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4章 铁头功
洛阳城,黄权府邸。
不同于那些新贵们张扬煊赫的门庭,这座宅邸显得有些沉静,甚至带着几分与周遭繁华格格不入的萧索。
一辆并不起眼的马车在府门前停稳。
车帘掀开,先下来的是一个锦衣青年,神色间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谄媚,正是孟达的外甥邓贤。
紧接着,一个身着深色常服、面容却依旧不掩昔日锐气的中年男子,缓缓走下车来。
一度搅动风云,成为天下人焦点的孟达再次回到了洛阳。
他还是第一次来到黄权的府邸,稍稍抬头,望向那落寞的朱漆大门,眼神复杂难明。
他深吸了一口气,终于暂时压下去了这一路的种种胆怯和算计。
今天他求见天子,被婉言谢绝,这反而让他开心了起来,公卿让他可以自由在洛阳访友,甚至特意允许让黄权父子接待,孟达正愁找不到理由登门,没想到可以这么容易到来,自然老实不客气,当即坐车前来。
“敲门吧!”孟达感慨地说着。
邓贤上前叩门。
门开了,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神色阴鸷的老脸。
老仆费叔抬眼,浑浊的目光落在孟达身上时,骤然锐利起来,瞳孔猛地一缩。
他没有说话,只是瞪圆了眼睛,毫不掩饰那份刻骨的厌恶与敌意,就那样恶狠狠地盯着孟达,气氛瞬间凝固。
孟达认得费叔,冲他轻轻颔首,用温和的声音道:
“我来看望公衡了。”
此刻,一个温和的声音从门内传来:
“是子度来了吗?”
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久经岁月沉淀的平和与沧桑。
随着话音,孟达眼前出现了一个身形略显清瘦,两鬓已然斑白的老者。
他穿着一身素雅的常服,面容清癯,眼神温润,平静地与孟达对视。
孟达心中猛地一颤,他一路上都在想象与黄权重逢是什么模样,看到黄权的身影,他脸上那僵硬的笑容瞬间瓦解,眼眶竟不受控制地红了。
“公衡!”
黄权目光温和地落在孟达身上,带着一丝笑意,仿佛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
“子度远来,何故立于门外?快请进,快请进。”
他的语气自然而亲切,仿佛他们之间从未有过背叛与隔阂,只是作了一场漫长的旧梦,现在终于醒过来了。
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出征房陵后,他与黄权这两位曾经同在刘璋帐下共事的幕僚便再也没有见过面。
一晃匆匆数年,没想到再见面的时候居然会在洛阳。
故国、旧主、袍泽、恩怨……
无数的往事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
饶是孟达这样反复无常、心机深沉,此刻面对着黄权那张苍老而温和的脸,听着他那仿佛从未改变的乡音,竟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酸楚,眼泪潸然而下。
“公衡啊……”孟达哽咽着,声音沙哑,上前一步,紧紧地、紧紧地抱住了黄权。
这个拥抱,迟了太多年。
黄权的身躯有些单薄,隔着衣衫,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嶙峋的骨骼,他轻轻拍着孟达的后背,就像在安慰失散多年的弟弟,也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
良久,孟达才缓缓松开手。
他看着黄权那张被岁月刻满了痕迹的脸,看着他那几乎全白的双鬓,看着他眼角深深的皱纹,艰难地、带着无限感慨地说道:
“公衡……你……老了……你怎么老成这般模样,我,我若是在路上,定认不得你了。
还,还好,你这身子还算硬朗,比,比我好啊。”
声音里,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
黄权也仔细端详着孟达。
孟达保养得比自己好些,脸上皱纹不多,只是眼神深处,多了许多权谋算计留下的阴翳,少了当年初到蜀中的飞扬与锐气。
他也叹了口气,语气却带着几分调侃般的无奈:
“子度啊……你这口音,这些年是越来越杂了。”
他摇摇头,苦笑道:
“一会儿关中话,一会儿蜀地,夹着洛阳官话,还带着点羌胡味儿……我都快听不懂你说什么了。”
孟达闻言一怔,随即也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
是啊,降魏多年,辗转各地,迎来送往,为了生存到处钻营,黄权乡音难改,孟达倒是如自己的性子一般,改来改去,难以言说了。
邓贤悄悄往旁边凑了凑,没有打扰舅父与黄权的叙话。
角落里有个年轻人跟他一样垂手而立,正微笑看着。
那年轻人身着青衫,面容俊朗清逸,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正是黄权的儿子,黄庸。
邓贤凑到黄庸耳边,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明显的恐惧和讨好:
“德和兄,我跟我舅父……这……这小命,可都交到您手里了!”
黄庸微笑着看着邓贤,神色突然郑重起来:
“邓兄与孟将军愿意如此信任我,我自然不能孟浪。
放心吧,此事易与,很快我就让公卿自愿礼送孟将军离开,保证孟将军权柄更盛往昔。”
邓贤心中的大石头稍稍落地,重重点了点头:
“好,我就知道,德和兄一定有手段。”
孟达一开始从没有想过要来洛阳。
可石苞去魏兴,以雷霆手段迅速拿下了申仪,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看得出,黄庸的权势比他想象的还要厉害,也看得出,大魏对降将是真的不放心。
申仪都这样了,大魏还是不愿意放过他,为了上官的喜好,随时可以出动校事将其诱杀,孟达担心早晚有一天这个会落到自己头上。
石苞来的时候,已经明示过孟达。
还不如趁着现在来一趟,趁着曹丕还有一口气在,别人杀不了孟达的时候,看看还有没有回旋的机会。
他放开了黄权,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略显凌乱的衣襟,然后,转过身,缓步走到了黄庸面前。
他的脚步有些沉重,眼神更是复杂到了极点。
看着眼前这个俊朗挺拔、气度从容的年轻人,这还是当年那个在成都时,自己时常抱在怀里逗弄的黄口小儿吗?
“德和……”孟达的声音有些干涩,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你……长大了。”
长大了。
不仅仅是身体,更是那份算计。
除了法正,孟达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算计之人,很是欢喜。
黄庸微笑着,恭谨地道:
“小子倒是时常想起,当年在成都,孟叔抱着小子,在府里玩耍的模样呢。
那时候……孟叔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啊。”
“成都……”孟达听到这两个字,眼神恍惚了一下,脸上也露出了深深的怀念之色。
多少个午夜梦回,他看到的还是当年与他一起同甘共苦的法正,以及与他一起乘车,照拂颇佳的刘备、诸葛亮。
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一丝苦涩,如同毒蛇般,悄然噬咬着他的心。
他定了定神,目光再次落在黄庸脸上,沉默片刻他缓缓地道:
“德和,诸葛丞相,也很想你。”
此言一出,黄权和邓贤都有些色变,但黄庸却面色不变。
“我也是,一直念着丞相。”
孟达挑了挑眉头,佩服黄庸的胆色,又沉声道:
“说吧,之后该如何?”
黄庸也喜欢孟达的直爽,他看着这位著名的降将,和气地道:
“夏侯大将军不幸,咱们哭也哭不回来,所以得利用他的尸体做点什么。
哦,好好利用他的尸体做点什么,所以,今天晚上,叔父要好好练练铁头功~”
“……”
“咳,铁头功加哭坟。”黄庸摊开手,“叔父觉得有没有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