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大业需大义(求追读~)
辎重营如今拥有的青壮、老弱,全员编号重组。
青壮大多被李平安编入前三组,作为主要战斗力使用。
其中,第一组更是精锐,大多数身体强壮,还配有甲胄,手持钢刀。
在李文忠的强烈建议下,李平安任命他担任了第一组组长!
“大哥,你想真正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组长,只怕没那么容易。”
李平安还是提醒道:“一组战力虽强,但刺头也多。”
“他们见大哥年岁不大,必然不会轻易服你!”
军队向来是最讲实力的地方。
李文忠年不过十六,还是青葱少年,想要折服一组上百号青壮,不是件容易的事。
“哈,这有何难!”李文忠右手握着长枪,自信非凡道:“只要将他们全都给打趴下!”
“自然就能让他们服我!”
李平安忍不住怀疑,花云的莽夫性格是不是会传染?
自家大哥什么时候也被他感染成莽夫了?
望着李文忠自信远去,准备与第一组的青壮们单挑。
李平安摇摇头,让辎重营偏将刘昱跟着点李文忠:
“刘兄,麻烦你照看我大哥一番。”
“别让一组的那些人,伤着碰着他。”
毕竟是饥荒的时候,只剩下最后半个馒头也会分给自己吃的好大哥。
李平安可不愿意让他受伤。
刘昱自然拍着胸脯保证道:
“李营长放心好了,只要有我在,肯定不会让文忠贤弟受一点伤!”
李平安点点头,刘昱虽然为人过于谄媚,但办事还是挺可靠。
轻易不会出岔子。
李平安要忙的事情也非常多,清点完瓦梁堡的粮食、兵器,还要将他们打包搬运上车。
随时准备从瓦梁堡撤离。
朱元璋如果打赢了六合元军,要折返向西进攻和州。
如果打输了,也要尽快撤离跑路。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会在瓦梁堡内多待。
等大军一到,李平安就要带着物资和大军一起撤。
这就需要提前做好许多准备工作。
瓦梁堡当中有不少牛马,只是没有马车,李平安正找第十三组的人,用堡内的木材打造一些临时板车出来。
“大人,不是小人们不努力,实在是輮制车轮,需要时间太长,如今根本来不及啊!”
十三组组长是木匠出身,双臂有力,为人老实,乐于助人,人缘很好。
这才能在大家推举下当上组长。
“木头烤制、輮弯,都需要时间,就是制成后,也要涂上桐油阴干一些时日,才能用。”
“想要在两天内造出一批可堪一用的车轮,不可能!”
说到自己专业的内容,老木匠一改平日里的沉默,侃侃而谈。
“别叫我大人,叫我营长就好。”
纠正了下称呼,李平安皱眉问道:“不能直接用,为什么?”
“咱们也不需要用太久,只要能撑过几天时间就好。”
“难道这都不行吗?”
老木匠摇头道:“不行。”
“没有阴干过,被太阳一晒就会裂开,甚至还可能断裂。”
“别说几天时间,半天就能坏在路上!”
木材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干燥的时候非常脆,弯曲后外层会直接爆开。
“有没有办法能加固?”
李平安问道:“或是改变制造办法?”
“让车轮能够勉强用上几天时间。”
老木匠沉思片刻道:“若是用铁片加固,确实能暂时顶一顶。”
“只是,堡内没有那么多铁。”
铁在此时,属于官府管制物资,民间罕见,远不如后世那般常见。
李平安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老木匠摇头:“要么就只能多花时间,要么就只能多弄铁片加固。”
“没有别的办法了。”
“好吧,那你先带人干着,铁的问题,我来想办法解决!”李平安无奈说道。
没有板车是不行的,大军那么多粮食、兵器,甚至还有伤员。
如果都用人扛,就是累死,也没法运到上百里外的和州去。
必须要用车马拉,才能以最快速度运过去。
瓦梁堡内的铁器,并不多,只有一部分锅具、兵器,是铁铸的。
但,这些都有用,不能直接熔了打造成铁片,来加固车轮。
“缺铁?直接就地征集一批不就好了,周边那么多村庄!”
花云了解了李平安遇到的难题后,疑惑说道:
“你直接带以一队兵去,不就能将这事给办好吗?”
李平安叹了口气道:“可咱们的粮食也不多了,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同周遭的百姓换铁。”
“如果把这些粮食都换了铁,难道让大家都饿肚子吗?”
“换?”
花云挠挠头道:“为什么要换?”
“直接拿不就行了?”
“拿?!”
李平安瞪大眼睛道:“那不就是直接抢?!”
“这和劫匪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咱们可是义军!”花云理所当然道:“咱们可都是为了打元狗!”
“他们给咱们点铁器怎么了!”
李平安意识到,“义军”虽然名头响亮,口称大义。
但对寻常百姓而言,与元廷并没有什么区别。
两者都是强盗贼寇,只是元人除了要钱还要命,义军只要他们的钱而已。
“花兄,恕我不敢苟同。”
李平安难以接受这样的处理方式,:“你也是穷苦出身。”
“难道不知一件铁器,对寻常人家该是多么难得的财物!”
“我等既为红巾义军,自当遵守道义!”
“若不能用粮食交换,不如不取!”
花云不明白,“不过是些许铁器而已,用得着这么较真吗?”
李平安摇头:“这不仅仅是铁器的问题,更关系到义军的底线。”
底线建立起来很困难,践踏破坏却很容易。
一支无义的军队,即使一时强盛,也不可能在这乱世当中走到最后。
失去大义,就等于站在了百姓、世家的对立面。
还要面对众多势力的围剿。
必然走向衰亡!
欲成大事,必立大义!
不过,李平安还是顺着花云的思路,想到了办法。
“不可劫掠百姓,但咱们可以向鱼肉乡里的劣绅们,借一点铁器,来用一用!”
抢百姓,李平安还有心理负担,抢大户则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李平安心安理得道:“他们仰仗元人,鱼肉百姓多年,咱们既然是义军,替百姓向他们要一点债!”
“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