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篇
农业转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及交融问题初探
蔡昉
农业实现“两个转化”,一方面有赖于国民经济诸部门的超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疏通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联系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转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交融。
一 农业转化的基本制约来自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不能独立于国民经济发展轨道之外的。特别是,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和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商品化、社会化农业转化的阶段,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在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结构以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和重要。这些要求包括:工业装备农业的能力(机器、能源、化肥、农药等);教育部门培训和输送人才的满足程度;适宜技术的提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发达水平;信息网络的完善;产品需求结构的合理;农产品加工能力及其布局;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等等。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丝毫也离不开上述各方面的推动。例如,有的同志估算,1952—1980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的28%来自科学技术的因素。[1]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各项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利用外部经济条件的输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请看下列数字:198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377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6倍,比1978年增长了1.3倍[2];农业机械总动力1984年为26509万马力,分别比1952年和1978年增加了1000多倍和65.9%;化肥施用量1984年为1739.8万吨,分别比1952年和1978年增加200多倍和96.8%;1984年农村用电量为464亿度,比1952年和1978年分别增加900多倍和83.3%[3]。
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纵向的比较。在这个新的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的世界上,横向的比较即与其他国家同一指标进行比较更为重要。特别是要拿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出的要求,与它们的满足程度相比较。从这方面看,转化中的我国农业,需要有一个更为有力的外部经济支持体系。其内容包括:
1.适应农业经济有购买力的需求的工业装备。如小型化、多样化、多用型、多配套、少耗能的农业机械、机具,高效复合化肥,低毒、低污染农药,农用载重汽车等。目前这些都还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例如,我国农用载重汽车拥有量1983年为27.5万辆,每5481亩耕地才合一辆,而苏联1980年就拥有农用载重汽车159.6万辆,每2122亩耕地就有一辆[4]。
2.充足而经济的能源供给。目前我国约2/3的农户每年有3—5个月缺少生活能源。全国每年在农村烧掉的秸秆薪柴为数惊人,以每户每天至少需柴8公斤计,每年就需生物有机燃料5亿吨以上,是秸秆生产量的125%多[5]。农业生产用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就电力而论,目前农用电动机缺电40%。[6]
3.适用的农业技术。我国农业近年来的较快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但是细究起来,前几年农业的发展更多的是来自政策效应,而今后一段时期则主要借重于技术效应了。有的同志认为今后到2000年前的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因素至少要占55%—62%。[7]
4.相应的资金支持。我国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始终不足,1984年农林水利气象的基建投资额又比1978年减少了30.4%,并由占国民经济各部门基建投资总额的10.6%降到5%。[8]其他资金渠道也没能得到疏通。例如1983年乡镇企业实现的利润中只有16%用于农业。
5.农村普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职业培训、再教育途径的开辟。1984年我国农林牧渔劳动者中各类文化程度构成比例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大学毕业或肄业为1.15%,高中为49.15%,初中为81.20%,小学为108.09%,文盲、半文盲为129.54%[9]。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商品生产的素质,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6.通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正在改革中,新的一套开放、多向、平等、机制完善的渠道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成为农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7.适应于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很不发达,储藏、加工能力也低,而乡镇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向与相应产业距离颇大,1984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66.2%都集中于工业企业,从事交通运输的仅占3.4%[10]。
8.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去向。1984年底农村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力还占乡社劳动力总数的88.1%,同时,乡社总人口仍然占到全国人口的84%。[11]另外,工业中主要问题不是劳动力的缺乏,而是劳动生产率太低。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两难问题。
二 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开放度低是制约农业转化的主要原因
由上面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农业商品生产实际上还处于资源和需求双重制约阶段,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资源的制约。马克思指出:“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12]在生产本身受到严格资源制约,并未形成普遍的买方市场,因而还无法以新的产品结构创造出消费者的需要的时候,需求制约就不可能是最主要的制约力量,而仅仅表现为“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而已。
因此,下面的分析较多地从资源因素方面展开。
我国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化,从自给半自给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受到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制约,原因有两条:一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农业转化的要求。有人说我国农业落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我认为恰恰相反,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欠发达拖了农业的后腿。上述说法只有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有道理的,即第二条原因,农业的开放度低,农业的转化过程没有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起普遍的联系,没有交融。
国外学者根据世界农业技术的进展及趋势,认为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少地依赖于自然,而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进步[13]。这样一个趋势的前提条件是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发达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我国在这两方面无须讳言是有很大差距的。
1.我国仍处于较低的工业化水平阶段。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使用“制造业附加价值在商品附加价值中的比重”指标,比较了各国工业化程度,把世界各国划分为四大类:工业化国家(60%以上);半工业化国家(40%—60%);正在工业化中的国家(20%—40%);非工业化国家(20%以下)。例如1976年的这个工业化指标:西班牙为81.1%,南斯拉夫为75.7%,韩国为42.8%,墨西哥为58.9%,阿根廷为61.4%,中国为51.6%[14]。在这种较低的工业化水平下,我国工业内部结构还很不合理,重工业更多的是为自身服务的。1949—1978年重工业增长90.5倍,而轻工业仅增长19.7倍。[15]这一数字可为一证。
2.我国农业的转化是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互隔绝的状态中进行的。由于在处理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问题上,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两者交融的渠道不畅、动力不足。例如,国家垄断了农业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在人员、技术、生产资料、产品、资金等方面的流通,堵塞了社会的分工、协作所要求的横向经济联系。这造成:①农业的技术改造效果不佳,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缓慢,农业科技人员人心思离;②农村经济的发展畸形、单一化。集中调配的有限资金、物资被集中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损害了农林牧副渔和农村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③农业机械化经济效益差。表现为作业机与动力机不配套;人、机、马三套锣鼓并存,三套成本开支;农牧副渔各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种植业中各项作业的机械使用程度也参差不齐,生产过程不协调;④农用生产资料质次价高,货不对路;⑤农业劳动力潜在剩余,劳动生产率低下;⑥农产品流通中不等价交换,歪曲了价格信号,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 实现农业转化的关键在农业外部
首先,农业进一步转化的外部条件在于整个国民经济及其诸多部门的超前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份额的下降,是一个客观规律。目前全世界典型的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总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农业就业则占到总就业的70%以上;分别比典型的中等收入水平国家高出1.3倍和60%。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农业产值比和就业比,又分别高于发达国家1倍以上[16]。
适应农业相对份额下降趋势的规律,一是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把农业转到更多地依靠外部条件,量的扩大与质的加强并重发展的轨道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已经走出了难以温饱的阶段,粮食已经基本自给,棉花自给有余;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改革正在深入。这为我们顺应农业相对份额下降趋势的规律,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背景。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了超前的发展后,第一是依靠它们对农产品供给的要求影响农业合理生产结构的形成;第二是为农业创造一个充分满足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服务体系。
值得说明的是,顺应农业相对份额下降趋势的规律,并不意味着使农业萎缩。相反,这是要创造一个外部拉动系统来刺激农业转化过程的加快。法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瑟夫·克拉兹曼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一个国家非农业部门收入增长速度由2%提高到4%,这引致对食品的需求略有增加;由于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其结果是需求略有增加将会引起价格的明显上涨;又由于生产开支占产值的1/3或一半,如果价格上涨1%,总收入就会增加1%,纯收入则会增加1.5%—2%。因此,农产品的需求只要略有增加,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会明显加快。不仅如此,国民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还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人口的减少速度加快,生产的增长速度将会略有减缓。由于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很小,则生产的减缓增长会引起价格的相对上涨,这便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另一因素[17]。这个假设是针对一个农业人口比重比较小的国家所作,并且是关于收入的增加问题。因此对于我们要寻求解决的问题没有直接的实验价值,但它无疑也向我们指示出农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会从需求和资源两方面共同影响农业发展。
其次,疏通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以及农村经济部门联系的渠道,使它们得以交融发展。农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联系内容包括:①物质交换;②劳务交换;③信息交换;④价值转移;⑤人口转移;⑥价值观的交融。这些联系是通过四种机制实现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社会行为的。物质的运输、贮存、分配和交换系统是农村与社会联系的物质基础。该系统由道路、桥梁、运输手段、仓库、电网、管道、通信设备、无线电、荧光屏等组成;商品货币交换以及预算财政关系是这种联系的经济基础;而信息联系是通过有形和无形两种渠道实现的。前者包括印刷品、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后者是指人们的彼此交往;这种联系的社会行为机制是通过人们自愿(而不是社会规定)行为的一定类型实现的[18]。
众所周知,在我国,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的上述渠道是很不完善、很不通畅的。这表现在①实现联系的物质基础设施薄弱;②商品货币的交换关系不发达,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流通长期被人为地加以阻塞。财政分配关系的核心是靠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损害了农业的发展;③信息是以指令性下达和程式化的上传的形式传递的,由于国民经济分配关系扭曲,因而经济信息也是不真实的。另外,社会传播很少提供生产决策和职业素质提高所需要的信息;④由于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在上述方面的脱节,农业生产者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规范与社会的交融也较少发生。
因此,我们亟待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以之作为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充分交融的渠道。这个农村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农村资金融通机制,土地合理分配和集中机制,人才和技术、信息的流通渠道,以及这个市场体系的空间依托——农村集镇。
四 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交融发展的重要环节
商品交换的对象越来越不局限于产品,而逐渐包括了各种生产要素,换句话说,各种生产要素参加到商品交换中,这是简单商品生产向发达商品生产过渡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丝毫也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9]。而在我国农业转化的这个阶段上,认识到这一规律,积极引导建立一个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完整的农村市场体系,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农村各部门、农村各个地区之间、农业生产者之间建立普遍联系、促使生产要素大跨度移动和重组的渠道。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促使城市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系统向农村延伸,推动了农村各业更有动力地为农业转化服务,开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土地集中的途径,疏通了居民储蓄资源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积累资金的渠道。其次,它是建立一个间接控制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的基础。实践证明,农产品流通最不适宜人为干预,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又要求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宏观控制。建立一个包括资金、劳务、信息、土地、技术等特殊商品在内的农村市场体系,就可以通过国家利用经济杠杆及经济立法等手段对特殊商品市场的干预,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农产品流通的目的[20]。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一下农村市场体系中的各项内容。
1.建立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多种经营组织形式,多种调节手段的多层次、立体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在这个渠道体系中要充分体现开放、多向、平等的特性,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偶然性影响较大,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较小,所以又必须对农产品流通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加强宏观控制。
2.建立一个国营、集体、民间各种资金融通方式并存的农村资金市场。国家银行和信用社因其在全国各个角落建立起的强大的信用网络和巨额的资金,必然是农村资金融通的主渠道。但是,在体制上和经营方式上要适应农村变化了的形势而更灵活些,此外,要允许各种民间信贷的发展,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自然再生产中必须考虑的是有生命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这使农业生产过程变得异常复杂。适应这个特点,农业资金的使用要求在季节上、劳动阶段上的分布十分灵活,这在客观上要求有金额巨细、贷期长短并存的融资体系,目前重要的任务是要把农村资金引导到农业生产中。
3.建立一个在国家有效控制下,具有集中机制的土地市场。也就是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节、控制和市场微调两套机制。改革方向是将全部土地(包括原归集体所有的耕地)逐步过渡为国有,并由国家有关机构执行土地再分配的调控职能,实行土地的国家租赁制,在经营者与国家的租赁关系之下,经营者之间可以进行土地的有偿调剂。这样,利用两套机制控制土地的使用并实现集中经营。
4.建立一个能够充分流动的农村信息、技术市场。由于信息和技术是一种软商品或无形商品,因而它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充分大的范围内流动,又由于现代化信息和技术对于传统的自给半自给农业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它们的流动比任何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都要来得更重要。目前要做的是,充分承认信息和技术的价值,使它们像商品一样,按照地区差价指示的方向运动。
5.建立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既有的可能条件下充分转移并能把有技术的能人在地区和部门重新配置的农村人才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生产力其他要素在劳动者之间的重新配置,是农业生产率提高,从而加速农业转化过程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而不同人才与不同资源的结合则会产生不同的生产率,所以建立人才市场,承认人才的相对价值[21],使其流动起来,重新组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农业开放的关键。
6.建立一个能够充分选择的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生产资料是否适合于生产者的需要,只有经过在市场上进行比较、选择,才能够看清。建立农村生产资料市场还有利于改革旧有的一套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制,促进商品经济范围的扩大。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农村工业向为农业服务的方向发展。
7.大力发展农村集镇,使之成为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生广泛经济联系的空间依托。农村集镇是农业经济与国民经济以及农村经济部门相沟通的场所,也是市场体系的汇结点,也是加强农业联系的基础设施的附着地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级,特别是,农村集镇的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特色。
[原载《江海学刊》(经济社会版)1986年第3期]
[1] 武静清:《全国农业投资效果问题研究座谈会综述》,《经济问题》1984年第12期。
[2] 剔除价格变动的因素,1984年比1978年提高71.4%。
[3]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85》中的数字计算。
[4] 《红旗》1984年第19期,第30页;《农业经济学》,苏联谷穗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5] 杨纪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战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第121—122、134页。
[6] 杨纪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战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年版,第134页。
[7] 武静清:《全国农业投资效果问题研究座谈会综述》,《经济问题》1984年第12期。
[8] 《中国统计摘要·1985》,第69—70页。
[9] 《中国统计摘要·1985》,第24页。
[10] 《中国统计摘要·1985》,第43页。
[11] 《中国统计摘要·1985》,第23—28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
[13] 玛丽林·周:《世界粮食问题展望与农业潜力》,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页。
[14] 杨沐、杨世涛:《从工业看国民经济增长的几个问题》,《经济学研究》1985年第9期。
[15]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Ⅳ章,第42页。
[16] 《农村发展研究(通讯)》第15期,第2页。
[17] 约瑟夫·克拉兹曼:《法国农业政策——错误的思想观点和幻想》,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121页。
[18] 《系统研究农村的方法论问题》,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科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一章第4节《农村与社会的外部联系》。
[19] 例如马克思在他《资本论》的研究范围内就曾将商品的概念扩大三次。参见王克玲《试论马克思对商品概念的三次扩大》,《经济研究》1985年第7期。
[20] 这是一个不小的课题,有待于专门探讨。
[21] 相对于不同的生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