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一节 游艺释名及研究范畴界定
一 游艺释名
“游艺”一词,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即有出现,但与今人所理解之含义颇有不同。通过比较古人与今人对游艺进行的不同阐释,可以比较清晰地把握人们对游艺活动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有助于读者理解本文对古代游艺活动范畴的划定。
(一)古代经典著作中对游艺的阐释
“游艺”一词,最早见于《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自此,中国历代经典著作中(尤以儒家为多),有较多内容涉及对游艺的阐释,从中可以了解所谓的儒家正统对游艺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把“游”解释为:“旌旗之流也。”[2]段玉裁注曰:“引伸凡垂流之称,如弁师说冕弁之斿是。又引伸为出游、嬉游。俗作‘遊’。”[3]朱熹《四书集注》则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4]由此可知“游”字在古代是带有娱乐内涵的。“艺”字,据何晏《论语集解》解释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5]。“六艺”中的“乐”固然带有艺术的成分,但其主要目的是熟练掌握射、御之类的各种技能,并强调这种掌握之中所获得的自由感。因此,朱熹进一步解释为:“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不可阙者也。”[6]
对于“游于艺”的内涵,朱熹论证道:
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行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7]
由朱子之言,可知“游于艺”的目的即是“小物不遗”,从而“动息有养”,在“涵泳从容”之间,达到“圣贤之域”的儒家之最终目标。清人周象明辑《事物考辩》卷10“游艺”条亦云:
《木钟集》或曰:“从事六艺,所以格物致知也。《论语》言游艺乃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何耶?”曰:“格物谓穷乎物之理,游艺谓玩适乎艺之事,穷极其理讲学之先务,玩适其事德盛之余功,二者有初学成德之分。盖此是德盛仁熟之后,等闲玩戏之中,无非滋心养德之助,如孔子钓弋是也,从心所欲不逾矩,乃其境界欤!”[8]
此段论述道破游艺在儒家中的附属地位,即以道德仁义为优先,等到德盛仁熟之后,才能从事等闲玩戏的游艺活动。
对古代经典著作中游艺思想的解读,可得知游艺活动是儒家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知识分子们力图通过游艺活动培养他们生活所需的艺能,并且能自如于这些技艺才能当中,涵养生命高尚的情操。这也注定了古代游艺活动深受儒家礼乐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儒家特征。
(二)今人对游艺的理解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统观念与西方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使得人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尤其是随着人性的解放和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于“游艺”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而是注重从“文化娱乐层面”对其讨论,同时把其纳入学术研究之中,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提出各自见解。儒学研究方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把“游于艺”解释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孔子时,礼、乐、射、御、书、数谓之六艺。人之习于艺,如鱼在水,忘其为水,斯有游泳自如之乐。故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9]钱氏把人之游艺比作如鱼在水,于是有游泳自如之乐,可以适当地调适生活。美学家李泽厚、刘纲纪则认为:“游于艺的‘游’固然包含有涉历的意思,同时更带有一种自由感或自由愉悦的含意,其中当然也包含有游息、观赏、娱乐的意思。”[10]民俗学者乌丙安把游艺纳入民俗学领域,他提出:“(游艺)在近代才发展成‘游乐艺术’的意思,它泛指了各种娱乐活动,我们借用他来做民俗学有关这方面的专有名称是比较贴切的。”[11]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游艺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而被学者所关注。杨萌深在《中国游艺研究》开篇中讲道:“游艺就是游戏的艺术,并没有含着什么深奥的意义。其词或源于孔子‘游于艺’(论语述而)一语。”[12]作为中国近代游艺研究的开篇之作,杨氏对游艺的定义为后世提供了范本参考,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游艺含义的解释越来越趋向一致。王永平《唐代游艺》一书中认为:“游艺,顾名思义,就是娱乐、游玩。通俗一点讲,就是玩耍。”[13]崔乐泉在《忘忧清乐——古代游艺文化》一书中则提出:“游艺,顾名思义,就是游戏的艺术,是各种游戏或娱乐活动的总称,是人们以娱怀取乐、消闲遣兴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14]王、崔二氏对游艺内涵的认识基本上是相近的。台湾学者陈正平把游艺定义为:“悠游、沈浸、涵泳在各项游戏、娱乐、或艺术(技艺、才艺)领域之中,可以让人们以娱怀取乐、消闲遣兴,达到放松、调适身心、增加生活乐趣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精神文明活动。”[15]陈氏观点可谓集各家之长,对游艺的内涵做出了较为准确、全面的叙述,笔者对此观点持赞成态度。
从上述古代经典著作对游艺的阐释和今人的论著中,可以对游艺的内涵有了较为清楚的理解,基于此,本书对敦煌游艺的释名为:古代以敦煌为代表的河西民众,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在岁时节日、筵座饮宴及日常生活等闲暇时间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愉悦身心、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精神文明活动。这些游艺活动主要记录在敦煌莫高窟壁画、藏经洞出土文献、河西墓葬壁画(砖画)以及其他传世史料和出土文物之中。
二 研究范畴界定
(一)游艺的研究范畴
对于游艺研究范畴的界定,一直以来是学界所讨论的热点,对游艺内容的认定和分类标准的划分多有争论,但从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论著中可以相对完善地划定其研究范畴。
杨萌深在其著作中谈论到古代六艺:“在现今看来,除音乐尚可称为游艺之一外,其余都不属于游艺范围之内的。所以我们以为游艺一词或者源于孔子‘游于艺’,而游艺的范围却是古今大不相同的。”[16]对于游艺具体的范围,他直接指出:“这样看来,游艺有戏剧说唱杂技三者,但戏剧与说唱,根本是一种俗文学,他们除表演说唱外,还有文学的价值,我们以为他们应当有他们的独立性,不能包括在游艺范围之内。惟有杂技表演既不似戏剧,也无所谓说唱……所以此种杂技,实可称为真正的游艺。也因为游艺是游戏的艺术,除了游戏以外(亦即朱熹论语集注所谓玩物适情),实在没有什么其他意义可说的。否则游艺的范围未免太广,游艺简直就是全部的艺术了。不过除了杂技以外,还有两种我们应当把它们包括在游艺范围之内的,即一为弈棋,二为博戏。”[17]由此可知,杨氏把游艺归纳为三类,即杂技、弈棋和博戏,在其论著中他也主要论述了这三部分内容。王永平对游艺的分类较之杨氏则更加宽广,除了最初的三类之外,他又增加了口头文学、民间音乐与舞蹈、戏剧、球戏、武术及儿童游戏、宴集游艺、节日游艺活动等内容。[18]乌丙安指出:“凡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不论是口头语言表演还是动作表演的、或用综合的艺术手段表演的活动,都是游艺民俗。当然,游戏、竞技也不例外。”[19]崔乐泉的分类似更加合理,他把游艺活动主要分为百戏杂艺、技艺竞技、益智赛巧、休闲雅趣、童趣嬉戏和民俗游艺几个部分,[20]但笔者认为其中民俗游艺的概念过大,如改为岁时游艺或节日游艺或许更恰当。其他论著中有关游艺的范畴界定和王、崔之论大同小异,这样看学界目前对游艺的范畴认定基本上包括了古代人民日常娱乐休闲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然,根据特定的研究对象,界定范围有所侧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诸如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因其有专门的研究领域,故而大都未纳入游艺的研究范畴之中。笔者参考陈正平对唐人游艺休闲活动项目的分类标准,[21]制作了一个游艺分类的简表,见表1.1。
表1.1 古代游艺活动分类

表1.1 古代游艺活动分类续表

当然,以上五大类的分类标准,是基于项目性质的相似和研究上的方便。因此,有些项目虽划入某一大类,但其并不仅仅属于该类,大类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集的情况,如拔河既可以放到百戏杂技类,亦可以归入岁时节日类;又如蹴鞠既可以看作技艺竞技游戏,又与岁时节令相关。再如:拔河游戏、秋千游艺既是节令游艺类,又属于技艺竞技游艺类,因此在分类上必会有所选择。此表列出了57项游艺活动,但这肯定不是中国古代游艺活动的全部,只是较为详细地罗列出来大部分内容,以便读者对游艺活动的分类有直接的感受。从表1.1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游艺活动如此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敦煌游艺的研究范畴
陈寅恪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22]敦煌学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得益于藏经洞的出土文献以及莫高窟壁画、雕塑等遗存。敦煌文献和莫高窟壁画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敦煌游艺文化的研究也有赖于记录于其中的材料。敦煌游艺,以古代敦煌一地为中心,辐射整个河西地区的游艺活动,河西墓葬画及其他出土文物中的游艺资料都纳入本研究的视阈中,这也使得敦煌游艺门类齐全,基本上涵盖了前文对古代游艺分类的大部分,并且由于敦煌地处丝绸之路重镇,并且是古代少数民族杂居区,使得其游艺文化更带有西域特征和民族风情。基于此,本研究把敦煌游艺的范畴定为武功技艺类游艺、岁时节日类游艺、博弈类游艺及儿童游戏类游艺四个主要方面,并探讨敦煌游艺的社会背景、活动模式、特点及价值。
在这里,有必要就敦煌游艺和敦煌体育的异同进行简要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敦煌体育研究得到敦煌学界和体育史学界的关注渐多,无论是对敦煌体育的综合研究,还是对敦煌体育中的专题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23]笔者硕士所就读的专业方向即为敦煌体育文化研究,业师在该领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正是在对这些成果分析、吸收的前提下,笔者认为敦煌游艺与敦煌体育之间存在着“同源而不同流”的关系。就研究的主要对象而言,二者都是以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为主;就研究的视角而言,敦煌体育主要是从体育史的角度探寻某项活动的源头(亦即体育的早期雏形),以现代体育学的角度分析某项活动的身体形态,而敦煌游艺研究则是以游艺活动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为切入点,从活动发生的时代背景、物质基础、参与人群、游艺消费、文化交流、游艺价值等方面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