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涯
关于吉川幸次郎的年谱,桑原武夫等编《吉川幸次郎》的卷末所附兴膳宏编的《善之吉川幸次郎先生年谱》内容翔实,本书据此摘录与其学术相关部分如下。
吉川幸次郎的学术年谱:
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3月18日,生于神户贸易商之家。
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入神户市立中宫小学校。
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8月,辛亥革命爆发。10月,罗振玉、王国维到京都。
1912年(大正元年)转校到诹访山小学校,其间被起外号“支那人”。
1916年(大正五年)入兵库县立第一神户中学校。对《史记国字解》《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等兴趣盎然。
1919年(大正八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
1920年(大正九年)9月,入第三高等学校。青木正儿创刊《支那学》。对青木的论文感铭于心。
1921年(大正十年)初次拜访青木,受知遇之恩。
1922年(大正十一年)第三高等学校三年级,立志研究中国文学。春季开始同京都高等工艺专门学校留学生张景恒学汉语。同年,听铃木虎雄的汉语课。
1923年(大正十二年)从第三高等学校毕业。春假期间,游中国江南。4月,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院,师从狩野直喜,同时受铃木虎雄教诲。
1924年(大正十三年)专攻中国语言学、中国文学。同学中有斯波六郎。
1926年(昭和元年)3月,提交论文《倚声通论》(汉文),从京东帝国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4月,入同大学大学院。研究课题为唐诗。
1927年(昭和二年)5月,王国维于北京昆明湖自杀。
1928年(昭和三年)2月,狩野直喜退休。4月,随同狩野直喜赴北京。到1931年(昭和六年),在中国留学近三年,主要听讲北京大学为主的几所大学的课程,在北京大学听讲过马裕藻、钱玄同、沈兼士、朱希祖、吴承仕等教授的课程。并受杨锺羲指导得字“善之”。
1930年(昭和五年)2月初,留学生活结束,游学江南,拜访黄侃。
1935年(昭和十年)4月,于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的经学文学研究室同仓石武四郎等开始共同研究,即《尚书正义》的校订。[1]
1938年(昭和十三年)铃木虎雄退休。3月,青木正儿就任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院教授。4月,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改称为东方文化研究所。松本文三氏继狩野直喜之后任所长。
1939年(昭和十四年)春,为元曲辞典编纂做准备,于东方文化研究所经学研究室开始《元曲选》读书会。7月,《〈尚书正义〉校订本》刊行。
1943年(昭和十八年)3月,《〈尚书正义〉校订本》刊行。5月,出版《元曲金钱记》(筑摩书房)。
1944年(昭和十九年)8月,出版《中国人的古典和生活》(岩波书店)。
1947年(昭和二十二年)以《元杂剧研究》获博士学位。6月,青木正儿教授退休后,继青木后升任为教授,讲授文学院中国语学中国文学。10月,京都帝国大学改称为京都大学。12月,狩野直喜去世。
1948年(昭和二十三年)3月,出版《元杂剧研究》(岩波书店)。12月,出版《元曲酷寒亭》(筑摩书房)。
1950年(昭和二十五年)3月,出版《杜甫私记》第1卷(筑摩书房)。7月,讲授中国语学中国文学。
1951年(昭和二十六年)3月,与旧东方文化研究所同僚协力之作《元曲选释》第一集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刊行。
1952年(昭和二十七年)3月,出版《元曲选释》第二集(共著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8月,出版《新唐诗选》(三好达治共著 岩波书店)。12月,出版《杜甫笔记》(创元社 后 新潮文库)
1956年(昭和三十一年)8月,就任京都大学文学院院长。
1957年(昭和三十二年)6月,出版《人间诗话》(岩波书店)。11月,与小川环树共同编集、校阅《中国诗人选集》(岩波书店)开始刊行。
1961年(昭和三十六年)5月,出版《续人间诗话》(岩波书店)。10月,杜甫诞生1250年讲演,题目为《杜甫在东洋文学中的意义》。12月至翌年4月,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1962—1963年(昭和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出版《中国诗人选集》(与小川环树共著 岩波书店,凡18册 续集15册)。
1963年(昭和三十八年)4月,出版《杜诗讲义》(筑摩书房)。7月,杜诗全译起稿。
1964年(昭和三十九年)12月,青木正儿去世。
1965年(昭和四十年)8月,《杜甫私记续稿》开始由杂志《展望》(筑摩书房)连载。
1966年(昭和四十一年)5月,就任东方学会理事长。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2月,文学院最后一堂课《杜甫的诗论和诗》。3月退休,改聘为名誉教授。出版《中国文学入门》(新版,弘文堂)。4月,开始“读杜会”,至1979年6月持续了180回。11月,出版《杜甫Ⅰ》(筑摩书房)。
1968年(昭和四十三年)3月,弟子编集《吉川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刊行(筑摩书房)。自编《吉川幸次郎全集》凡20卷。
1969年(昭和四十四年)5月,获法兰西学院 Stanislas Julian (儒莲奖)(注:被称为汉学界的诺贝尔奖)。11月,获“文化功劳者”称号。
1970年(昭和四十五年)11月,《吉川幸次郎全集》凡20卷完结。
1972年(昭和四十七年)8月,出版《杜甫Ⅱ》(筑摩书房)。
1973年(照和四十八年)9月,开始刊行《增补吉川幸次郎全集》(筑摩书房)凡24卷。
1974年(昭和四十九年)2月,出版《吉川幸次郎讲演集》(朝日新闻社)。4月,获勋二等旭日重光章(旧日本国之一类勋章勋一等旭日大绶章的副章,佩戴在左胸)。
1975年(昭和五十年)6月,出版《仁斋·徂徕·宣长》(岩波书店)。8月,任东方学会会长。10月,出版《读书之学》(筑摩书房)。
1976年(昭和五十一年)12月,《增补吉川幸次郎全集》凡24卷完结。
1977年(昭和五十二年)8月,出版《杜甫诗注》第1册(筑摩书房)。
1978年(昭和五十三年)4月至9月,电视NHK教育台连播26回《杜甫诗抄》。
1979年(昭和五十四年)1月,出版《杜甫诗注》第2册(筑摩书房)。7月,出版《杜甫诗注》第3册(筑摩书房)。
1980年(昭和五十五年)2月,出版《杜甫私记》(筑摩书房)。4月8日因腹膜癌去世。5月,被追授(附4月8日日期的)日本文化勋章,从三位勋一等瑞宝章(为旧日本国之一类勋章勋一等旭日大绶章)。7月,出版《杜甫诗注》第四册(筑摩书房)。
1981年(昭和五十六年)逝后1年。4月,出版《华音杜诗抄》(筑摩书房)。
1982年(昭和五十七年)逝后2年。3月,追悼文集《吉川幸次郎》(筑摩书房)。
《吉川幸次郎全集》全27卷(筑摩书房 1968—1970年)。
《吉川幸次郎遗稿集》全3卷(筑摩书房 1995—1996年)。
《吉川幸次郎讲演集》1卷(筑摩书房 1996年)。
兴膳宏在《吉川幸次郎》中,将吉川的生涯分为出生成长的幼少时代、学生时代、留学时代、东方文化研究所时代、倾心于杜甫研究的时代,并进行了概述[2],但对其学术研究的内容和学术方法的分析较少。学界对吉川的评价甚高,如沟上瑛评:“吉川获法兰西学院所颁发的、表彰世界著名东洋学者的儒莲奖,这在中国文学史领域还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可以说,吉川是被世界所公认的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3]本章将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研究生涯作为论述重点,将其分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萌芽期、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期、专注于“经学的研究”与“元曲的研究”的时期、杜甫的研究和杜诗注释期进行概述,为探讨吉川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体系的形成,挖掘日本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精华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