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学院派文学理论的两个派别
俄国文艺学中的学院派是19世纪中叶形成的,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个学派是19世纪中期由西欧实证主义哲学和俄国民主主义思潮相结合形成的非常有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流派。它的成员大多数在高等学校和科学院工作,不少又是俄国科学院院士,故称学院派。学院派一方面继承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优良传统,重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民族文化的联系以及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吸收西欧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文艺学研究成果。这个学派的特点一是重视吸收西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力求革新文艺学的观念和方法;二是重视文艺学研究和文学史研究的结合,重视整理和掌握历史资料,强调实证研究,体现出很强的历史感。他们在古代文学史料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由于俄国的历史条件,比起西欧实证主义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俄国学院派的研究和评论往往渗透着公民精神和社会理想,更强调文学同社会思潮和民族意识的密切联系。
学院派可分为神话学派(以布斯拉耶夫、阿方纳西耶夫为代表)、历史文化学派(以佩平、吉洪拉沃夫为代表)、比较历史学派(以维谢洛夫斯基为代表)、心理学派(以波捷勃尼亚、奥相尼科夫—库利科夫斯基为代表)等四大学派。这四大学派在方法论上各有特点,也各有局限,之间还互有联系,从总体上都对俄国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文艺科学中也有重要地位,它们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感觉到。
这里不打算全面介绍四大学派,只准备从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相互关系的角度,重点谈谈历史文化学派和历史比较学派。历史文化学派的根本原则是把文学看成是民族历史生活的反映,强调文学的社会制约性,认为文学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他们不重视美学分析,把文学史和思想史等同起来。历史比较学派继承了历史文化学派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传统,同时克服他们忽视文学特性和艺术规律的缺陷,提出文学史应着重研究现象的诗意体验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将把握艺术形式的变化的规律视为首要任务。从历史文化学派到历史比较学派,可以看出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分析和美学分析在各个学派那里有各自不同的对待和侧重,而通过不断探索,逐渐走向两者的结合。这是一个艰难的历史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