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
(一)选题切合当前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和热点
1994年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迄今为止,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已有27个年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8月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增加2175万。与之相伴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是现代技术和文化现象的一次世纪性融合联姻。全球化时代使每种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必须直接面对普遍的交往环境,尤其是在开放的网络世界。网络的文化交往这种新型文化交往方式也就应运而生。
立足时代环境和条件,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 所以要在网络的文化交往中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一份贡献。
(二)选题是当前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沉淀物与人类本身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伴随人类发展的进程贯穿于现实生活的各方面,因此,文化交往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源远流长。今天人类发展进程迈入了网络时代,虽然它产生的历史不长,但是一经产生,就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强劲的活力、独特的效应和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展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人类创造网络、网络影响人类的这种交互作用下,一种新的文化交往——网络的文化交往随之产生。
当前,我国学者们对网络研究的关注主要在于网络交往、网络文化、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等方面,对于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研究涉及甚少。快速发展、风起云涌的网络文化交往,最早产生于美国,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深刻的影响力、渗透力无一不需要我国政府高层和学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