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艺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这个风华,那个风华

殷婷如在1980年会被分配到沪海第三女子中学,担任音乐教师,不久被学校送到沪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深造。

如果没有其他变化,她很可能成为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音乐老师。

不过她在沪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被西影厂的导演滕文骥选中,出演电影《苏醒》,由此开启演员生涯。

滕文骥属于第四代导演,后来获得过金鸡奖最佳导演、华表奖优秀导演,他有个儿子名叫滕华滔,拍出《上海堡垒》那个。

殷婷如1981年出演第一部电影,到1985年去米国留学,一共只拍了5部电影,要论影响力,比不上张瑜的《庐山恋》和龚雪的《大桥下面》,也没有像张瑜、龚雪那样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的肯定,所以作为和她们同一批在80年代中期出国留学,并留在外边的华国女演员,殷婷如更早被影迷遗忘。

不过,她在《都市里的村庄》、《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塑造的银幕形象,在当时也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赵风华上辈子也是她的影迷。

现在殷婷如更早成为赵风华的歌迷。

远在京城总政话剧团做演员的龚雪,去年主演了个人第一部电影《祭红》,这部影片由长影厂制作,龚雪在里面一人分别饰演三个角色,演出难度很高,因为刚刚接触电影表演,没什么经验,表现比较一般,电影上映之后也反响平平。

龚雪将在今年出演一部沪影厂制作的电影《好事多磨》,这部电影在之前的内部会议上,也获得了拍摄指标,不过被定在第二季度制作。

因为这部《好事多磨》,龚雪和沪影厂联系上,明年再出演一部沪影厂制作的《楚天风云》之后,1982年正式调入沪影厂。

殷婷如和龚雪都是沪海人。

龚雪刚刚收到家里的来信,她的妹妹龚莹专门在信里提到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向她描述了这首歌近段时间在沪海的高热度。

龚雪已经在华国人民广播电台、京城人民广播电台多个节目中听到了这首歌,也非常喜欢。

她还细心地留意到歌曲的作词作曲演唱者,都叫“风华”,联系到了之前在《收获》杂志上看到的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作者好像也叫“风华”,但是不确定这两个“风华”是不是同一个人。

正在华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工作的朱琳,也听到了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诗刊》编辑部在元旦之前,就已经收到了赵风华投稿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但是并没有第一时间给这篇诗歌过稿。

相比起此时占诗歌圈主流地位的朦胧诗派,内容简单明了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格调着实不高。

也就占了一个内容积极向上,切合时代主旨的便宜。

《诗刊》收到这篇歌词的时候,1980年第一期的组稿已经差不多完成,经过编辑部的讨论,决定把它发表在1980年的第二期上。

没想到,元旦过后没几天,《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随着遍布全国的广播电台信号,传播大江南北,引起不逊于《乡恋》的讨论。

相比起《乡恋》引发的争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没有任何政治层面的风险,轻快的节奏简明的歌词,更受年轻人喜欢。

各地的广播电台的点歌电话铃声连绵不绝,在1980年的早春,让《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了比后世的所谓街歌更广的传播度。

赵风华虽然不是职业歌者,却因为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成为1980年全国人民最熟悉的歌手。

《人民文学》编辑部,新人编辑余毅飞,像往常一样,从门卫室领到今天的投递稿件,分配给编辑部的年轻编辑。

有经验的老编辑都有常年联系的成熟作家,那些成名作家的新稿件会专门投递给自己的责任编辑,新人编辑只能从投稿的新人作者中挖掘人才。

新人作者的稿件都是随机分配,余毅飞今天分到了五份稿件,上午审阅了三篇,质量都平平无奇。

《人民文学》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文学刊物,自然是那些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的新人作者投稿的第一选择。

很多人其实都抱着和余华一样的想法,稿子先投给《人民文学》,能过稿自然最好。

只要能在《人民文学》发表一篇文章,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都能立即成为新锐作家,之后就不是作家想方设法的投稿过稿,而是杂志社主动向作家约稿了。

《人民文学》不过稿,再试着往下一级的《收获》、《当代》、《十月》投递,还不行就再下一级的《花城》、《钟山》,再次一等就还有市级或者县级的报纸刊物。

80年代是华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足有数百上千家,总有一家适合你。

当然了,绝大多数投递到《人民文学》的稿件,作者是信心十足,到了编辑手里,就显得自不量力了,不要说过稿,连改稿的可能都没有。

余毅飞吃过午饭,趴在桌子上午睡了一会儿,精神饱满地迎来下午的工作。

今天还剩下两篇新稿件没有审阅,看信封的厚度应该都是中篇,不知道质量如何。

像他这样只能在新人稿件中选拔英才的新人编辑,一个月都不一定能碰上一篇符合《人民文学》刊发标准的稿件,有些水平低下的稿件,内容简直不堪入目,但是作为编辑,还得认真读完,给出审稿意见,要退稿的话还得写一封退稿信。

拿起下一个信封,余毅飞先瞄了一眼信封上的寄信地址,看到竟然是沪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剧室,心中泛起疑惑:难道这是一篇专业编剧的新作品?

再看一眼寄信人的名字——赵风华!

没听说过。

余毅飞此时没有把赵风华,和在《收获》上发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那个“风华”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作词作曲演唱者“风华”了。

打开信封,掏出厚厚一叠稿纸。

此时的稿纸都是八百字一张的标准规格,中篇小说的标准是字数在三万字到十万字之间,最短的三万字也需要差不多四十张稿纸,十万字需要的稿纸数量多达一百三十来张!

在需要用笔一个字一个字书写的时代,五万字的中篇小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更不用说几十万字的大长篇了。

余毅飞根据自己的经验,初步判断这篇稿子所用稿纸差不多有五六十张,应该是一篇四五万字的中篇。

他看向第一页稿纸,只见小说名字的位置,赫然写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余毅飞这几天自然也在广播里听到过这首歌,他也是刚才大学毕业不久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属于歌词中描写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虽然不太常听歌曲,但是对这首歌却很喜欢。

看到小说题目的一瞬间,就联想到了歌曲,嘴里情不自禁地哼唱:“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再看作者名——风华!

余毅飞突然一个激灵:这个风华,该不是那个风华吧!

余毅飞本来有点漫不经心的态度,立即端正起来,如果这篇小说真的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作词作曲演唱者那个“风华”写的,那就有意思了。

余毅飞又感觉对“风华”二字似乎很熟悉,前不久才在哪里看到过。

放下手中的稿纸,凝神细想了一下,想起来去年第六期的《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署名“风华”的改革文学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

难道这个风华,和那个风华,是一个风华?

想到此处,余毅飞的心情不由地激动起来。

如果这几个风华真的是一个人,那他就发达了。

按照惯例,这篇稿子的一审是他,如果能过稿,今后作家“风华”和《人民文学》的对接工作,他就是第一责任人。

也就是说,如果这篇《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他余毅飞就将成为作家风华的《人民文学》杂志社的责任编辑。

嗡嗡嗡结束之后,华国文艺界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学界涌现出一批以“伤痕文学”为代表的新作家,另外还有“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多个文学流派问世,令华国文学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不过新作家再多,像余毅飞这样的新人编辑想要捞到一个,也不容易。

更何况,这个“风华”要真是在《收获》发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那个风华,已经不能算是新作家,而是有一定资历的新锐作家。

再加上这段时间火热程度盖过《乡恋》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如果三个“风华”是同一个人,那余毅飞真的捡到宝了!

淡定!淡定!

能不能捡到宝,还得以稿子质量为准!

稿子质量要是不过关,就是这个“风华”,和那两个风华是同一个人,余毅飞也只能空欢喜一场。

不过,余毅飞已经暗下决心,只要这篇稿子有一点儿可取之处,他就要努力争取过稿的机会,不惜把作者请过来,帮着一点点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