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卡波特小说的研究现状
卡波特的小说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被译成中文,引入中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随着译作的不断涌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关的评论文章随之出现,直至今天,文章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学者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使卡波特小说研究不断得到新的生长点。相比较中国学术界而言,国外对卡波特的研究显得热烈得多,研究主要以期刊上的评论文章出现,很少有相关的硕博士论文。总体上看,无论是国内或国外,关于卡波特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冷血》《蒂凡尼的早餐》《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等几部代表作上,尤其对《冷血》的研究最为突出,而对其他小说的关注不够,显得有些参差不齐。本节梳理了国外和国内对卡波特小说的研究成果,以此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卡波特研究,在国外存在大量英文文献资料。其中,在美国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可以在“人文社会科学馆”分类的“杜鲁门·卡波特收藏系列”里查到卡波特出版的和未出版的所有作品,卡波特为了写作《冷血》所搜集的许多信函、录音资料、杂记、印刷品、艺术品等,以及卡波特同阿尔文·杜威、玛丽·杜威、安德鲁·林登的来信,同家人和朋友的来往信函,如唐纳德·温德姆、约翰·奥谢、杰克·敦菲、约翰·奥谢、约瑟夫·福克斯、艾伦·施瓦茨等。这些资料众多,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杜鲁门·卡波特材料总集索引”,成为研究杜鲁门·卡波特珍贵的资料来源,为研究杜鲁门·卡波特提供了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
另外,在欧美硕博士论文库中,与卡波特小说创作有关的研究共找到五篇硕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有:最新的研究要算是2012年帕斯休克和麦迪森所做的分析《一个隐藏的秘密:哈发·李对杜鲁门·卡波特创作〈冷血〉的贡献》,论文的内容是关于哈发·李对杜鲁门·卡波特写作《冷血》时所做的研究的分析,该论文研究的是卡波特的助手哈发·李在写作《冷血》的前期调研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披露了一些卡波特写作过程中鲜为人知的事情;托马斯和哈瑞·奥斯博恩2012年写了博士论文《女人化的男子:自1940年以来美国文学和文化中的女性化怪异现象研究》,该研究是一个现象学研究,里面涉及了卡波特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女性化怪异现象的一部分内容;华盛顿大学的威尔士和提姆斯在2011年的博士论文《身临其境的小说:现代叙事、新媒体、混杂的现实》中,研究了现代叙事、新媒体、混杂的现实三种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其中便列举了卡波特的《冷血》;帕克和江西克于2006年完成了博士论文《故事讲述和真实讲述:杜鲁门·卡波特、罗曼·梅勒和乔治·荷西的新闻书写的散乱无章的具体运用》,研究指出了杜鲁门·卡波特、罗曼·梅勒和乔治·荷西在新新闻小说中运用了故事讲述和真实讲述的写作手法;耶鲁大学的邓宁 & 米歇尔在2001年的博士论文《一个新的阶级:20世纪美国叙事中的侵占、短暂和拯救》,从叙事学的角度对美国20世纪文学进行研究,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了卡波特的小说研究。从以上卡波特的博士研究论文来看,多数研究都是部分内容涉及卡波特的创作,缺乏对卡波特小说深入的整体性研究。
另外,国外有一些研究卡波特的专著。汤姆斯·法斯于2014年发表了《解读杜鲁门·卡波特》,这是卡波特研究的最新著作,该著作运用了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诸多知识对卡波特的主要代表作进行了分析。如夫·沃斯的《杜鲁门·卡波特和其遗作〈冷血〉》,该著作从《冷血》的哥特式风格、文体、非虚构手法等几方面展开,是一部较为深入研究《冷血》的著作。著名评论家布鲁姆2009年发表了专门对卡波特小说进行的评论《杜鲁门·卡波特》,该著作集结了众多从不同角度对卡波特小说的重要评论文章,如对《冷血》的不同叙事视角的分析、冷血式的非虚构小说写作方式等。1999年,乔瑟夫·J.威尔第麦何和约翰·C.威尔第麦何一起编写的《杜鲁门·卡波特评论》,该著作针对卡波特不同的代表作进行阐释。如波特·艾默特·龙2008年所著的《杜鲁门·卡波特——童年的恐惧》,该著作是一部围绕着童年对卡波特创作影响的著作,里面的内容也是对卡波特主要作品的评论。还有早期的沃伦·富伦斯1981年发表的《卡波特》,该著作是从卡波特的短篇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新新闻体小说等五个方面对卡波特的著作的评论。学者伽森于1992年发表的《杜鲁门·卡波特:短篇小说研究》集结了对卡波特的短篇小说进行的评论。劳伦斯·葛柔伯于1985年发表《与卡波特的谈话》,该著作收录了与卡波特的谈话,是一本了解卡波特创作细节的重要著作……
还有一些文章。普夫和威廉·怀特·泰森发表的《噩梦世界里的无拘无束的心灵:杜鲁门·卡波特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中的奇异的情感和南方哥特式风格》分析了《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的哥特式风格和人物的情感世界。凯丽·A.玛氏的《杜鲁门·卡波特小说〈巴斯克海岸餐厅〉中的同情、权威和叙事伦理》,从叙事和伦理的角度分析《巴斯克海岸餐厅》。贝蒂·斯考特在《肤浅:杜鲁门·卡波特和仪式的风格》中分析了卡波特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中郝莉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轻快的风格。卡瑞·A.考斯基在《非虚构小说的精神病学手册: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冷血〉》中用精神病学分析了小说的主人公。大卫·S.卡迪尔在《杜鲁门·卡波特的那些年:〈冷血〉中的法律道德》中从法律、伦理道德的视角分析了《冷血》。米歇尔·温艾特在《杜鲁门·卡波特对纪实性小说的贡献:〈冷血〉中的游戏理论困境》用一种新的游戏理论来解读《冷血》……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看,对卡波特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冷血》《蒂凡尼的早餐》等几部代表作品的研究,缺乏专门对卡波特小说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而文章则站在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总而言之,卡波特小说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卡波特的翻译作品,在我国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从1978年的《卡波特小说集》《灾星》,到近期的《卡波蒂短篇小说全集》《草竖琴》《应许的祈祷》《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等几乎囊括了卡波特的全部作品,尤其是小说全部都已翻译成中文,这对研究卡波特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盛宴易散:卡波蒂书信》(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将于近期出版,这无疑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就译者而言,有众多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参与进来,包括著名的张寓九、董乐山、杨月荪等,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为我们带来了几十种不同版本的译本,里面不乏优秀之作。其中,卡波特几部重要的作品的译本最多,如《冷血》《蒂凡尼的早餐》《圣诞忆旧集》《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等,有多种版本。广西师范学院叶惠英的硕士论文做了这方面的详细整理,可以参看《杜鲁门·卡波特作品译介对应年份及数量》[2],图表中列出了1978—2009年对卡波特作品的翻译成果。2009年以后,卡波特的译作有:1.《冷血》,夏杪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版。2.《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李践、陈星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蒂凡尼的早餐》,董乐山、朱子仪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4.《草竖琴》,张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5.《卡波蒂短篇小说全集》,冯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6.《肖像与观察:卡波蒂随笔(上、下)》,吕奇、宋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7.杜鲁门·卡波蒂:《应许的祈祷》,向洪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优秀译作的出现为研究卡波特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迄今为止,国内对杜鲁门·卡波特的研究资料较少,这为本书的研究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与杜鲁门·卡波特小说创作有关的硕士研究论文有12篇。其中,有6篇是对卡波特主要代表作《冷血》《蒂凡尼的早餐》的研究。最新的关于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的研究是《创伤再临: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创作》,是2014年重庆大学刘福芹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该论文用创伤主义的视角对《冷血》进行了分析。2014年河北大学朱静的《事实与虚构之间——对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的新历史主义解读》,论文用新历史主义研究非虚构小说中虚构性的存在,如何编排材料,将一起谋杀案变成艺术作品。《〈冷血〉中的物化现象研究》是陕西师范大学赵地的硕士论文,论文用物化概念提出了《冷血》反映人与物、人与人、人的自我物化三个方面的问题。《〈冷血〉——后现代语境下的罪与罚》,是2013年兰州大学康蕾的一篇硕士论文,她用后现代非虚构犯罪小说的视角对《冷血》进行分析论证,说明《冷血》具有后现代的“罪与罚”特征。以上是对《冷血》的研究。就对《蒂凡尼的早餐》及其他小说的研究而言,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彭琳的《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Breakfast at Tiffany's的两个中译本》,是一篇从翻译视角分析《蒂凡尼的早餐》的论文,分析了译者主体对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是东北林业大学张宇斐2012年发表的硕士论文,论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视角对《蒂凡尼的早餐》进行解读,得出小说是一部关注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结论。2013年四川外国语大学颜溪的《论卡波特短篇小说中的二元世界》,论文用对比的视角阐述了卡波特小说中存在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元素,小说表现出阴暗的一面和光明的一面。论文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背景及主题三方面进行阐释。有一篇论文是针对卡波特小说创作的整体研究——《杜鲁门·卡波特研究在中国》,是广西师范学院叶惠英2010年的硕士论文,这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整理了之前关于杜鲁门·卡波特的所有学术研究成果,包括各种版本的译著、资料和论文,为后人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另外,还有四篇论文涉及卡波特小说创作中的非虚构小说、新新闻主义和哥特小说。2003年西北师范大学张儒林的《美国战后“非虚构小说”研究》是一篇分析三部“非虚构”小说特征的硕士论文,其中将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分析了其非虚构的创作手法对后世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2006年广西大学王欢妮的《新新闻主义探析》,论文主要研究了新新闻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内涵,新新闻报道的主要特征、表现手法。2011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刘万阳的《〈宠物公墓〉的当代美国哥特式小说特征研究》,以《宠物公墓》为例分析了美国哥特式小说的特征。2009年吉林大学的王晓姝的《哥特之魂——哥特传统在美国小说中的嬗变》,较为系统地整理了美国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轨迹。
近年来,国内对卡波特小说研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对《冷血》的解读有8篇文章。《〈冷血〉不“冷”——卡波特及其非虚构写作》,发表于2012年第4期的《传媒观察》,作者孔令云将卡波特的非虚构写作提到重要位置上。《作家之死——〈冷血〉与它的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发表于2011年第12期的《书城》,作者钦佩。《谁谋杀了作家卡波特》,发表于2011年第6期的《艺术广角》,作者钦佩,文章认为卡波特的巅峰之作《冷血》消耗了他的灵感,也消耗了他的生命。《美国噩梦——论〈凶杀〉中美国梦的消极意义》,发表于2008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作者李林旭,作品认为美国梦中的拜金主义是造成《凶杀》(又名《冷血》)中凶杀案的根本原因。《体现在卡波特作品〈冷血〉中的博弈论》,发表于2007年第4期的《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作者张玉堂等,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博弈关系。《解读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题目〈冷血〉的深层含义》,发表于2005年第4期的《攀枝花学院学报》,文章指出冷血的不仅仅是凶手,就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都是冷血的。《冷血世界的挽歌——T.卡波特的〈在冷血中〉简论》,发表于2003年第4期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司建国。《〈冷血〉:美国新新闻主义之经典》,发表于2002年第1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作者张素珍,文章归纳了《冷血》的新新闻主义的四个创作手法。
对《蒂凡尼的早餐》的解读有16篇文章。《论〈蒂凡尼的早餐〉的消费主义思想》,发表于2015年第4期的《学术探索》,作者杜芳、唐莉,文章指出女主人公郝莉想要从购买珠宝中获取幸福感,实则反映了她对幸福的理解,暗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体现了消费主义思想。《〈在蒂凡尼店用早餐〉中叙事策略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发表于2012年第2期《湖南社会科学》,作者鲁瑛用叙事学的理论对《在蒂凡尼店用早餐》进行解析,认为卡波特塑造出一个“卡波特式叙述者”,用循环式的叙事结构和人物之间建立起特殊的联系。《从〈蒂凡尼的早餐〉谈现实主义的温情关怀》,发表于2012年第8期的《电影文学》,作者李燕从将温情关怀融入现实主义的角度谈及了《蒂凡尼的早餐》是怎样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旅行中的无脚鸟——〈蒂凡尼的早餐〉中郝莉·戈莱特利形象解析》,发表于2012年第27期的《名作欣赏》,作者徐晓飞,这同样是一篇分析郝莉人物形象的文章。《猫的隐喻》,发表于2011年第6期的《时代文学》(上半月),作者李锦艳、席婉儿,文章借猫的形象,分析了两部小说《蒂凡尼的早餐》和《雨中的猫》中女性的社会和角色话题。《畸变的城市,叠加的灵魂——城市小说〈蒂凡尼的早餐〉的精神走向》,发表于2009年第7期的《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文章呈现了小说建构给心灵家园审美叙事的一面。《蒂凡尼早餐》,发表于2010年第10期的《读书》,作者菊惠冰。《浮华中的寻梦人——〈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的郝莉形象解读》,发表于2009年第24期的《名作欣赏》,作者张丽华,同样是一篇分析郝莉人物形象的文章。《一位被葬送的浪漫主义女性——读〈蒂凡尼的早餐〉》,发表于2000年第2期的《金陵职业大学学报》,作者张素珍。《杜鲁门·卡波特和他的〈在蒂凡尼进早餐〉》,发表于1994年第2期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潘明元。《卡波特:〈在蒂法尼进早餐〉》,发表于2004年第8期的《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作者马原。《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女主人公郝莉的女权主义解读》,发表于2012年第20期的《电影评介》,作者曹南南。《真诚收获爱情——〈蒂凡尼的早餐〉女主角穿着心理与行为解读》,发表于2009年第4期的《电影文学》,作者卢亦军。《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女主角——郝莉》,发表于2017年的《才智》,作者周靖延,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女主人郝莉的人物形象。《〈蒂凡尼早餐〉的文化循环》,作者张旎,发表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文章借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循环”下的钻石文化表征过程对小说的文化循环进行分析。《〈在蒂凡尼店进早餐〉中的象征和其自然主义内涵》,作者曹淑娅,发表于2014年的《外国语文》,指出小说运用了大量象征符号来创建自然主义的场景,等等。
对《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的解读有2篇文章。《〈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的创作技巧与风格探究》是张月亭在2012年11月第39卷《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认为卡波特将哥特式手法和感伤主义结合起来,描绘出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寻找与逃离:〈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的重复叙事解读》,发表于2017年的《重庆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曾薇、刘俊玲,文章从重复叙事视角出发,指出小说具有结构重复、意象重复和场景重复的叙事特征。
对《夏日十字路口》的解读有2篇文章。《浅析〈夏日十字路口〉中女主人公格蕾迪的悲剧根源》,发表于2013年第18期的《青春岁月》,作者李彬、胡静芳、魏强华,文章分析了女主人公格蕾迪因为性格、归属感和家庭三个方面而导致其悲剧的发生。《〈夏日十字路口〉的女主人公解读——兼与〈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比较》,发表于2009年第9期的《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文章将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
对《草竖琴》的解读有1篇文章。《卡波特与其明亮的社会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解读〈草竖琴〉》,发表于2008年第8期的《作家》,作者蒋桂红,文章解读了《草竖琴》中弱势的边缘人物——流浪儿与老妇人形象。
分析非虚构小说的有18篇文章。《新时期以来非虚构小说研究述评》,发表于2011年第2期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作者张海元、查玉瑶、张文利,这是一篇整体研究非虚构小说的文章,梳理了非虚构小说的发展脉络。《论亚纪实传统和非虚构小说》,作者吴琦幸,发表于2010年第6期的《文艺理论研究》,文章认为中国的亚纪实文学与美国的非虚构小说都是社会发生大动乱后产生,因为受众的阅读心理发生改变而导致文体的改革,两种文体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方文学与新闻再思索——斯丹达尔与卡波特写实刍议》,发表于1997年第3期的《桂海论丛》,作者吴锡民指出:斯丹达尔与卡波特在写作新闻素材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虚构与事实:战后美国小说的当代性与新现实主义》,发表于1992年第3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作者程锡麟梳理了美国“二战”后小说的当代性与新现实主义表现出的虚构与事实的原因、特征等方面因素。《试论新新闻主义的由来、形成和发展》,发表于1991年第2期《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作者张素珍,文章以新新闻主义为对象,梳理了其由来、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卡波特在纪实小说中的感情倾向》,发表于2007年《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作者张倩,文章指出小说《凶杀》(《冷血》)中所塑造的罪犯佩里集合了纪实小说中存在的客观与主观,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矛盾因素。《美国“新新闻主义”的扛鼎之作——评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发表于2002年《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作者张素珍。《试论战后美国非虚构小说》,发表于1998年第1期的《当代外国文学》,作者程锡麟,梳理了“二战”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主要作家及代表作,主要特征及理论主张。《非虚构小说述评——兼论〈在冷血中〉》,发表于1988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评论》,作者王天明。《论非虚构小说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发展》,发表于1988年第3期的《云南民族学院学报》,作者王晶。《当代美国的非虚构小说的艺术魅力》,发表于2007年第1期的《文艺争鸣》,作者张沛沛、刘利华。《美国非虚构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叙事语法对比分析》,发表于2004年第1期的《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作者司建国,文章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了美国非虚构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叙事语法特征。《美国非虚构小说简论》,发表于1996年第6期的《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司建国。《美国非虚构小说崛起的科技和思想背景》,发表于2005年第1期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司建国站在科技和思想的角度解读了美国非虚构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论非虚构小说》,发表于1989年第1期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聂珍钊。《新新闻主义: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产物——兼论其与越南战争的关系》,发表于2002年第4期的《当代外国文学》,作者李公昭、胡亚敏,文章指出新新闻主义的出现与当时美国的文化有很大关联,特别是那一时期的越南战争为新新闻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和基础。《新新闻主义研究:理论沿革、历史贡献及发展趋势》,发表于2008年第12期《前沿》,作者徐孜望。《沃尔夫与“新新闻报道”》,发表于1999年第2期的《黄河科技大学学报》,作者董娅莉。
研究哥特式小说方面的文章。《哥特式小说的源流与发展》,发表于1993年第4期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作者曾忠禄,文章总结了涉及哥特式小说的共同特点,即小说充满了神秘离奇、阴森恐怖的东西。《荒漠中的恐怖——评美国现当代哥特式小说的主题思想》,发表于1998年第2期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何木英,文章总结了卡波特、福克纳、麦卡勒斯、奥康纳等美国现当代重要作家笔下哥特式小说的共同主题思想。《哥特式小说:概念与泛化》,发表于2007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作者黄禄善指出世纪之交西方的哥特式小说表现出的现象与特征。《英美文学之哥特式小说意境赏析》,发表于2011年第12期的《山花》,作者金彦海、杨秀华,以三部小说为例分析了哥特小说的意境。《英美哥特小说与中国》,发表于2005年第4期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作者于鲸,文章对英美哥特小说的研究史、接受史进行梳理。《当代哥特文化的内涵、特征及表现方式》,发表于2005年第4期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作者回杨,文章指出当代个体文化是游离于主流文化外的消费文化、弱势文化。《从哥特小说的题材流变看其边缘性特征》,发表于2002年第1期的《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作者胡明华。《关于美国当代哥特小说》,发表于2000年第1期的《外国文学研究》,作者万俊。《简论哥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发表于2000年第1期的《国外文学》,作者韩加明。《也谈英美文学作品中哥特因子的表达》,发表于2013年第10期《芒种》,作者刘国荣。《美国南方哥特小说的现代精神》,发表于2000年第1期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作者刘玉红。《哥特式小说初探》,发表于1993年第2期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刘新明。文章从哥特小说的起源、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介到演变做了整体梳理。《浅谈哥特式小说的发展及影响》,发表于2000年第4期的《济宁师专学报》,作者张爱民。《现代哥特小说——哈利波特》,发表于2013年第8期的《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作者张楠、张希永。《哥特式小说:恐怖电影的文学渊源》,发表于2007年第1期的《当代电影》,作者许正林、殷维。
还有研究其他方面的文章。综合性的文章如:《杜鲁门·卡波特的黑夜小说》,发表在2015年第2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者杜芳,该文章是对黑夜小说的总体性研究。《杜鲁门·卡波特小说的“成长的寻找”主题研究》,发表在2014年10月第5期《昆明学院学报》上,作者杜芳,文章以卡波特小说中的成长主题为切入点,对卡波特小说进行成长主题的分析。《杜鲁门·卡波特小说的故事空间变化》发表于2014年第7期的《学术探索》,作者杜芳,文章指出卡波特的小说运用了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叙事策略,分别为: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杜鲁门·卡波特节日小说中的认知书写》,发表于2016年第2期的《昆明学院学报》,作者杜芳,小说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卡波特节日小说的认知特征。《杜鲁门·卡波特作品中的孤独情结》发表于2014年第36期的《短篇小说(原创版)》,作者付品晶对卡波特作品中孤独情节的文本基础、原因探析和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世纪派对:卡波特的黑白舞会》,发表于2010年第11期《董事会》,作者娜斯。文章记录了卡波特在发表《冷血》后举办了一个大型舞会的情况和影响。《比卡波特还要卡波特》,发表于2006年第11期的《新青年(朋友)》,作者姜米粒。《杜鲁门·卡波特文学创作探微》,发表于2003年第2期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作者张素珍。《评张素珍〈杜鲁门·卡波特小说艺术研究〉》,发表于1998年第2期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作者罗笑、梁爱民,这是一篇对张素珍著作的评论文章。《卡波特其人》,发表于1995年第3期的《外国文学》,作者沈东予,这是一篇介绍卡波特及其作品的概述型文章。《一位美国作家的自我毁灭——〈卡波特传〉问世》,发表于1990年第1期的《文化译丛》,作者戴维·盖茨,晓卫译,文章指出杰拉德·克拉克写的《卡波特传》是一部研究卡波特的重要作品。《卡波特传》,发表于1988年第9期的《读书》,作者仲子,这是一篇介绍性文章。《卡波特的时光匣子》,发表于2009年第12期的《新东方英语》(大学版),作者陈榕。研究犯罪方面的小说如《犯罪小说的功能主义解读》,发表于2005年第2期的《天津外国语学报》,作者司建国,借助韩礼德的功能主义学说,对《冷血》进行了语言学分析。研究美国南方文学的文章如《美国南方文化传统与南方文学特征》,发表于2001年第2期的《学术交流》,作者张弘,文章分析了美国南方特有的文化催生了独特的哥特式小说。《杜鲁门·卡波特的悲欢人生》,作者张涵瑜,发表在2017年的《世界文化》,文章概述了卡波特的人生悲喜。
报纸发表的文章主要以非虚构小说研究为主,并兼顾了其他方面。《“非虚构”的内涵和意义》,作者王晖,发表于2011年3月21日的《文艺报》,介绍了非虚构作品的内涵和意义。《非虚构是什么东东》,发表于2013年9月16日的《中国艺术报》,作者李朝全,梳理了非虚构的定义和特征。《非虚构: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发表于2013年7月4日的《文学报》,作者杨磊。《非虚构写作为何受关注》,发表于2013年6月28日的《文艺报》,作者黄尚恩。《关于“非虚构”》,发表于2012年2月16日的《文学报》,作者李炳银。《非虚构叙事与文学的想象力》,发表于2012年4月23日的《文学评论》,作者孙春旻。《非虚构文学和非虚伪写作》,发表于2011年1月17日的《文学评论》,作者许珊珊。《“非虚构”的内涵和意义》,发表于2011年3月21日的《文艺报》,作者王晖。《非虚构写作为何火爆文坛与市场?》,发表于2011年5月17日的《中国阅读周报》,作者潘启雯。《非虚构,让文学回到现实》,发表于2011年5月25日的《文汇报》。《非虚构视野下的报告文学》,发表于2011年3月21日的《文艺报》,作者龚举善。《虚构的影,非虚构的骨》,发表于2002年10月25日的《中国图书商报》,作者胡继华等。《李敬泽:文学的求真与行动》,发表于2010年12月9日的《文学报》,记者陈竞。《星闻》,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宣传了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男主角的影片就是根据卡波特的传记改编而来。《卡波特:冷血告白》,发表于2006年第3期的《世界电影之窗》。《杜鲁门·卡波特访谈录》,作者杨向荣,发表于2011年第2期的《青年文学》,卡波特在其中谈及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等多方面问题。《卡波特与非虚构小说〈冷血〉》,发表于2007年第10期的《意林》,作者杨新秋。《杜鲁门·卡波特和佩里·史密斯——〈冷血〉侧读笔记》,发表于2011年12月12日的《文艺报》,作者张楚。《卡波蒂的阴郁与凄婉》,作者存磊,发表于《深圳特区报》,等等。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主要集中在杜鲁门·卡波特的几部重要作品——《冷血》《蒂凡尼的早餐》《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草竖琴》上,其中,尤其对《冷血》《蒂凡尼的早餐》的研究最多,这也符合了对重要作品应该重点研究的原则。
第二,研究的着眼点集中在三个主题上。1.“非虚构”小说。“非虚构”确实是卡波特小说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卡波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2.南方小说。卡波特曾被视作南方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南方色彩”自然就被经常作为研究点。3.哥特式小说。卡波特小说中蕴含的哥特风格不断被视为研究点。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来国内对卡波特的研究热情有增无减,大量译作的涌现给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又使研究不断深入,推动了国内对卡波特研究的进度。它们采用新的理论方法来解读卡波特其人其作。而在国外,针对卡波特研究出现了众多的评论文章、著作,西方学界呈现出声势浩大的研究态势,这无疑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另外,更重要的是,对卡波特小说研究的博士论文的缺席使本书研究显得紧迫且必要,这也是该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