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2章 文人故事 二
第62章 文人故事 二
韦皋坐镇蜀地时,薛涛经常出入他的府邸。薛涛和元稹、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
有一年,元稹以御史的身份来到蜀地。他在长安时就对薛涛的才气和容貌有所耳闻,今日来到蜀地,就想见一见这位绝色佳人。经过司空严绶的牵线,二人得以相见,顿觉相见恨晚。一位是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一位是才华横溢的交际花。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认识没几天就过起了同居生活。这一年元稹三十岁,而薛涛四十一岁,整整大元稹十一岁,是典型的姐弟恋。
薛涛爱上元稹,一是元稹外表长得好,玉树临风,翩翩美男子。二是元稹当时的知名度非常高,共同的爱好,容易产生共同的语言,所以薛涛很快坠入爱河。既然同是诗人,互相表白就不会和平常的情侣那样,整天腻腻歪歪地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上。自古以来,诗词都是表达爱意的最好语言。于是薛涛给元稹写了一首情意绵绵的爱情诗:
双栖绿池上,
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
同心莲叶间。
你我二人就像池塘旁柳树上的两只鸟儿,早晨起来一起出去觅食,晚上又一起飞回柳树,双宿双飞。两人就像长在一个荷叶上的两只并蒂莲。这是薛涛对他们俩那段甜蜜爱情的真实写照。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薛涛把自己的人,连同自己的心都给了元稹。
元稹对薛涛也是一往情深,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元稹亲自给薛涛铺纸研磨,薛涛提笔赋诗作画,笔走龙蛇,才气逼人,元稹每每被薛涛的才华所惊叹。两人琴瑟和谐,彼此仰慕。
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短暂。两人如胶似漆地相处了三个月,元稹奉旨回京,两人不得不洒泪分离。时间不长,元稹被贬洛阳,随后又被贬到江陵。
妻子韦氏病故后,元稹纳了一房小妾,不久也病故了。薛涛听说后义无反顾地从成都到江陵去会晤元稹。本想安抚一下元稹受伤的心灵,两人走到一起过日子。可是不知道元稹怎么想的,反正薛涛在江陵逗留了几天,就失落地回成都去了。至于为啥走的,临走时元稹又给薛涛怎样的承诺,就不得而知了。
薛涛在成都望眼欲穿地等候元稹的消息,怎奈“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薛涛整天掐着指头算日子,就这样等了七年,两千多个日夜呀!等来的却是元稹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与士族之女裴淑结婚的消息。也许元稹压根就没有娶薛涛的想法,只是把她当做自己寂寞时的一位红颜知己而已。而薛涛却把自己的身心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元稹。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本来大家看好的一对“姐弟恋”,最后却成了陌路人。
俗话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鱼玄机出生在长安,家世早衰。她的父亲虽然读过几年书,腹中有些墨水,但是仕途很不顺遂,当时鱼玄机还叫鱼幼薇,聪明伶俐,5岁能出口成诵,七岁能立物就诗。
鱼父多次考试落榜,心情抑郁之下,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撒手人寰了。等到安排完后事,母女俩便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为了生存下去,母亲带着女儿去长安寻找工作。
最后她们在一家青楼里落脚,鱼母以替人洗衣服谋生。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母亲也没有忘记丈夫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哪怕省吃俭用,也要坚持让女儿读书。好在鱼幼薇很懂事,没有辜负父母对她的期望,当她八岁之时,在长安城中就积累了一定的才名,大家都称她为“长安女诗童”。
古代的青楼,一向是文人雅士们去的地方。要想在青楼里获得文人们的青睐,青楼女子必须才貌双全才行。青楼老鸨老早就看出小幼薇是个有才气的美人胚子,为此一直在说服她的母亲,把她送进青楼里好好调教。
小幼薇的母亲摇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
后来有一天,老鸨见小女孩独自一个人在院中玩耍,便指挥手下把她绑走就范。小幼薇拼命挣扎呼救,可是没有一个人上去帮她一把。这时只见一个高大的男子暴喝一声:“住手!”
鱼幼薇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认识了温庭筠,这个男人也成了她这一生爱而不得的男子。此时的温庭筠将近四十岁,身材很是魁梧,但是样貌奇丑无比,因此得了一个“温钟馗”的外号。但在鱼幼薇的眼中,他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男子。
老鸨一看破坏她好事的男子居然是才名卓著的温庭筠,知道得罪不起,连忙赔罪离开了。鱼幼薇得知他就是大诗人温庭筠时,内心不由激动了起来,从未想过仰慕许久的偶像,居然活生生地站在自己面前,而且还救了自己!
眼看温庭筠就要离去,小幼薇强烈地感到他这一转身,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见到他了。于是她连忙跪下答谢救命之恩,并恳请他收自己为徒。温庭筠赶忙扶起幼薇,对于收她为徒的请求有些犯难。因为他平日放纵惯了,连个男弟子都没有,怎么好意思收个女弟子呢。
可是这女孩看向他的眼神,似乎直入了他的内心。不知怎么的,他的心好像被揪住一般,再也无法转身而去。
于是温庭筠转头看着窗外,看见河边的柳丝正随风摆动着,于是他给小女孩出了一道题目:“不如你以江边柳为题作诗一首,作得好的话,我就收你为徒。”
或许是温庭筠刚才的那一抹微笑,给了鱼幼薇无限的动力,不到片刻,她就随口吟出一首诗:
翠色连荒岸,
烟姿入远楼。
影铺秋水面,
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
枝低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
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一听又是难过又是欢喜,难过的是鱼幼薇的坎坷身世,以及她诗里的那些浓愁,欢喜的是她难得的才华,明明诗中无一字写柳,却又无一字不是在写柳。之后侠骨柔肠的温庭筠不但收幼薇为徒,还送母女俩到他郊外的老宅生活,并给了她们足够的生活费。
此刻的幼薇,多么渴望他们俩能够一直这样走下去。
鱼幼薇在温庭筠的引荐下,长安女诗童的名气更加响亮了。就这样,两人度过了一年多的师生时光。
也就在第二年,温庭筠接受了一个连芝麻官都谈不上的巡官职位。
听说温庭筠要去外地上任,十二岁的鱼幼薇哭了好久,她知道自己真的爱上了这个比自己父亲还要大的恩师。
面对鱼幼薇的满满爱意,温庭筠选择了沉默。
鱼幼薇十四岁那年,温庭筠又回到长安。
鱼幼薇看到老师回来了,所有的难过都抛在脑后,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容。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比陪在温庭筠身边更让她开心了。回到长安后的温庭筠,带她一起去看科举的发榜,说是要让她看看那群年轻才俊的风采。
鱼幼薇一眼就看出了老师的用意,不免有些失魂落魄。再加上母亲前不久去世,而且老师又始终不愿和自己在一起等原因,鱼幼薇极度缺乏安全感,开始了患得患失的日子。
没几天状元李亿听说大诗人温庭筠就在长安,于是慕名拜访。
谁知他一见鱼幼薇便一见钟情。得知鱼幼薇的坎坷身世后,李亿便产生了想要照顾她一世的想法。
于是李亿苦苦哀求温庭筠,将学生鱼幼薇嫁给他。
温庭筠考虑到这名状元早已经有了正妻,那么鱼幼薇只能做妾,正要婉拒,而站在一旁的鱼幼薇还没等老师表态,便一口答应了下来。其实在她的心里,如果不能嫁给自己所爱的男人,那么嫁给谁都是一样的。
李亿不由得欣喜若狂,他觉得能够娶到才名卓著的长安女诗童,在长安说出去都倍儿有面子。”
所以,这期间他对鱼幼薇总是百依百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