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岩画与地理环境
岩画是指刻画在岩石表面的图形,这些图形有的以颜料图绘,有的以硬物在岩石表面磨或者刻画而成。由于两种方式存在差异,故而有人将前者称为岩画,将后者称为岩刻。在此我们遵循国内学术界的习惯,将二者均视为广义上的岩画。
岩画是反映人类早期生活或者社会状态的艺术形式,也是我们解读早期人类历史的一种依据,这是世界上最为普遍、延续时间也最长的画种。中国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岩画进行文字记录的国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对岩画进行记录的人。在其著名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就有二十多处关于岩画的记载,在河水、沁水、漾水、瓠子河、沔水、淄水、淮水、肥水、江水、若水、夷水、沅水、湘水、漓水、涞水等条目中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岩画,所涉及的地域,大致包括今天的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广西、四川和湖南等省区。书中甚至还提到“北天竺”的岩画,即今天的印度或巴基斯坦等国的佛教岩画。但因地理环境的变迁,有些岩画今已不存。对绘画形式的最早文献记载居然出自地理学家的笔下,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绘画类型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这与岩画的载体有关,岩石是地球表面广泛分布的自然景观,也是形成山体的主要物质。史前人类为何选择岩石作为绘画的载体?至今还是难以破解的谜团,也许是其表面积大易于记载的缘故。作为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关注山河景观的同时不可避免会注意到岩石上刻画的图像,将其记录下来自在情理之中。巨大的岩石因为人类有意识地在其上面留下了自己创造的绘画,而成为引人瞩目的人文景观。
继郦道元之后,北宋的《太平广记》引《宣室志》记载了福建华安仙字潭的岩画,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宾州景物》中引宋人陶弼《仙影山》诗对广西左江的岩画进行了描述,《宁安县志》则记载了黑龙江海林岩画,《宣恩县志》记载了湖北宣恩岩画。今天发现有岩画的地区,古代文献基本上均有所记载。根据目前岩画学研究的成果,绘画起源阶段的岩画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特征大致如下。

图1-1 宁夏大麦地岩画所在卫宁北山,摄影
(一)中国的岩画分布十分广泛,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北至黑龙江,南到广西,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新疆昆仑山均有岩画发现。具体的地理分布在今天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台湾、福建、江苏、安徽、广东等省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以明长城以北和新疆北部最为密集,且多分布在山地、丘陵、草原地带,以临近沙漠和半沙漠地带为最多。有学者认为,岩画分布在边境省区的原因是“中原和汉族居住的地区由于人口较为密集、社会变化剧烈而岩画极易毁损,但少数民族地区则由于人口较为稀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而岩画得以较好保存”[1],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众所周知,地质运动形成的山脉,在较长时间内是难以发生剧烈变化的,是一种“稳定之力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它“事实上绝鲜变动”,[2]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不过数千年,这对地球表面的地质运动来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巨大岩石构成的山脉、山崖等地质景观,虽然会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但是很难因为人口密集、社会变化剧烈而遭到巨大损坏,甚至消失。此外,岩画的地理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盖山林先生对此也有评价:“岩画的聚集地,无疑是古代居民崇拜的地方,是氏族部落祭祀鬼神或举行盛大祭典仪式的地方,这里往往是向已故的部落首领和祖先奉献牺牲的地方。”[3]这些岩画分布的地区就其地理环境特征而言,多分布有由岩石构成的山脉、山崖,且这些山脉的特征是相对地面高度不高,如黑龙江省牡丹江群力岩画所在的峭壁山崖高出江面23米;宁夏大麦地岩画所在的卫宁北山海拔1400—1600米,最高峰1687米,相对高度一般100—300米,且山势平缓;贺兰山山地岩画最高处距离地面不超过50米,岩画多刻在可移动的独石和露出地表的立石上;甘肃岩画分布的黑山虽然山势陡峭、地势险阻,但画像分布在曲折的山沟中,距离沟底0.5—3米;云南沧源大王岩岩画所在的羊角老山耸立在畴阳河转弯处,距离河面约150米。其实,这也反映了岩画在地貌选择上的规律:即多分布在多山地且相对高度较低的地区,岩石表面多平滑易于凿刻或图绘。如著名的新疆阿尔泰岩画主要分布在高山牧场、中低山区及其中的倒场道路上。[4]西藏阿里地区岩画分布在日松区、日土区和多玛区三地,这些地区多山,岩画周围地势开阔,是游牧的理想场所。岩画多数分布在距地表3米以内的垂直平滑岩面上,少数岩画距地表7.8米以上,但画面前均有立足之地。[5]云南沧源岩画所在的沧源县境内多山多河,在河谷两旁有一些面积不大的平坦地带,岩画分布在平滑的石灰岩崖壁上,而凹凸不平的石面则很少见到岩画。岩画的高度距离崖底1—2米或6—7米不等。有的岩画所处的崖壁前有一小块平地,可供画者立足。[6]

图1-2 贺兰山回回沟岩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岩画都分布在海拔或者高度相对较低的山脉或岩石上,如青海刚察县哈龙沟岩画就分布在海拔3500米的石壁上。岩画凿刻在如此之高的山上,恐与时代有关。分布在各地的岩画跨越历史时期较长,时代越晚,技术手段或可更进步,高度亦不再是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分布在麻塘坝两侧长达5000米左右的火成岩高山上,岩壁陡峭,画面距离地面10—40米。岩画分布在这里的“僰人”悬棺周围的岩壁或天然岩洞内。岩画做在这样高的山崖或岩洞里,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智慧和勇气,也与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有关。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画“上限可能到宋代,下限已到了明代”[7]。
而在山脉和山崖分布较少的地区,如中原地区,我们就很难看到岩画的踪迹,即便是文献记载也较少。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判断这些地区没有岩画存在,只是从地理环境选择角度来判断,岩画既然是以岩石为载体,在岩石分布较少的地区岩画分布稀少是必然的。
(二)岩画的题材和创作手法表现了时人对环境的认知和利用。艺术学原理告诉我们,在艺术作品中有一部分内容是从实用品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如早期诸多绘画即是如此,是人们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其实用意义转而注重其艺术表达和艺术效果,将其称为艺术作品,如彩陶、瓷器、青铜器等,我们认为岩画大致也是如此。在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人类早期,纯粹精神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是谈不上的。关于岩画的图像、功能、风格等,学者们从各自的学术视角进行了解读,但笔者以为岩画的环境艺术特征,使得从环境角度的阐释和解读成为必然。
第一,岩画本身毫无疑问成为存在地区的景观,它既具有自然的、物质的形式,并且通过画面的创作,形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岩画的题材表达了时人对其生活地理环境的认知。在上述地区的岩画中,根据题材的分类来看,几乎所有地区的岩画中都有的题材是动物,其次是狩猎、战争、车辆、舞蹈、原始崇拜,最后是人物、人面、植物、符号、蹄印、手印等。各地区岩画中大量动物的图像,表明岩画创作时期,当地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动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动物在人们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差异,导致不同地理环境中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动物岩画成为再现古代自然环境的指示物。关于此,盖山林在其《中国岩画学》一书中,较为详尽地分析了不同地区岩画中的动物形象的名称、种类和分布。根据他的研究,大致上,北方岩画中,动物形象岩画占据绝对优势,数量多,种类可观,出现较多的是岩羊、鹿、野马、北山羊、家马、骆驼和虎等。南方岩画以云南沧源为代表,动物有近二十种,主要有水牛、象、马、猴子、虎、豹、马鹿、孔雀、野猪、蟒蛇、野驴、山猫等。南北岩画动物种类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生态环境的不同。

图1-3 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牧羊图》,临摹
根据中国岩画的分布,我们大致将其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北方系统的岩画多在农业和游牧地区,南方则多在临江的崖壁上,岩画的题材充分体现了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北方系统岩画中大量的狩猎题材内容,是这一地区狩猎时代的图解,而猎人行猎的对象则取决于各地不同的生态环境。如甘肃、青海等地猎取的是瘤牛和野骆驼,宁夏贺兰山和内蒙古阴山,行猎对象则有狼、狐、豹、野马、野猪、鹿、北山羊、岩羊、羚羊、野骆驼、野牛等,新疆阿尔泰地区猎取的对象有野牛、鹿、岩羊、狼、野马、转角羊、鹰等走兽和飞禽。而在南方地区则较少出现狩猎的题材,即便有零星出现,也是与农业题材共同表达,显示出的年代也较晚。猎人行猎手持的弓箭和弩体现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此外畜牧业题材的岩画在北方系统岩画中比比皆是,也是时人对北方环境的记录和艺术表达。无论是牧羊图、牧马图还是猎狗岩画、转场岩画(马群转移牧场的场景描绘)、畜圈都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北方地区史前畜牧时代的生动场景和牧业经济的演化历程。而南方系统岩画中,种植业较狩猎、畜牧业发达,畜养的对象主要有水牛、瘤牛、猪和狗。

图1-4 云南沧源岩画《化妆人·牵牛·鸟》,临摹
南方系统岩画中出现的水族动物在北方系统中则较少出现,即便是舞蹈题材,在南方系统中亦有蛙形舞姿出现。如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以人像为主,其中舞蹈者的形体不论处于什么位置都以蛙形舞姿出现。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中鱼的形象,广东珠海高栏岛宝镜湾岩画中“藏宝洞”岩画出现的蛇纹、船形、波浪纹,“天才石”岩画中的船形图像,“宝镜石”岩画中的海浪与浮云[8]等与“海”“船”活动相关题材都表达了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如果没有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这些画面是不会凭空出现的,在岩画中对环境场景的再现既是记录也是重构,岩画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图1-5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正面与侧面群舞》,临摹
此外,岩画中有关原始崇拜、祭祀等的图像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如广西左江岩画中的“人祭”场面,展现了古代骆越社会“人祭”礼仪的恐怖场面,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墨子·鲁问》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楚辞·招魂》谓:“魂系归来,南方不可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当然,岩画的题材十分广泛,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一些岩画的内容已经明显表现出晚于绘画起源阶段的特征,超出了我们探讨的范围,故不再一一讨论。但不难发现,绘画一直与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岩画既是平面艺术作品,也是与空间环境相融合的环境艺术作品。岩画的创作者选择环境作为创作场所和条件,在环境中形成氛围和意境,既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也表达了对环境中地形地貌的认识。今天我们很难得知岩画的创作者们是如何进行画面创作的,也难以体察他们在创作不同题材时的心态,但是通过对画面题材与岩石的地质地貌形态的考察,我们或可推测他们对环境与内容的关系的认知。
岩画的创作在北方多选择山地、草原、沙漠等处,在南方多选择高山、峭壁、悬崖或洪水流经的谷口等处。这些地方一是有创作的载体。二是实乃生活中较为危险的地方,山洪暴发之际就是人畜丧命之所,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会成为人们意识中山神和水神震怒的场所,故而人面像多刻画于此处,如贺兰山的贺兰口、阴山中的默勒赫图沟、黑龙江北的萨卡奇—阿梁等,人们对地理环境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难以解释的恐惧是神像诞生的主要原因,祭拜神像及其地理空间无疑是人们唯一的选择。不仅在中国有这一现象,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岩画中也有这种现象存在。神像是地形的产物,岩画的表达则是环境的认知和选择作用的记录。

图1-6 广东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船和人物图案》,临摹
同样,人们或许认为走兽和飞禽多喜欢山峰,故而这些图像多刻画于山峰或者接近山峰的地方。而舞蹈多与祭祀有关,多刻画于沟畔、崖壁之上。这其实都体现了环境对岩画创作者的影响。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猎取动物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狩猎方式,这在岩画中也有记录。如高山峡谷地区的岩画狩猎场景中,围猎的方式就比平坦地区岩画中的多,因为高山峡谷中多虎、豹等大型肉食动物,围猎是狩猎成功的最佳方式,而平坦地区多草食动物,个体行猎与集体狩猎获取猎物相差无几,故而画面中单人狩猎场景较多。
(三)岩画制作手法的选择与环境有关。岩画主要有凿刻和彩绘两种形式,凿刻主要出现在内蒙古的阴山山脉,彩绘则广泛分布于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彩绘的岩画多采用朱红色赭石等矿物来做颜料,其中南方地区的彩绘岩画主要使用红色颜料——赤铁矿粉。有学者对云南沧源岩画使用的颜料进行光谱分析,发现颜料中铁的成分占10%以上,镁占10%,铝占3%,硅和钙各占3%—10%,还有其他元素,与赤铁矿粉构成基本类似,而当地恰有赤铁矿资源。对地域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在岩画的创作中得到表现。不同区的域资源禀赋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同类绘画创作手法的选择。在阴山、贺兰山、桌子山、连云港等地区,就多采用凿刻的方式,而非彩绘。南方地区彩绘岩画分布的岩石多在悬崖峭壁之上,于此凿刻毕竟是一件费力和危险的事情,彩绘则相对容易,这是认识到环境的特征之后所做的创作手法的选择。岩画创作者们对区域矿产资源、对创作环境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
当然,岩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北方地区的岩画占全国发现岩画的95%,且多在沙漠、山地和草原地区,何以沙漠成为岩画创作者们选择的环境?有一种观点认为,今日的沙漠地区,在五六千年以前多为低洼而平坦的草原,湖沼点点、水草丰茂,是宜猎宜牧的场所,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只是后来由于气候的变迁,湖泊干涸或盐碱化,人们才逐渐退出这一区域。[9]贺兰山口附近就发现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址,恰恰从另一方面说明岩画对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记录是较为准确的。北方草原的岩画则往往分布在草原中的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孤山上,这些地方气候凉爽,蚊蝇较少,便于搭建简易的住所,多是游牧之人休驻之地,成为作画的理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