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风:《健民短语》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0章 一根骨头

2013.12.10

几天前,我的朋友徐杰兄在微信中写了一句这样的评论:“不读鲁迅,一样能写文章,但是肯定会少一根骨头。”此语一针见血,深得我心。我们这一代人,多多少少都在课堂和书本上与鲁迅相遇过,无论是鲁迅控,还是惊鸿一瞥,我们都是在茫茫书海中邂逅了一种精神。尽管,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了“无声的中国”,然而,当今天四处在追逐着“中国好声音”时,我们是不是完全听不见鲁迅当年所说的“真的恶声”么?在我们读过或未读到的许许多多文章里,究竟还有几根徐杰兄所说的“骨头”呢?

1974年,我还在乡下一所中学读书时,批林批孔的声浪,让我机缘巧合地读了一批鲁迅的杂文。那个时候与鲁迅相遇,心里渐渐地由寂静而至骚动,我于是想要出去,想要做点什么。可是,年轻时狮子般的雄心,却没能找到对话和喷发的机会。我隐隐感到身内有几根骨头在嘎嘎作响,终于还是不能响到我那些年轻而幼稚的文章里去。这情形现在想起来,就像鲁迅所形容的那样: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我终于明白,有骨头的鲁迅才真正是一个旷代的全智者。正是那几根硬骨,让他敲碎了铁屋里的隐秘与幽微: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正能量”,倘若没有几根骨头横在我们的文章里,倘若不能像鲁迅所说的,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可诅咒的“小时代”,怕是真的要沉沦下去的。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付出代价,这同样是鲁迅所指出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自己的心。”想到这里,我似乎觉得身内的激情渐渐退了去,没有了焦躁。我甚至只看到屋里唯有窗帘在微微颤动着,我原本想插入文章里的那一根骨头,究竟哪里去了呢?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