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章 随缘
“殿下体恤身边之人,乃是好事。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人都有自己该要遵守的规矩,做错了事,违反了规矩,自然应该受到处罚。”
齐衡顿了顿,继续说道:“小错不罚,将来就可能酿成大错。届时只会处罚更重,小信子挨了罚,对他来说反而是好事。”
“母后也是这么说的。”
赵佑看向朱内官说道:“我不怪你了。”
在他心里,官家这个父亲排第一,而齐衡这个唯一的玩伴,在他心里的地位几乎和曹皇后相当。
既然齐衡也这么说,他虽然不懂,可心里也认为小信子该罚。
“多谢殿下!”
朱内官闻言向赵佑行礼道谢,然后感激的看了齐衡一眼。
虽说他不是特别在意赵佑对他的态度,可赵佑能够不记恨他,自然也是好的。
…………
“没想到官家居然准备让韩大相公教导皇子,到时候你入宫伴读,可得好好表现。”
马车上,平宁郡主笑容满面道:“虽说你只是旁听,拜不了师,却和韩大相公有师生之实。”
她为何让齐衡和小皇子搞好关系?
还不是为了齐衡将来的前程。
做父母的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对于性子要强的平宁郡主来说,这种心思更重。
可不管是齐家,还是郭家,都是武勋人家。
齐衡即便以科举入仕,齐国公府和襄阳侯府能够提供的帮衬都很有限。
虽说她在官家和皇后面前有点体面,可平宁郡主很清楚,这些都是她父亲的余荫罢了。
等齐衡将来入仕,还能剩下几分就很难说了。
受封个不错的官职肯定没问题,可若想继续往上升,就得看齐衡自己了。
甚至有可能齐衡起点比同榜的进士高,可将来的前程却未必能比得上。
如今朝中文人掌权,可不是你读书通过科举入仕,那些文人就会把你当成同类的。
平宁郡主自小在宫里长大,多少有些政治眼光的。
因此她才想着让齐衡和小皇子搞好关系。
不过若是能得韩章教诲,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将来齐衡入仕后,也更容易被文臣接纳。
“孩儿明白。”
齐衡多少能猜到平宁郡主的想法,虽然怎么不认同,却没有反驳。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说直白点,其实就是顺从。
臣顺从君,子顺从父,妻顺从夫。
后世对于儒家思想褒贬不一,可实际上儒家思想应该被分文两个阶段。
一个是罢黜百家前,一个是罢黜百家后的。
在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的儒家思想才是最正统的。
后面的儒家思想,已经被那些文人为了迎合当权者,而各种曲解了。
为何古代那么重视孝道?
并非当权者真正在意孝道,而是他们把忠和孝已经挂钩了。
什么忠孝不能两全,什么不忠不孝,忠永远是排在前面的。
重视孝,其实就是在强调忠罢了。
皇帝想要家国天下能够千秋万代,因此希望天下人能够愚忠。
可皇帝不能这么说,因此就把侧重点放在孝道上。
像袁文绍那种愚孝之人,在古代才是正常现象。
齐衡改变不了这种观念,只能去顺从。
在无法说服平宁郡主的时候,他会做到表面的顺从。
“嗯。”
平宁郡主欣慰的点了点头,道:“听皇后娘娘的意思,等明年过了就会让殿下进学,届时你就要入宫伴读了。”
“原本按照我和你爹的意思,是准备年后替你寻个私塾,如今看来不用了,你和许夫子再学一年,到时候直接入宫伴读。”
“到时候可不止韩大相公会给殿下授课,还有翰林院的那些大学士,都会前去授课!”
齐衡微微点头,对于这些他自然明白。
毕竟韩章可是大相公,公务繁忙,哪有那么多时间天天教小皇子读书。
甚至前期的启蒙教育,韩章都不会怎么去。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小皇子不夭折的情况下。
不过真要如此,他就没机会去盛家借读了。
齐衡倒是挺想去盛家借读的,倒不是说对明兰有什么想法。
前世看剧的时候,对于明兰他确实挺喜欢的。
可那只是对某一个角色的喜欢,当虚假人物变有血有肉的人物时,会不会形成好感,还得接触后才能知道。
齐衡不会去刻意逃避,也不会刻意接触。
一切随缘。
他之所以觉着可惜的,是因为不管在家读书,还是在宫里读书,都太过无聊了。
去盛家借读,盛家两个兰为他争风吃醋,倒是能给平静的生活添加一些调味剂。
不过相比较起来,他还是更希望小皇子能够活着。
虽说小皇子死了,未来的走向才能如他知道的那般的发展下去。
可已知的虽好,他却很难掌控。
未知虽然充满了风险,他却有操控的空间。
齐衡没有多大野心,并没有想过将来能权倾朝野什么的。
他只想着自己能够安心的享受富贵,而不被朝中的一些争斗和局势变幻给牵扯进去。
…………
距离过年还有二十天的时候,许夫子便离开齐国公府,回乡和家人团聚了。
齐衡也迎来了一段较长的假期。
古代读书可不像后世,还有暑假什么的。
只有每十天休一天,其余时候除了逢年过节外,就没有假期了。
可惜天气太冷,齐衡也懒得外出闲逛,天天窝在家中看书。
他看的并不是四书五经那些,而是话本。
上次让不为买话本,结果汴京销量最好的话本居然是狗血言情的那种,导致齐衡对于话本彻底失去了兴趣。
可后来他了解到,除了那种外,还有一些历史人物类的话本,卖的也不错。
这种话本,其实就有些类似于野了。
像《三国演义》其实就是结合历史和野史,在加上一定的艺术创作写出来的。
齐衡对于这些看的倒是津津有味的。
因为他都是躲在书房看的,而且除了不为外,不让任何人留在书房伺候,平宁郡主并不知道。
加上齐衡这些日子的表现,平宁郡主对其也放心了许多,只以为齐衡是真的在用功读书。
等到年关将近的时候,齐衡就忙碌了起来。
齐家三代内主脉人丁单薄,可齐家传承这么多年,旁支族人还是有的。
到了年关,族人亲戚送礼走动,一些和齐家交好的,也会派人送些礼物过来。
齐衡每天都要忙着和母亲一起迎来送往,招待前来的宾客。
如此又过了七八日,齐衡总算清净了下来,因为过年了。
古代过年并非最热闹的日子,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应该是上元节。
这一点从古代诗词中就能看出,关于上元节的诗词非常多,反倒是关于春节的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