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點校説明
讀禮疑圖作者季本,字明德,號彭山,浙江會稽人,生於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卒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終年七十九歲。正德十二年進士,授建寧府推官,宸濠作亂時,季本守分水關,遏其入閩之路。後任監察御史、南京禮部郎中、長沙知府等職。因鋤擊豪强過當罷歸,里居二十餘年,講學著書不輟。
季本精於考索,重視實踐。他早年丁憂,家居十二年,未嘗一日釋卷,上自經史,下逮星曆度數、地理兵農,無不窮究。後師事王陽明,聽聞良知之旨,乃盡棄所學,一意六經。曾考察黄河故道、海運舊迹,辨别三代疆土、春秋川原。平生著作甚豐,有易學四同 、詩説解頤 、春秋私考 、四書私存 、説理會編 、讀禮疑圖 、孔孟圖譜 、廟制考義 、樂律纂要 、律吕别書 、蓍法别傳 ,共一百二十卷。
讀禮疑圖 ,又稱禮疑 ,是季本致仕後撰寫的禮學著作。全書凡六卷。前三卷詳論周禮賦役之法,認爲是書成於戰國,多是邪世之制、迂儒之談。孟子記載:「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但周禮的征斂却遠不止此三者,賦役煩重,民不暇給,正與輕徭薄賦之意相反。故季本將昔日讀周禮之所疑,繪成禮圖,具於篇首,旁列周禮 、孟子及相關典籍,又録諸家注釋於下,並以「今按」的形式考證辨析。
後三卷包括禮圖本原和禮圖參考 ,編排方式和前三卷相同。禮圖本原意在闡明孟子談及的先王制度。季本以爲,三代的法制,至周而大備,但壞於春秋、戰國,典籍消亡殆盡,唯孟子能言其大略,故禮圖本原具載孟子之文,詳加説解。禮圖參考歷評自漢至宋的田制、軍制得失。季本在序中説,漢代制度近古,保留了先王的遺意,後代法度雖不如漢,然未嘗無可取之處,故論敘於後,以備參考。
讀禮疑圖在明代已刊刻問世,萬卷堂書目 、國史經籍志 、千頃堂書目均有著録。萬曆三十七年刊行的三才圖會地理圖會方田諸圖、宫室圖會、古器類的圖文大多抄録自此書,可見在當時的影響。但到了清代,此書一度銷聲匿迹,只見於清人各類著作的轉引,四庫全書更是將之歸入禮類存目 ,至今未見清代的刻本。現今可見的版本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收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另外兩種明刻本,其中一種爲五卷殘本,另外一種書首有「巴陵方氏藏書」字樣。三個版本無論版式、頁數、字體皆完全相同,應屬同一版刻。這次點校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爲底本,以巴陵方氏藏書本及五卷本作爲參校。凡增删校改的字句,均直接排印,在注中示以原文,説明依據和理由。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朋友華伋、常宇鑫、文悦、谷信榮。此外,點校過程中得到了李舉創、謝繼帥、章莎菲、魏翀、王勇、襲業超、陳燁軒、張照陽、張弛、劉會文等同學的幫助,他們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一併致謝。由於水平有限,錯誤疏漏,實所難免,博雅君子,幸垂教焉。
胡雨章
二零二零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