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老爸和他的短语——《健民短语》序
杨扬
在我刚刚体会到为人母的喜悦和不易的时候,一通越洋电话给本就忙碌的生活平添了一笔慌乱。
是老爸的一堆短语要出书了,他让我写个序。老爸显然有些兴奋,我却已经很困了。
印象中老爸是个学究,都是写长篇大论,连专著都是体系性的那种。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在那副“酒瓶底”后面幽幽释放出“艺术感觉论”来。其实,他对我的养育整个的就是“杨家有女‘粗’长成”,哪有什么“艺术感觉”?记得我上幼儿园那阵,妈妈出差,是他为我扎了一条在耳际一条在头顶看起来很“艺术”的小辫子,弄得老师和小伙伴们一直冲我笑。
这些年来,老爸突然就写了一堆短语,有些显然还很心血来潮的样子。其实他并不放浪形骸,也不晦暗。也许是血缘的关系,我隐隐感觉到他体内有一种激情随时都在迸发,虽然他早已过了那种纯粹的诗的年龄。
我能为老爸做些什么呢?
顶着初为人母熬出来的一双熊猫眼,抱起怀孕以后就不怎么敢用的笔记本,赶紧恶补了一遍老爸写下的数量惊人的短语。我甚至觉得这样消费他的短语可能有些奢侈,并且以为这许久不用的笔头和汉语就要卡在我头脑的瓶颈中了,却没想到竟然感触良多。认真想了下,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因为要写的是我最最亲爱的老爸。
“父爱如山”这个词,从来不只是我对自己成长路上一直义无反顾护佑着我的浓浓父爱的描述。于我而言,老爸的爱总是宠溺的、细致的、包容的,有时甚至有些任性,带着文科男特有的文艺范,却又那样纯净和恳切,一如他写下的那么多短语,饱含着对人生的体悟以及对生活的哲思。都说女儿是父亲最好的作品,作为女儿,便如同他所有的短语一样,思想品行、为人处世,乃至写作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健民制造”。
已经记不太清楚,老爸这数量可观的短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大约是有了手机短信就开始吧。老爸一直是个挺新潮的人,新科技新产品的忠实拥趸,放到今天绝对是各种公司寻找用户体验的第一人选。可就是这样一个“时髦”的人,一直很纯粹地写着,从文艺青年写成了文艺中年;从论文写到了短语;从短信写到博客又写到了微信;从幽默的小段子、生活中的小感触,写出了诗、写出了画、写出了生活的种种感悟。他的每一则短语都是一个鲜活的存在,都是一个别具的文本,或细腻精粹或气势磅礴,有时带着悟道、带着感怀、带着忧郁,带着人生的点点滴滴。本来,这些短语就是闲来无事地发发朋友圈,没想到却有人关注、有人点赞,甚至有人期待。
如何会有这众多粉丝呢?应该说老爸的短语思想是敏锐的,文字也有点好玩。不过,仅仅文笔好似乎是不够的,他的短语带着“思想的快乐”。我想起读中学时最喜欢的一本小书——菲利普·德莱姆的《第一口啤酒》,这不过是一本口袋大小的书,却被我翻阅了无数遍。我不仅仅是被那些细腻传神的文笔打动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深深体味到“快乐就在细微之处”。老爸的这些短语便是如此,如同人生的一面镜子,你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曾消失也不会穿越,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
经过这么些年的创作,老爸有了将这些短语出一本书的想法。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本好看而又有趣的书,它不会被淹没。也许你不会每一则都喜欢,也许你觉得短语写的不过是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有些文字你还会觉得艰涩……但你总能于不经意间,在某则短语中品味出细微的快乐,找到那一刻最真实的意识流动,直至唤醒你对人生中无处不在的细小感触的领悟。我现在跟他远隔重洋,没有太多可以互相厮磨的时光了,但我依然可以从他的文字里寻找到哲学与诗,寻找到生命与爱,寻找到他思念女儿的那种心灵煎熬,因为有些短语本来就是为我而写的。
这可以算作序么?
2015年6月24日 于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