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碎镜重圆(1998-2000年)
1998年4月,札幌国际学校
樱花以秒速五厘米坠落时,金美善正在黑板上画朝鲜语的元音图。粉笔突然折断,她转身看见教室后门站着个戴助听器的男孩——甫志,或者说,藤田志。
“这是新同学。“校长用日语介绍,“有些...特殊需求。“
小志的助听器是金老师从未见过的型号,金属外壳刻着“十胜农研“的缩写。当他经过窗边时,飘落的樱花瓣突然在玻璃上拼出“안녕하세요(你好)“的韩文字样。
金美善的钢笔掉在地上。墨水晕染开时,她想起1991年收到的那封奇怪来信——惠淑的丈夫在信里用三种语言警告:“当孩子手心出现稻穗纹路时,请立即联系我。“
1998年7月,便当店阁楼
惠淑的泡菜在便当盒里排列成太极图案。自从在札幌车站附近盘下这间小店,她总在凌晨四点起床,把萝卜块切成完美的五边形——这是志刚教她的,说这种形状最能刺激食欲。
阁楼地板上,小志正用彩笔临摹父亲寄来的图纸。这些每周一封的航空信从不写地址,邮戳显示从函馆到长崎毫无规律。图纸边缘总有些奇怪的符号,像是某种植物生长曲线与机械结构的杂交体。
“妈妈,爸爸的血是什么颜色?“小志突然用朝鲜语问。
惠淑的菜刀停在半空。便当盒里的梅子饭团突然渗出淡蓝色汁液,染红了垫底的紫苏叶。
1999年3月,语言爆发期
玻璃球在课桌上滚动的轨迹,恰好是北海道地图的轮廓。
“これは十勝平野(这是十胜平原)。“小志的日语突然流畅如本地孩子,手指点在玻璃球某处。金美善俯身查看时,发现那些“雪花“正聚集在他所指的位置,形成微型风暴。
放学铃响时,小志用三种语言同时回答点名。金美善的录音笔后来分析显示,三声道波形完全重合——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
当晚,惠淑在清点当日收入时,发现收银机里多了张1991年的旧车票。票根背面用褪色墨水写着:“当玻璃球里的樱花盛开时,带他去函馆山。“
1999年12月,冰封的密函
札幌的初雪比往年早了半个月。惠淑铲雪时,铁锹撞到门廊下的冰疙瘩。凿开冰层,里面冻着个生锈的饼干盒——志刚离家前埋下的。
盒子里除了三粒蓝色稻种,还有封用蜡密封的信。火炉边,蜡融化成奇特的青绿色,在信纸上留下藤蔓状的纹路。志刚的字迹因寒冷而变形:
“如果小志满八岁时仍能说三种语言,立即销毁下列物品...“
清单第一条就是那个玻璃球。
惠淑转头看向窗台。小志正把玻璃球举到月光下,里面的“雪花“此刻排列成清晰的日期:2000.3.21。春分日。
2000年3月21日,函馆山
缆车升至半空时,小志的助听器突然发出高频蜂鸣。他扒开车窗,在海拔334米处对着虚空喊:“爸爸!“
回声在函馆湾荡出三重声调:日语、朝鲜语、汉语。
山巅观景台上,金美善发现小志的右手正以每分钟240次的频率震颤——这恰好是玻璃球里“雪花“旋转的速度。当他摊开手掌,朱砂痣投射在望远镜镜筒上的影像,竟是十胜农场的地形图。
“金老师!“小志突然用标准首尔腔喊道,“爸爸说您钱包里有张照片!“
金美善颤抖着掏出皮夹。那张1991年师范毕业照的背面,不知何时多了行钢笔字:“感谢照顾我妻儿。请于2004年带他们去吉林老宅,钥匙在便当店第三块地砖下。“
落款日期是:2000年3月21日。
当天深夜,惠淑在打烊后撬开了地砖。生锈的钥匙旁,躺着个微型录音机。按下播放键,志刚的声音混合着刺耳的电磁噪音:“...当你们听到这段录音时,我可能已经...记住,小志手心的不是痣,是...的接收器...“
录音突然中断。便当店的玻璃门在这时无风自动,门框上悬挂的风铃——蓝玻璃、红陶片、白瓷片组成的三色风铃——突然自己奏响了《阿里郎》的旋律。
窗外,2000年第一朵樱花正在月光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