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过程、环境认知与意象表达: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画像砖和画像石的空间分布

画像砖、画像石是指汉代墓葬遗存中,在建筑物壁面、棺椁表面镌刻和窑烧的图像。后人也称之为汉画。汉画是汉代社会灵魂不死、注重孝行观念的产物,在汉代形成高潮。

画像砖的历史早于画像石,战国晚期,秦国已使用画像空心砖建造墓室。统一国家之后,秦将空心砖墓葬推广到关东地区。西汉时期在今河南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并影响到周边地区。东汉时期画像砖的使用达到顶峰,分布范围扩大到了西至甘肃、青海,东至海滨,南到云南、福建,北达大漠地区,但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和川渝地区。其中河南是画像砖出土最为集中的地方,今全省二分之一的地区都有画像砖出土。并形成了洛阳、郑州、南阳三大类别。洛阳包括今偃师、孟津、宜阳、新安、伊川等县,郑州包括今荥阳、巩义、新郑、尉氏、新密、中牟等县市以及以许昌为中心的今扶沟、西华、鄢陵、舞阳、襄城、叶县、禹州、郏县、郾城、临颍等县市,南阳则主要分布在今唐河、新野、淅川、邓州和南阳市。

图2-1 汉代壁画墓分布图

陕西画像砖主要发现于秦都咸阳、汉代的长安城和茂陵,从秦到西汉,陕西的画像砖形成了完整的年代序列。

川渝地区的画像砖分布东起巫山、忠县,西抵平武、宝兴,北起广元、渠县,南达西昌、宜宾,其中以成都地区为最多,并形成了成都、彭山、广汉三大类别。

此外,在山西、甘肃、江苏、山东部分地区也有少量画像砖出土。

画像石是汉代最引人瞩目的墓葬艺术形式。田野考古资料表明,汉画像石总数在一万五千块左右,其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重心在黄河流域。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发现和发掘的汉画像石墓已超过二百座”[19],“河南50余座(南阳占44座),山东40余座,江苏30余座,陕西10余座,山西近10座”[20]。此外,在湖北、浙江、安徽、北京、天津、甘肃、贵州、云南、四川、重庆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画像石。

汉画像石地理分布极不均衡,根据出土资料和已有的研究,大致分为五个区域。

一是山东省,又分为两大区域,济宁、枣庄地区和临沂、潍坊、济南地区。其中济宁、枣庄地区的画像石西汉后期即已开始出现,是出现较早的地区。

二是苏北、安徽、浙江地区,这一地区与河南东部、河北省东南部、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的一个区域。信立祥根据其分布的密集程度将其划分为三个分布圈:中心分布圈是徐州及其周围的铜山、睢宁、新沂、邳州、沛县等县市;第二个分布圈是中心分布圈的外围地区,主要包括苏北的丰县、连云港、赣榆、东海、淮安、宿迁、泗洪、泗阳、宝应、射阳,皖北的淮北、濉溪、宿州、亳州、萧县、定远、霍山等;第三个分布圈是长江以南,主要有江苏的镇江、苏州,浙江的海宁。

三是陕西、山西一带。陕西主要是在陕北的榆林地区和无定河流域,以米脂和绥德为最多,分布在明长城沿线。与陕西隔河而邻的山西,画像石主要分布在晋西吕梁地区的三川河流域。

四是河南省。这是我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二分之一以上的地区有画像石出土,最为著名的是南阳画像石。

五是四川、重庆地区。这一地区境内遗存的画像崖墓、画像石棺为其他地区少见或不见,汉画像石数量多,且十分精美。在四川、重庆境内除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外,其余地区均有画像崖墓出土。

汉画像石除出土地点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外,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