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少数民族作家汉文诗歌的用韵特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使得元一代疆域空前扩大,各民族间的正常交往空前活跃。而在民族文化上,元朝采用了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掀起了第一次蒙汉文化交流的高潮。元代特殊的社会结构和发达的城市经济哺育了一批用汉文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他们以独特的风姿,登上中华民族的文坛,并以特殊而优异的创作成就充实了我国古典文学宝库。

元代少数民族汉文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众多才华横溢的少数民族诗文作家,带着自己特有的生命气质和鲜活的艺术思维,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汉文诗歌创作活动,他们那些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貌的诗文佳篇,存在着永久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美学价值。

一 研究内容——元代诗歌

对元代的诗文创作,人们往往有一种轻视的态度,缺乏应有的观察和研究。在元代文学各体裁中,人们总是把目光落在杂剧和散曲方面,对于诗歌的成就却不太关注,从而使这方面的研究成了一个软肋。明清时的一些诗论家就多鄙薄元代诗文,认为其成就远不如元曲。其实,元诗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和成就,应给予更多的了解和研究。元诗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代诗歌,元诗同样有其发生发展的独特规律,有其时代赋予的亮点,有其引以为荣的诗人与诗作,是中国诗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这一意义而言,元诗与唐宋诗并无不同之处,研究本身也并无高下之分,因此,元诗在元代文学中的地位,其实是不该有争议的。况且,相对于唐、宋、明、清的诗歌,元诗的位置也显而易见,对于前代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元诗既有多方继承,同时也有理性的审视和批判,而对于明清诗歌的走向,元诗也有着深刻影响。

另外,从汉语语音发展的时间段来看,元代汉语是近代汉语官话发展、成形的重要阶段,元代也是由中古音向近代音演变的重要时期,如平分阴阳、全浊清化等现象都已产生,全浊上变去、入声消变等现象还正在发生。通过对元代汉语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可以增加我们对语音演变规律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揭示元代汉语语音状况,厘清近代汉语官话语音的发展脉络,以此来丰富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为勾勒元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史提供更为翔实的材料。

二 创作主体——元代少数民族诗人

元代的少数民族文人接受了儒家文化,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率真爽朗的性格,以其朴质、贞刚、奔放的审美趣味影响着元代文坛,使得各体文学中的少数民族因素大大增加,将勃勃生机注入了中原文化。由于元代在民族文化上实行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比前朝任何时期都多,涉及的少数民族数量也最多,诸如蒙古族、契丹族、畏兀儿族、回回族、唐兀氏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学界至今对元代诗歌仍研究甚少,对元代少数民族诗歌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更是十分薄弱,可以说元代少数民族诗歌是元代文学史上最为薄弱的研究环节,而关于这个时期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文人的诗歌用韵考察还是一片空白。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元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准,也影响了我们对元代文学和元代语言的整体把握。除了蒙古族、契丹族这两个创作主体在元代少数民族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他少数民族在汉文诗歌创作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畏兀儿族、回回族、唐兀氏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作家作品虽不如蒙古族、契丹族的多,但他们的创作却也有其自身特点,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 文学体裁——汉文诗歌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成就是中华民族文学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各民族间空前活跃的交流、融合以及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提倡和学习,元代少数民族文人开始用汉文写作大量的诗歌及散文,其汉文诗歌创作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汉文化精神有着多元继承,与此同时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并保存了他们的原创性思维,使得作品中体现了其民族性格特征、民族精神风貌、民族风情特色以及民族审美习惯,因而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风格,这也使元诗整体上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河中呈现出一片奇异壮观的景象。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诗人如群星璀璨,有萨都剌、马祖常、丁鹤年、乃贤、泰不华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诗人。具体来说,元代初期的少数民族汉文诗歌创作艺术手法虽略显质朴,但内容充实,气魄宏大,与同时代汉族文人的诗作有着明显的区别,民族身份使他们与汉族诗人进行了换位思维,因此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之产生了新的精彩,并且丰富了元代诗坛,为诗坛增添了新的活力。而元代的重要诗人,大都集中于元代中期,由于那时许多少数民族文人已久居汉地,通晓汉文化中的诗、书、礼、乐,因此他们创作的汉文诗歌已可与同时期的汉族诗人相媲美。到了元代中后期,汉语已经成为第一思维语言,在汉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诗人此时已经把中原视为自己的家园,他们用汉语创作诗歌倾吐自己的心声,而且题材非常丰富,或描写山川景物,或反映社会现实,或描写忠诚的爱情,等等,为元代诗坛的繁荣同样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汉文诗歌创作的特点充分表明,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汉文诗歌对汉文化既有一定的继承,又有其自身特色。

四 研究角度——用韵

宋元时代的语音研究虽然早已拉开了帷幕,但是通过元代诗歌用韵考察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却仍然属于薄弱环节。且长久以来,对这几个时期韵系的考察都是以元散曲、元杂剧、诸宫调的用韵情况作为研究的对象,而少数民族作家诗歌韵语的系统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主要通过元代韵书以及元曲的用韵去了解有元一代的语音面貌。因此,对元代少数民族作家诗歌的探究不但可以为韵语研究另辟蹊径,而且可以通过探究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诗歌的音系与同时期韵书的差异之处,从而更全面地验证和补充其他用韵的不足。故而,对元代少数民族作家汉文诗歌的韵语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完全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此外,尽管目前人们对《中原音韵》等韵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分歧还很大,如入声韵尾是否存在等问题。而研究少数民族诗人用韵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语言事实材料,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原音韵》《蒙古字韵》等相关韵书所反映的语音情况。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人数众多,汉文诗歌数量也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其中许多的作家及其作品尚未得到进一步的考证和整理,这些诗歌的资料有待系统化和完善化。对元代少数民族的汉文诗歌用韵进行研究,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所有相关诗人以及诗歌资料。因此对元代少数民族诗文的珍善本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将有助于对元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学和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