于山东济南府,当时此处已经被金人占领,成为沦陷区。他从小就渴望复国,想要击退金人,于是跑去跟南宋联合。但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愿出兵。所以,辛弃疾才如此推崇不畏强敌、年少有为的英雄孙权,痛恨苟且偷安、毫无斗志的南宋朝廷。在孙权的时代,把持朝廷的也是主和派,但孙权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年纪轻轻就能带领军队叱咤风云。词中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此句典故出自《三国志》,曹操当时看到孙权排兵布阵非常严整,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因为刘景升的儿子看到曹操前来攻打,立即就投降了。虽然,辛弃疾只写了前半句赞语,后半句骂人的话并没有直说,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辛弃疾借曹操的话,一方面称赞孙权这样敢于作为的后代,一方面暗讽南宋当朝主和的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

五、考试维度

虽然我一直在强调培育素养,但我个人的应试能力也是很强的。在考试这个维度,我给大家讲“注”“题”“人”“眼”四个字。

1.注

第一个字是“注”,代表注释。

试卷上的古诗词鉴赏题一般会有注释,但很多同学直接把它忽视了。大家要去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试卷上会出现注释?注释难道是诗人写的吗?当然不是,谁闲着没事自己写完了诗还加个注释?这个注释是出题老师特意给你写的,要是没有这些注释,题目就太难了。所有的注释都跟理解文章紧密相关。比方说,注释说作者正在何处流浪,那这首诗极有可能是抒发思乡之情的;注释说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那这首诗极有可能是写抗战的。所以从本质上说,重视注释是因为注释的作用是给学生提示,降低题目的难度。

2.题

第二个字是“题”,代表题目。

很多同学太过于注重读诗的正文,而忽视了题目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给自己的文章起一个毫无关系的标题吗?肯定不会。题目一定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联。不过,像李商隐写《无题》这种诗,他是故意隐去题目,让人读不懂猜不透。在正常情况下,题目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诗中,大量的题目会直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想干什么事。比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们光看内容也许会觉得有些纳闷,诗人写的无非是些婚礼风俗,大概意思是:昨晚洞房花烛,今日早上准备见公公婆婆,妻子化完了妆后问夫君,你觉得我的眉毛时髦不时髦?诗人是位男子,诗歌所赠之人也是男子,这让读者多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我们结合题目进行理解,就会觉得通透很多。“近试”是接近考试,“上”是上呈,对象是张水部。作者将本诗呈给张水部,是借小媳妇要见公公婆婆的心态,来暗问自己的文章能不能中举。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再比如李白的《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题目意思是送同族的弟弟李凝到滁州城,向一个姓崔的姑娘求婚。读懂题目了,其实也就大概知道诗词正文要写什么了。正文中,李白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如王羲之东床快婿和潘安掷果盈车的故事来称赞弟弟,以此作为鼓励。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唐]李白

与尔情不浅,

忘筌已得鱼。

玉台挂宝镜,

持此意何如?

坦腹东床下,

由来志气疏。

遥知向前路,

掷果定盈车。

3.人

第三个字是“人”,代表诗人。

我们必须要了解常见的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经常写什么样的诗。一看作者是辛弃疾,诗词大概率和报国杀敌有关系;一看作者是李煜,大概率和亡国的忧愁有关系;一看作者是陆游,大概率也跟报国杀敌有关系;一看作者是李清照,我们需要稍加判断,诗词是写于44岁之前无忧无虑的时期,还是44岁以后落魄感伤的时期。

4.眼

最后一个字是“眼”,代表诗眼。

诗人写诗虽然是曲折的艺术的表达,但是在诗中往往有一个字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比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虽在写景,但其中有两个字“悲”和“独”,能直接反映诗人的悲伤和孤独之情。故而,把握诗的思想感情时,我们需要找到诗中能直接体现作者的内心情思的字眼,也就是诗眼。围绕着诗眼,去理解诗人所写的形象,去读懂诗的主旨。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