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历史:漫画苏东坡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三父子降生,眉山草木离奇枯萎

相传,北宋年间,眉州眉山县的草木曾离奇枯萎。同样离奇的是,它们在几十年后又突然复苏,变得郁郁葱葱。

人们惊奇地发现,苏东坡和爸爸苏洵(xún)、弟弟苏辙(zhé)降生之时正值草木枯萎之际,他们去世之时正值草木复苏之际。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文学界有八位天花板级别的大咖,号称“唐宋八大家”,仅苏家父子便占据三个席位。大家怀疑他们吸收了天地精华才变得才华横溢,进而导致眉山草木枯萎。很快,眉山便流传出一首歌谣。

说起来,苏家起初并非眉州眉山人,而是赵州栾(luán)城人。苏家之所以会移居眉州,跟他们的先祖、曾经在唐代做过宰相的苏味道有关。

苏味道打小就很有文学天赋,虽不及七岁就能咏鹅的骆宾王、咏凤凰的杜甫,但却是个远近闻名的童星。长大后,他的文章经常刷爆朋友圈,就连神探狄仁杰都忍不住给出五星好评。

苏味道虽然是个大才子,却也是个大滑头。在做宰相期间,他不愿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做事总是模棱两可,因此人送绰号“苏模棱”。

女皇武则天晚年交了两个男朋友,一个叫张易之,一个叫张昌宗。苏味道因为攀附他们而被贬为眉州刺史。

不久,苏味道又被任命为益州长史,但还未来得及办理入职手续就病死在眉州。在他死后,他的一个儿子选择定居眉州,这才有了眉州苏家。

两百多年后,苏家出了个活雷锋,他就是苏东坡的爷爷苏序。

你敢想象吗?“苏序”这个平平无奇的名字竟给苏东坡带来很大困扰。这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古人写文章时要避讳爸爸、爷爷的名字,也就是不能使用与他们名字相同的字。作为大文豪,苏东坡不但要给自己的作品写序,还经常受邀给他人的作品写序,但因为爷爷叫苏序,又不能使用“序”这个字,所以令他十分为难。怎么办呢?有一天,他脑洞大开,将“序”改成了“引”。

苏序一生热衷于做公益慈善活动,甚至有意将苏家打造成“眉山红十字会”。每次遇到荒年,他不惜变卖田产救济穷人。等到大家偿还时,他却死活不要。这也导致苏家屡屡破产,但他却从不后悔。

苏序还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

他经常将自家的陆田种上小米,甚至拿自家的大米去换别人家的小米。没过几年,他就储藏了三四千石小米。

不过,大家对他的这种行为却感到十分诧异。

不久,眉州闹饥荒,苏序立刻开仓放粮,一下子救了不少人。

有人曾好奇地问他:“救灾不一定非要用小米,但你为什么只储藏小米呢?”他乐呵呵地答道:“因为小米的保质期长呀!”

此外,苏序还年年在住宅周围种植很多芋魁。等到大家揭不开锅时,他会将储藏的芋魁蒸熟,放到大门外,供大家食用。

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一带,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而眉州就位于蜀地。当时,蜀地已历经近百年战乱,求学的人比当地的大熊猫还稀少,而且大家都不愿意出来做官。苏序却是个另类,偏偏让二儿子苏涣(huàn)去求学做官。

眉州一家人

苏序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苏澹(dàn)、二儿子苏涣以及三儿子苏洵。不幸的是,苏澹英年早逝。

苏涣是个学霸,很快就金榜题名,并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此事在蜀地引起巨大轰动,蜀人纷纷跟风,蜀地迅速掀起一股求学热潮。

与“不学习,毋宁死”的苏涣相比,弟弟苏洵却是个游手好闲的学渣。家长看到自家孩子不爱学习,通常会气得面目狰狞,但苏序却从不生气,而且还自信满满地对外人说:“我儿子是不用担心他不学习的!”

十九岁时,苏洵与十八岁的眉山望族程家的千金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婚后的十二年间,程夫人为苏洵生下三儿三女。不幸的是,大女儿、二女儿和大儿子全部夭折。

其间,苏洵曾到玉局观中溜达,他被算命先生无碍子卦肆中一幅画风十分清奇的画像所吸引。无碍子告诉他:“此乃张仙,有求必应。”

当时,苏洵还没有子嗣,他为此差点愁到头秃。听说张仙能替人圆梦,他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环,换走了无碍子的画像。此后,他每天早晨都要对着张仙的画像焚香祈祷。

苏洵的真诚似乎打动了张仙,而张仙也似乎显灵了。几年后,苏洵得到了两个嗜书如命的宝藏男孩。为此,他十分兴奋。

苏洵给第一个宝藏男孩——二儿子取名“苏轼(shì)”。

苏轼,就是苏东坡。因为在多年后,他给自己取了个号叫“东坡居士”,所以大家都叫他“苏东坡”。

轼,是指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苏洵为什么给二儿子取名“苏轼”呢?他解释说,车轮、车厢等处的横木都有用,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好像“毫无用处”。即便如此,如果去掉作为扶手的横木,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他希望二儿子能隐藏锋芒,因此取名“苏轼”。

苏洵给第二个宝藏男孩——三儿子取名“苏辙”。

辙,是指车在路上行驶时留下的痕迹。苏洵为什么给小儿子取名“苏辙”呢?他解释说,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但谈到功劳,却没有车辙的份。尽管如此,车毁马亡也怪不到车辙的头上。所以说,车辙处在祸福之间。他对小儿子比较放心,因此取名“苏辙”。

值得庆幸的是,在苏轼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苏洵二十七岁那年,苏洵开始发愤读书。

大宋名人堂

《三字经》中曾写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其中,苏老泉指的就是苏洵。但是,大家为什么叫他“苏老泉”呢?这是因为苏家的祖坟在老翁泉,苏洵后来也埋葬于此,子孙为避其名讳,故称其为“苏老泉”。

起初,苏洵觉得读书很容易,而且同龄人都不如自己,结果一连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

苏洵一气之下将自己曾经创作的数百篇文章付之一炬。

此后,苏洵封笔长达五六年,他开始闭关研究六经以及诸子百家学说。

直到火候到了,他才开始动笔。顷刻之间,他便能写下上千字的爆款文章。

紧接着,苏洵再次踏上了艰辛而又漫长的科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