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乐之礼
我们常说,中国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君子应彬彬有礼。这个“礼”的源头就是周礼。寓教于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源自周代。因此,只有先搞清周代礼乐文明的本质,才能明白古琴何以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
周朝,始于公元前1046年,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前256年)。西周国都在镐京(今西安),东周国都在洛邑(今洛阳)。前771年,西周最后一代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并将首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东周,也就是春秋时代之始。
谈周朝“礼乐”必先认识一位先贤——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也称周公旦。周朝初期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姜子牙,因《封神榜》而为人们熟知;还有一位就是周公旦,其贡献比姜子牙要大得多。《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武王于前1043年驾崩,儿子成王继位,因年轻,由周公辅政。成王继位初期,武王的两个兄弟,也就是成王的两个叔叔管叔、蔡叔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得到了奄国等一些东方小国的支持,后为周公平定,就是“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所指。“四年建侯卫”,指周公封其弟康叔为卫君,管理武庚之地,即春秋时期的卫国,《诗经》中有首诗叫《定之方中》,说的就是卫国发生的事情。成语“靡靡之音”也和卫国有关,后面详述。“五年营成周”,指的是周公因镐京偏于西方,为了加强对中原和中东部的控制,在洛邑建东都之事。“六年制礼乐”,指周公颁布的一系列礼乐制度。“七年致政成王”,指周公把权力还给长大后的成王。
《尚书》中《康诰》《酒诰》《梓材》三文的内容是周公给康叔(也就是卫君)开出的施政纲领,主旨为明德慎罚,要求卫君广施仁政,爱民如子,依法行政。《酒诰》是中国首个禁酒令。卫国几乎都是殷商原住民,好酒,而酿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对以农业起家的周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不过,周公的《酒诰》是除了祭祀、过节等重要活动之外的禁酒,不是全禁。他还勉励卫君要勤勉工作、为民着想,不辜负周天子的厚爱。
《尚书》中的《金縢》和《无逸》也很重要。《金縢》讲的是武王病重,周公搭台向上天祈祷,“如果一定要死,愿代武王去死,我聪明能干,可敬鬼神,武王病好了还要治理天下”,非常感人。《无逸》劝诫年轻的成王要勤俭,不要玩物丧志,贪图安逸。周公语重心长地说:“周朝的祖先都很勤劳,你的爷爷和父亲都很伟大,很爱民。你要保持初心,治理好国家。”
曹操有一首著名的诗,名为《短歌行》,全文如下:
诗中“周公吐哺”这一典故,颇能反映周公之贤。周公派长子伯禽去管理自己的封地鲁,就是后来的鲁国。临行前,周公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又是成王的叔父,在天下人中,地位很高了。但我还是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从来不敢骄傲。洗头时有人才来访,就赶快握着头发跑出来,事毕再接着洗;若又有人才来了,就再握着头发跑出来,有时候洗一次头要如此三次。正吃饭来人才了,就赶快把饭吐了去见,人走了再吃,再来人就再把饭吐了去见,有时候吃一顿饭要吐三次。”这就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告诫儿子,到了鲁地,一定要拜访当地贤才,要亲民,不要骄横跋扈,这样才能管理好国家。
这就是周公,治国有道、教子有方,大公无私、仁德博爱。他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也只有周公这样的圣贤,才能制定出“礼乐”,提出“礼乐治天下”的治国理念。
周朝当时实行了四个制度:礼乐制、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我们重点介绍礼乐制。
周朝的“礼”不仅指礼貌、礼节,还体现等级、规矩,以此区分社会各阶层。不同阶层的衣食住行都有不同的“礼”,不可以逾越,否则就等于触犯了法律——僭越是要受到惩罚的。礼乐制就是将“礼教”与“乐教”结合而成的教化体系。所谓“通五经贯六艺”,“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吉礼。指祭祀典礼,主要是祭宗庙、祭社稷、祭天地的礼仪。
第二,凶礼。悼念、慰问时的礼仪,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等。古人对丧礼很看重,对下葬者的衣着,以及下葬的时辰、地点,都有详尽的规定。丧礼分工齐全,执者各司其职,还有人专门收份子钱,可见随份子这一习俗的历史之悠久。
第三,军礼。军事活动的礼仪,比如阅兵、出兵、田猎等礼仪。
第四,宾礼。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及各诸侯国间的外交礼节。宾礼很复杂,包括朝、聘、盟、会、遇、觐、问、视、誓、同、锡命等系列制度。
第五,嘉礼。此礼最为庞杂,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周礼系统而详尽,涉猎方方面面,执行起来非常严格。比如,天子听音乐可以四面悬挂乐器,称“宫悬”,所谓“天子四悬”;诸侯只能悬挂三面,北面不能挂,为“轩悬”;卿大夫只能悬挂两面,北面和东面不能挂,为“判悬”;士只能在南面悬挂乐器,为“特悬”。天子可以观八佾之舞(一行八人为一佾,八佾即八行六十四人),诸侯只能观六佾舞,卿大夫观四佾舞,士观二佾舞。天子亡故称“驾崩”,诸侯亡故称“薨”,卿大夫亡故称“卒”,士亡故称“不禄”,百姓亡故称“去世”。现在讲求民主,人人平等,就笼而统之,都称“去世”了。
鲁国有一个叫季氏的卿大夫,仗着世代为卿,位高权重,操控了国家政权,于是自比天子,在家里观赏八佾乐舞。孔子在谈到这件事时非常愤怒,说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古人认为:“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知礼是天经地义的事,按礼的规范行事也是做人的本分。周礼传承了几千年,一直在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知礼、懂礼、遵礼、行礼,既是个人的修为,也是遵纪守法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