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此间有猫腻
听到朱元嘉的话,在场众多栏头表情不一,张屯等人双手抱胸,满脸幸灾乐祸,大部分栏头表情各异,冷漠,无视……
沈言瞟了得意洋洋的朱元嘉一眼,并没有说话。
南宋税法混乱,贪腐严重,商家苦不堪言。
上有对策,下有政策!
许多商行都会用各种办法来避税,比如阴阳账簿,假账等等。
这年头的账簿颇为简单,自己一眼能看透。
“此事,就不劳你费心了!”沈言冷冷回一句,转身离开,丝毫不给朱元嘉面子。
看到沈言背影迅速消失在门口,朱元嘉眸子里都是怒火。
看四周众人都盯着自己,朱元嘉铁青着脸,挥了挥手道:“大家都忙去吧!”
“是!”众多栏头齐齐行叉手礼,转身离开。
等四下没人,张屯凑过去道:“朱大人,才一百九十贯,会不会太便宜他了。”
朱元嘉瞟了一眼账簿,冷笑道:“放心,永福坊里的商户我都打好招呼了,给予假的缴税凭由……”
“沈言收不了那几家商行税费,光是几个地摊小商户能收几个钱?”
“哼,沈和同虽死,可父债子还……”
数年前,他和沈和同同进商税院。
朱元嘉自恃才高看不起沈和同,可监税官黄大人高升后,举荐沈和同为绍兴监税官。
朱元嘉知道后大骂黄大人老迈愚蠢,嫉妒的要死。
沈和同一年前虽死,可朱元嘉怒气未消,再加上没有王玄的护佑,一心想将沈言赶出这里。
若有人查起,也是沈言能力不足,与自己无关!
张屯知道少许内幕,献媚道:“大人高明,沈言那蠢货肯定滚蛋!”
“到时候,我再找人揍他一顿,给大人出气。”
“哈哈,还是你贴心。”
“走,喝酒!”朱元嘉心情大爽,招呼众人离开。
……
另外一边,沈言走出商税院,发现蒲应靠在路边柳树旁,搂着一包吃食,笑眯眯的挥手。
“哥哥,快过来。”
沈言走过去,蒲应塞了热气腾腾的两个馒头过去道:“来尝尝,三里铺子的羊肉馒头。”
沈言咬了一口,发现这馒头是羊肉馅的,味道颇为鲜美!
南宋没有包子,这馒头也分为有馅馒头和无馅馒头。
蒲应两口吃进一个馒头,嘴里塞得鼓鼓,含糊问道:“哥哥,我们不会真的要去永福坊催税吧?”
沈言将馒头两口塞进嘴里,擦了擦手,拿出账簿道:“你猜对了,永福坊,五天催收一百六十贯,还有三十贯的月桩钱!”
“时间那么紧,如何是好啊!”
“沈哥,难道你忘了半年前的事情?赵老三为了催税,将永福坊卖炊饼的陈老头活活打死的事情?”蒲应哭丧着脸。
沈言愣了愣,回想起来。
半年前,永福坊卖炊饼的陈老头少给了两文税钱,就被栏头赵老三一棒子打在额头上,倒地不起。
永福坊群众发现倒在地上的陈老头没气后,群情激愤,齐齐涌了过来。
看到无数人杀人般目光,赵老三吓的肝胆俱裂,翻墙跑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去商税院抓人,愤怒的民众们转身向绍兴商税院走去,沿途还有无数满怀怨气的商贩和民众加入。
若非绍兴府衙迅速召集大量捕快和士卒前往驱散,说不定要变成大规模骚乱。
为了平息大家的怨气,赵老三被抓起来示众,三日后当街砍了脑袋。
此事后,众多栏头们收敛了许多,都不愿意去永福坊催税。
朱元嘉派沈言去永福坊,分明是找借口将他开革。
若是其他人,早已焦躁不安,可沈言见过比这更大的风浪,那会在乎这些。
“不急,我们先去永福坊看看再说……”
“唉,只能如此了。”
花了两刻钟,两人抵达永福坊外高大的石坊处。
永福坊商人们看到他们抵达,都流露出不加掩饰的厌恶,有些人还在背后吐口水。
沈言并没有在意,带着蒲应在永福坊逛了一圈,时不时停住脚步,翻看催税账簿内容。
从账簿上来看,能催收税费足有三百贯。
问题来了,这催税账簿名单都是小店铺和地摊,却没有大型商行。
沈言询问过蒲应,这些小店铺和地摊每日收入多则几百文,少则几十文,大多交易的还是史弥生发行泛滥的会子。
商税院要求普通商户缴纳五成的会子和五成铜钱,当然,会子价值会按照当日会价折算。
找这些人催税,大概率是收不齐的。
等五日过后,会被朱元嘉栽脏一个催税不利,革职查办!
“沈哥,怎么了?”
“蒲应,这永福坊里那家商行最大?”沈言望着熙熙攘攘的繁华街道,抬头看着蒲应。
永福坊里的商人抗税严重,商行拖欠税费的几率更高……
蒲应思索片刻道:“前面百步的永济绸庄,听闻东家是临安朝奉大夫陈相公的亲戚,上次陈老头被打死事件,他们反对的最为激烈……”
“这件事弄的柳相公极其没有面子,多次叫骂陈相公和永济绸庄,您难道忘了?”
这年头稍微高一点的官,都喜欢别人尊称他们为某某相公。
沈言回忆片刻,点头表示记起来了。
“那永济绸庄欠过税吗?”沈言询问道。
这永济绸庄若没有背景,敢和柳相公作对,真是找死。
“欠过,他们总是各种借口拖延不给……”蒲应作为打探消息的白役,消息颇为灵通。
沈言转头翻看了催税账簿上,发现永济绸庄记录着已缴纳所欠税费五百六十贯。
这永济绸庄前一个月还在拖欠税费,这个月就补足了费用?
有猫腻!
沈言合上账簿对蒲应道:“走,我们去永济绸庄看看。”
“好!”
两人又走了几十步,意外听到人群之中,有人用憋足的宋语喊道:“我的朋友,这里饭菜好吃!”
不远处,几个金发碧眼,穿着华丽长袍的大食商人,走进一家装修豪华的饭店。
为首是一位高大的大食商人,满脸络腮胡须,手指戴着几个宝石大戒指。
南宋海运业极其发达,许多大食商人穿越阿拉伯海,南海,抵达泉州,运送当地特产乳香、龙涎香、没药,玛瑙,象牙等物过来贩卖。
回去时,采购丝绸,锦缎,陶瓷,茶饼,铁器等等,能赚百倍利润!
“哥哥,这些大食商人肥的油流,若我们能找他们催税就好了。”蒲应望着几个大食商人,满眼羡慕。
“想什么呢,快走!”沈言轻拍了一下蒲应的脑袋,继续向前。
收这些大食商人的税,是市舶司的事情。
蒲应抓了抓后脑勺,讪笑看着几位大食商人走进饭店,快走两步跟在沈言后面。
一刻钟后,两人站在永济绸庄门口,临街门头为三开间砖木,青瓦,门楣上悬挂着锦华绸庄的黑底金字匾额,两侧立朱漆楹联。
“天云机杼,人间霓裳!”
“口气挺大的……”沈言瞟了一眼朱漆楹联,冷笑道。
“哥哥,我们要怎么办?”蒲应询问道。
“你在这里等着,若看到有伙计急冲冲的出门,就跟上去看他去那里,随后在坊门口等我。”沈言交代道。
“好!”蒲应言听计从,找个角落蹲了起来。
沈言瞟了一眼永济绸庄牌匾,负手走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