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兴衰与中国传统政商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如前所述,晋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商人阶层中的一员,一向属于经济学或历史学的学科领域,本书欲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晋商进行研究,首先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切入点,而政商关系占据着政治与经济关系中相当重要的位置,恰好是政治学与经济学这两大学科领域的交汇点,因此本书选取了政商关系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既然是对晋商进行政治学层面上的分析,就必须对政治学以及政治学理论进行深入了解,抓住政治学研究的关键。政治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权力,政治学是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政治学视域下的晋商与政商关系的研究自然要以政治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围绕明清王朝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府行为、国家政策、政治文化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晋商崛起、兴盛以及衰败的一般规律并总结中国传统依附型政商关系的生成原因、总体特征及其政治根源。最后,在对晋商与君主政治关系进行制度分析的同时,本书也采用现代政治文化理论的研究路径,对晋商进行政治角色分析,考察其政治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主观因素,进而推及中国传统商人的政治人格研究。

就本书的研究目标而言,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晋商与中国传统政商关系,总体研究目标是“通过晋商看政商关系,通过政商关系看晋商”,把晋商与中国传统政商关系的研究纳入政治学的理论视域和分析框架之内。通过系统考察晋商群体对明清国家从依附、利用,到合作、互利,最终分化、背离的历史过程,深入发掘晋商这一商人群体身上的政治特性,探寻君主政治对晋商乃至整个传统商人阶层所造成的深度影响,以及中国传统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具体特征与形成机理,希望能够弥补既往晋商研究与中国传统政商关系研究中偏重于“商”而忽视“政”的不足之处,将政治学理论中的制度分析、政策研究、行为主义等研究范式与长时段、整体性的历史叙事相结合,实现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创新,从而达到史论结合、关照现实的学术追求。

具体来说,本课题计划达成如下研究目标:其一,探寻中国古代君主政治与“抑商”政治制度及政治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二,考察明清国家、政府、官僚等政治因素对晋商乃至整个传统商人阶层所造成的深度影响,以及晋商又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文化传播、社会事业、政治参与等因素反过来影响了明清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其三,晋商群体自身的政治理念、政治心态、政治情感等因素;其四,中国传统政商关系对构建当代“亲、清”新型良性政商关系可以提供哪些历史借鉴。

就本书的研究内容而言,时间断代是从明初直到清末,侧重于长时段、整体性的历史考察和宏观层面制度分析,集中选取晋商曾经开展的最核心、也是营利性最强的四种商业活动,分别为官盐运销、口外贸易、对俄外贸、票号金融,以及晋商群体中经济实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商人家族,包括对明代张四维、王崇古家族,清代乔氏、常氏、渠氏等家族进行研究,以整体性的视角考察晋商在明清时代的发展样态。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其一,晋商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其经营行业“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其构成既有富可敌国的大商贾,也有普通的中小商人,然而晋商群体中真正名闻天下的无疑是那些大商人,选择他们进行研究,视角更聚焦,代表性更强。其二,上述晋商从事的主营事业几乎都可以归入中国传统社会中顶层市场的范畴,也都属于营利性最强的商业形式,高度依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带有强烈的垄断性、权贵化色彩,远非普通民间商人所能涉足,因此更能直观地反映出晋商与明清政府关系的具体形态。其三,晋商发展历程纵贯整个明清时代,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递进性,并未因明清易代而断裂,而明清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君主政治最为完备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中考察晋商与明清王朝的关系,于中国传统政商关系研究而言能够得出更为合理和准确的认识。

(二)研究框架:

第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政商关系进行历史溯源。晋商作为中国古代社会著名的商人集团,其兴盛与衰亡的机理内涵于历代王朝有关政治与商业关系的制度安排、政策网络与文化结构之中。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社会通行的抑商制度与文化,分析商业发展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契合与背离之处,概括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各项特征,并揭示中国传统商业发展一贯遵循的“权力经济”的制度逻辑。

第二部分,系统考察晋商从崛起到兴盛过程中与明清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明清王朝的制度沿革、商业政策、治理体系、战略需求的视角考察晋商从兴起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晋商的视角考察他们迎合政府需求,借助政策发展,维持市场垄断等政治投机行为,其中盐商、旅蒙商、茶商、票号这四种商人群体是考察重点。

第三部分,以晋商作为典型,探讨明清时期商人阶层对社会的影响。明代之后,政府逐渐放开了对于商人及其后代参加科举的禁令,商人同样可以凭借科考进入仕途,士与商两大社会阶层的流动日渐加剧。同时,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人阶层变通地吸收了部分传统儒家的思想理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中抑商、贱商的社会风气。

第四部分,考察晋商的权贵化与绅商化的双重特性。选择明代晋商中的张四维、王崇古家族,清代晋商中的乔家、常家等政商一体式家族作为典型研究,分析晋商培养子弟读书入仕,以及通过捐纳、寻租、联姻等方式介入政治并实现政商一体化的过程,同时分析晋商的家国情怀,包括为国通商开辟商路,慷慨解囊支援财政,广施义举造福一方,商学并重倾心文教,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等内容。

第五部分,集中考察清末晋商在趋向衰败过程中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将晋商的衰败纳入晚清以来中国皇权衰落、政局动荡以及社会崩解的历史进程中进行研究,一方面分析晋商败落的制度与政策因素,另一方面分析晋商无法向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型的路径依赖因素。

第六部分,对晋商与君主政治的关系进行理论总结。结合晋商与明清王朝之间依附、互利、分化、背离、解体等内容,揭示晋商在权力经济的制度规约之下的攀附政府、政策投机、追求入仕等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基于晋商兴衰的历史教训,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亲、清”政商关系的时代要求,探讨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良性政商关系的构建与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方法

第一,史料的收集、鉴别与整理,以系统化、翔实的一手史料作为本书的研究基础。一般而言,在历史研究中,必须经过史料收集和考证工作,才可能形成相对可靠的研究结论。具体到本书来说,晋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必须回溯明清中国具体的历史场景,综合审视那段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经济形态,因此势必要涉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类:首先是晋商自身的史料,包括商人家族的族谱、宗牒,商人的传记、日记、商业账簿等;其次是与明清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关的各类历史资料,包括官方正史、帝王实录、地方志、文人著述、档案报刊之类;最后则是经过后人整理、编撰过的第二手史料。在史料的收集过程中,本书尤为注重进行田野考察,由于昔日正统史志中极少关于晋商这一类商人阶层的记载,这些历史资料更多散落在民间,因此必须深入乡土社会去收集汇聚民间文献,同时进行口述访谈,尽可能重现正统史志中被淹没的真实。在收集、鉴别、梳理相关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兼纳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本书研究晋商兴衰历程、明清政治制度与商业政策、明清社会特征、依附型政商关系,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文献资料。本书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结合通过考察史料以及相关文献总结出的诸多史实,将晋商置于明清社会政治制度环境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宏观视域中进行研究,把中国古代社会史、经济史与政治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试图呈现出实事求是、客观辩证的理论研究风格与品质。

第二,作为方法论的政治文化。晋商作为中国传统商人阶层的一员,他们必然会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度影响,而他们也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和社会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明清时代的政治文化。将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宏观的理论方法来对晋商群体进行研究,其理论观照将涉及晋商的政治价值、意识、观念、情感、认知、信仰、心态等诸多层面,对分析晋商与君主政治的相互利用、晋商对权力的强烈依赖、商人的政治人格以及政治心态等内容颇有助益。进一步来说,将政治文化用作方法论来研究晋商,又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相得益彰,它们都体现出“自下而上”的特征,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的视角从社会上层投向下层。晋商文化的载体多种多样,涉猎宽广,除了各种正史典籍之外,更包含了大量的野史、笔记、墓志铭、族谱、家训、方志、小说、戏曲、诗词以及民间传说、神话、俚语等散落民间的历史资料。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辨析释义,以期对晋商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商人阶层的政治人格、政治心态、政治行为,及其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的种种价值理念做出深入的剖析和展示。

第三,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关照主要在于制度如何影响行为,以及制度、行为和观念如何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相互影响并共同塑造出了何种政治后果。[70]历史制度主义并非认为制度是产生某一政治后果的唯一因素,它倾向于将制度与其他因素一道置于因果链之中,强调了非正式制度、制度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历史制度主义也认为制度嵌入在复杂的社会系统当中,需要社会文化网络的支撑。具体到本书的研究来说,笔者无意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专门研究,而是仅将之用做一种研究晋商与传统政商关系的理论分析工具。晋商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特殊社会现象,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时间跨度极长,其兴盛与衰败的原因必然是历史上诸多要素之间复杂的组合,只有在放大历史视界的前提下并通过长时段追寻历史进程的方式,确切地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进程,才能在长时段的历史框架中找出那些对晋商发展造成关键影响的因素,因此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在若干基本层面与本研究有着相当的契合性。首先,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一种联结着制度理论和行为理论的中层理论,其研究对象的中观性、研究方法上讲究时间序列分析法、探索制度变迁规律的研究目的都与本研究契合。其次,历史制度主义并不是将制度及其运行作为一个孤立、抽象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其视为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认为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假设也与本研究契合。最后,历史制度主义放大了政治研究的历史视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充分地看到某些政治变迁的长久理由,这种研究方式也与本书侧重从政治学理论的视角解构、分析晋商的学术理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