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国家作家”的形象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延安时期”的“鲁迅形象”》:引言

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1]每个时期对鲁迅做出的研究,其中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当时的社会政治的因素。延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相比于其他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一时期关于鲁迅的研究,一方面是文化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政治问题。只有用这种历史的眼光去观照鲁迅的研究,才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认识。“延安文艺是指1935年10月党中央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移驻陕北至1948年春党中央离开陕北这段时间内,以延安为中心,包括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学艺术。”[2]本论题大致以延安文艺所界定的时间来指称延安时期。

关于鲁迅研究的史料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写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收录了大量与鲁迅有关的文献资料,与本论题相契合的2、3、4部记录了从鲁迅逝世后到新中国成立有关鲁迅研究的资料,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延安时期文人学者对鲁迅的研究情况。张梦阳主编的《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关于鲁迅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张梦阳著《中国鲁迅学通史 二十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通过宏观描述与微观索引使我们比较明确地了解自1919年鲁迅出世至2000年世界末的鲁迅研究。

这一时期鲁迅研究的成果也很丰富。潘磊的博士学位论文《“鲁迅”在延安》上编以时间为线索,以1942年为分水岭,分别论述了1942年以前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及1942年以后被政治化的鲁迅;下编从延安的鲁迅纪念活动和文艺大众化思想在延安的实践两方面认识延安时期的鲁迅。袁盛勇的博士学位论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中单独设立“鲁迅传统的形成”一章,阐释了鲁迅是如何被纳入延安话语之中的。蓝棣之《毛泽东的鲁迅观》一文,用“症候式”的分析方法重新解读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尽管关于这一时期的鲁迅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并没有从鲁迅形象建构的角度进行论证。如任海峰的论文《延安时期鲁迅现象研究》,对延安时期各种鲁迅现象进行了梳理,并探求其内部原因,但这篇论文更大程度上是属于延安文艺内部问题的探讨。本论题想要从鲁迅思想研究和杂文研究两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在延安时期的形象建构。

毋庸置疑,鲁迅首先是一个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了他丰富、深刻的思想。他的思想涉及各个方面,哲学、文艺、国民性、奴隶观等,内容之丰富、深邃,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延安文艺实质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文学艺术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与到历史进程中,政治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因为鲁迅与中国革命的相通性——拯救中华民族,在鲁迅逝世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树起了“鲁迅”的大旗,用以凝聚知识分子,促进革命的发展。

注释

[1]张富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2]艾克恩:《延安文艺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