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哲学:是什么?不是什么?(代序)
储昭华
“何为比较哲学?它究竟研究什么?”作为论丛的编者,经常被同道或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这一问,促使我思考这一问题,该如何做出最简要的回答。
也许,这样的提问方式就不对?沿着这一路径,将注定难以给出明确的界定或回答?对于哲学本身及其所涉及的问题,也许最好的回答只能是:通过阐释其不是什么,来描述其究竟是什么。
其实,对于中国学人来说,比较哲学并非什么新颖之物,不是哲学之树上的新枝嫩芽。当我们将传统的道术之学、经学、子学、理学或玄学等称为“哲学”之时,比较就已然发生、展开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西方哲学格义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胡适申言:“我做这部中国哲学史的最大奢望,在于把各家哲学融汇贯通,要使它们各成有头绪条理的学说。我所用的比较参证的材料,便是西洋的哲学……故本书的主张,但以为我们若想贯通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不可不借用别系的哲学,作一种解释演述的工具。”[1]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将中国哲学界定为中国智慧的西方式解读,反之,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也是西方哲学的中国式解读。从王国维时代开始直到前些年,关于中国是否有真正的、严格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的论争一直不曾止息,其深层原因亦在于此。
相应地,尽管作为一种肉身化的体现,比较哲学在不同的研究体系和机构中可能被归属于或增设为哲学中的不同的二级学科,但其实它既不是某个具体学科,也不属于某个特定领域或分支。
说到比较,也不应是单纯的异同比较,或作为判教之依据,以此鉴别是“族类”还是“异己”;或为自身增添正当性或合理性;甚或通过比附而寻找某种自信或荣耀——大到从“异类”处寻到类似之物而平添自豪、自信,小到通过找到一系列所希冀的相似而感到荣耀,如眼下所谓王阳明与马云之比较等;更不应只是通过比较异同以卖弄、炫耀学识……
那么,比较哲学究竟应是什么呢?
按照《圣经》的说法,上帝创造万物之先,“要有光”。从认识论层面说,比较哲学研究意味着引入新的视域、方法,从而破除单纯囿于自身的种种局限,获得更深更新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比较乃是必不可少的认识之光、之镜,正如要更透彻地了解身体内的状况,有无病变,性质、程度如何,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助于X光或CT等现代光电探查手段一样。同样,要对传统的经学、子学等获得新的认识,发掘其潜在的理论意义,洞察其隐含的内在缺陷,亦必须引入新的认识之光。被称为“输入欧化之第一人”的严复说得明白:“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义者,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2]“读吾儒先之书,往往因西哲之启迪而吾说得以益明。”[3]王国维进而断言:“欲完全知此土之哲学,势不可不研究彼土之哲学。”[4]近代学术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进展和突破,从宏观而言,当然应归因于时代的巨变——“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就具体而言,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西哲学与文化之间的比较,对此,梁启超的总结和解释可谓确当:“国故之学,曷为直至今日乃渐复活耶?盖由吾侪受外来学术之影响,采彼都治学方法以理吾物。于是乎昔人绝未注意之资料,映吾眼而忽莹;昔人认为不可理之系统,经吾手而忽整;乃至昔人不甚了解之语句,旋吾脑而忽畅;质言之,则吾侪所恃之利器,实‘洋货’也。”[5]
比较的意义当然不止于认识,其更具有规范、导向作用。因为哲学不只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应是具有批判和导向功能的价值论。批判什么、如何批判,向何引导、如何引导等,也必须通过引入新的、更合理的价值准则,才能做出有效的评判,并以其为灯塔和航标,指明前行的方向和路径。
既然是光,那么以比较而促进认识与评判就应是普遍适用的,既包括中西(外)哲学比较,也应包括中西哲学各自内部不同流派与思潮的比较,而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中西哲学之间的比较;且应该是相互的,按照胡适的设想,既指“借鉴和借助于现代西方哲学去研究这些久已被忽略了的本国的学派”,即“用现代哲学去重新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也应包括“用中国固有的哲学去解释现代哲学”[6]。
作为一种视域或方法,哲学之间的比较理应是动态的、开放的,实质上是一种相互碰撞和对话,其目的在于求得双方视界的扩展和融合,按照吴根友教授的构想,是通过比较与对话,实现相互会通融合,最终成就一种真正普遍而共通的世界哲学。
本辑的文章,正是主要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许苏民教授的巨著《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全景式地再现了四百多年来中国哲学西渐与西方哲学东渐的整个历程,深入总结分析了其演变规律、启示意义和理论教训,从史的角度对何谓比较哲学的问题给出了全面深刻的回答。为此,本辑汇编了一组关于此书的专题书评文章。结合这些评论,相信读者对上述主题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邓晓芒教授与杨效斯先生关于家哲学的对谈,当然也不是意在为哲学增加一个新的分支或话题,而是以比较的视域或方法对中西文明中家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人类文明与人的健全发展所应有的意义展开新的阐发和建构。“学术新人”栏目中,山东大学博士生王强伟先生的论文《比较哲学:一个观察与评论》,则通过对当今中西方关于比较哲学的几种有代表性理路的总结评析,而对该主题做出了新的阐释,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激发新的思考。
[1]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胡适文存》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2] 严复:《教授新法》,《〈严复集〉补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3] 严复:《〈老子〉评语·附录三》,《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3页。
[4] 王国维:《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王国维遗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7页。
[5]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6] 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文集》,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