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风:《健民短语》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7章 凝视卢梭

2013.11.29

2005年秋天的一个上午,在日内瓦,我久久地凝视着卢梭的雕像。来之前我正好重读了他的《忏悔录》。我记得过去曾经有评论说:作为18世纪四大启蒙大师之一的平民思想家,卢梭的阅历不及伏尔泰,才具不及狄德罗,见解不及孟德斯鸠。而且,他一生经常混迹在女人堆里,有不太好的名声。然而,一本《忏悔录》,卢梭敢于把自己那些见不得人的事赤裸裸地跃然于纸上,为众多的思想家所瞩目。其实,卢梭对18世纪的世界是存有芥蒂的,他觉得什么都不顺心。

在那个民主制度并没有完全放开的小小的日内瓦,卢梭总是把眼球移到脑后,企图回到蛮荒时代的自然状态,至少,他想回到希腊城邦时代。卢梭的这些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促使他写出了《社会契约论》,试图为小国寡民设计出一种政治蓝图。然而不管怎样,卢梭还是卢梭。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的理论也是复杂的。他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底色”和理论“起点”,这就是思想的真实和自由,以及个人的真实和自由。正因为有了这种真实和自由,才有了他的闻名于世的《忏悔录》。

当我在卢梭雕像面前盘桓了许久之后,一直想释放心里的一个企图:我们还能不能把卢梭放回他所处的时代?因为对于思想史来说,卢梭是重要的;然而卢梭的复杂性又让人们意识到:上帝造人,给了人们一双眼睛看清外部世界,也给了人们一颗心审视内在灵魂。蒙田的散文和卢梭的《忏悔录》都是耐读的,读蒙田使人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人悲天悯人,所以曾经有英国学者称卢梭为思想界的希特勒。对于这样一位很不幸的复杂的思想家,我们该怎样面对他的精神遗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