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17.假面作家住隔壁
陈升卿看她魂不守舍,问道:“想什么呢?”
陈莲香只好将顾虑说出来:“三叔,你说会不会是他?如果是他发现端倪,出卖我们的同志,该怎么办?”
陈升卿听见这话就感到头痛,叹了口气:“怎么退个婚,就这么难呢?不知道这家伙怎么想的,难道真看上你非你不娶了?”
陈莲香憋着一肚子火:“他看上我,有什么用!我又看不上他!”
“谁让我侄女生得很美呢!一家有女百家求。或许,等你将来嫁人后,才能摆脱对方的纠缠。”
“既然如此,那我找个人嫁了,断了他的念想。”
“不能把婚姻当儿戏。”
“三叔,下月中旬有一场作家联盟聚会,我想去看一看,听说有不少青年才俊到场。”
“你说的是左翼作家联盟?如果是的话,你不能去参加!去了会有危险。”
“不是左盟组织的。只是普通作家聚会,里面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
“莲香,我得提醒你,为了确保革命队伍的纯洁性,组织对女党员的婚姻对象有严格要求,政治背景最好是党员,即便不是党员,也要政治纯洁,来历清白,有可靠证明。不能胡乱找个人结婚。”
“不是党员也可以?”
“绝不能是反动分子。组织会派人调查。”
待在隔壁的张明澈听了这番话,心里别有一番滋味,深深叹了一口气:“唉!真是好事多磨啊!三世姻缘还这么难!比做股票难多了!”
随后几天,他找青帮人帮忙,伪造了两个身份,一个叫“张衡”,苏州人;一个叫“张祜”,东北人。
他第一世的父亲是苏州人,母亲是东北人,所以两种语言都会。
他精通变脸术和缩骨功,想改变容貌很容易,但身份则需要慢慢养,不能凭空出现,否则经不起考证。
他用“张祜”的身份,“抄”了一本书,取名为《七十二梦》。
他抄的书,原名叫《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在1939年创作的。
这本小说,对社会风俗场景的描写独具匠心,把20世纪上半叶文化场的肮脏、腐化,生活场的陈规陋习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嫖客的豪横欺凌,有新闻从业者的丑陋行径,等等遗风陋俗不一而足。
张明澈抄了这本书,没有大规模印刷,只印200本,准备拿来送人,坐实作家身份,没想用它来赚钱。作家嘛,只有少数人名扬天下,大部分碌碌无为,写出的作品没人看,这很正常。
随后不久,张明澈弄了张邀请函,略微改变容貌,鼻梁拉高一些,眼眶变大少许,跟自身有六七分相似,去参加作家联盟的聚会。
这是一个中等规模的聚会,大约来了百余人,俊男美女并不多,歪瓜裂枣倒不少。
张明澈身材高大,相貌端庄,穿着得体,带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整齐,看上去文质彬彬,干干净净,十分清爽。
陈莲香也来了,脸上点了雀斑,掩饰不住她的青春靓丽,身材苗条,秀发如云,脸颊带着甜甜笑容,还有两个明显的小酒窝。
她明眸闪烁,看了看在场的人,抛去大部分歪瓜裂枣之外,真正好看的男青年很少。
不知不觉,她的目光落在张明澈身上。
随着众人的走动交流,两人渐渐凑在一起。
张明澈送给她一本《七十二梦》:“在下张祜,这是我写的书,送给陈小姐,敬请斧正。”
陈莲香笑道:“张先生客气了,请问您是哪儿人?”
“东北人。两年前,九一八事变后逃出来。在《文社月刊》做编辑,前不久刚来上海。”
“喔,你也在报社工作?我是《时兆月报》的记者。”
“《时兆月报》是大报,比《文社月刊》强多了。我已经离开报社了,待在家里写书呢。”
两人简单聊了几句,交换了联系方式。
陈莲香惊奇的发现,“张祜”给的地址竟然是赫德路33号,恰好位于叔叔居住的房子隔壁!
“这也太巧了吧?”
陈莲香用狐疑的目光看着他,看来看去没发现异常。
回去之后,她将此事告诉叔叔。
陈升卿道:“此人有些古怪,先不要联系他,看看情况再说。”
随后,两人不断观察隔壁的住户,发现此人每天上午出去一趟,下午又出去一趟,晚上不出门,一直待在家里。
陈升卿跟了他两次,都没有发现异常。
第一次,“张祜”在外面散步,吃了一碗菜肉大混沌,再去豫园走一走,然后就回去了。第二次,“张祜”沿着霞飞路走了很远,一直走到徐家汇,然后原路返回,把后面的陈升卿累得不轻。
其实这只是表象,张明澈耳聪目明,老早发现有人跟着,所以故布疑阵,不让对方有所发现。
陈升卿不肯放弃,千方百计调查“张祜”的来历。
《文社月刊》的发行地在南京,已经在1933年停止经营了。
陈升卿托人找到原主编王陆一,打听那儿有没有叫“张祜”的人。
王陆一回信说:“有。此人在报社干了一年多,后来报社解散,不知道去了哪里。”
张明澈找人做了假身份,这属于偷梁换柱,不全是假的。原来的张祜也是年轻人,半年前出门乘车,在安吉县的荒郊野外,不幸失火烧死了!张明澈是青帮大佬,听手下的人说起过这件事,并且深入调查了一番,才冒用张祜的名字。
那时候公共汽车不安全,失火是常事。
人死了也就死了,张祜一个人从东北逃难雇来,属于孤家寡人,连个收尸的都没有,死了也没人知晓。
陈升卿查不出问题,于是便不再阻止陈莲香和“张祜”聊天,在院子里碰到了,也会主动打招呼。反正只是普通交往,没涉及恋爱结婚,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