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道德哲学的文学化: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艾丽丝·默多克译介与研究综述

国外默多克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颇具规模:系统出版了默多克哲学著述、文学作品、相关研究著作和大量评论性文章;专门成立了默多克研究协会,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和讲座;建立了默多克资料图书馆以便研究者查阅;国外默多克研究覆盖默多克全部著作,研究视角和批评方法呈跨领域、跨学科、多样化的特点。在国内,默多克的文学和哲学声誉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国内默多克译介和研究始于20 世纪80年代,截至2021年年末,学界翻译了默多克的8 部小说,出版了7 部研究性专著,发表了相关文献370 篇(CNKI收录)。通过对比和分析发现,国内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国内译介对文本体裁和作品内容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研究文章呈现出年代分布由少到多、研究领域由窄及宽、研究主题由浅入深、研究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特征。此外,学界集中关注对默多克小说的主题批评、道德哲学思想研究、形式批评和伦理批评等领域。对比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可以深化已有的研究板块,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构建带有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结合20 世纪的哲学和文学语境,将默多克置放在西方哲学和文学传统中开展比较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国内默多克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趋势和现状做总结和分析,对比国外研究,明确国内默多克研究的不足和空白之处,为未来国内默多克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20世纪后半叶英国女性小说的国内译介和研究提供借鉴。

一 国外默多克研究现状及其特征

(一)默多克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阐释性研究

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既成体系地存在于她的哲学著作,也分散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因此对她的道德哲学思想的阐释性研究也就成了经典视角,不仅成果丰富,且颇具深度和广度。无论是她的哲学还是文学都在探讨能够替代上帝成为形而上信仰的东西。拜厄特的著作Degree of Freedom:The Early Novels of Iris Murdoch[31]探讨了默多克对于自由的观点,提出默多克的自由是接受生活的不完整性,放弃整体性的幻想。维多斯的著作The Moral Vision of Iris Murdoch[32]探究默多克视野下艺术、宗教与道德生活的关系。论文集Iris Murdoch and Morality[33]从“道德与小说”,“哲学与小说的道德结合”,“上帝缺席的道德”三部分论述默多克的伦理思想。安东妮西亚的著作A Philosophy to Live by:Engaging Iris Murdoch[34]探讨默多克伦理思想三个核心议题,提出默多克伦理学范畴的扩展必然要求一种理论化、形而上学的形式。帕尼扎的著作The Ethics of Attention:Engaging the Real with Iris Murdoch and Simone Weil[35]主要分析了默多克道德哲学中关注这一概念,通过对爱、去自我中心等方面的论述,得出了关注是道德的根本,它关涉人类走向道德滑坡还是道德成就的选择。德赖弗的文章“Love and Unselfing in Iris Murdoch”[36]研究了默多克道德哲学中的爱与无我。哈梅莱伊宁的文章“What is Metaphysics in Murdoch's 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37]从“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或系统”“形而上学作为潜在世界观”“形而上学作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启发性形象’”阐释了默多克笔下何为形而上学。到了2014年,哈梅莱伊宁再次在文章“What is a Wittgensteinian Neo-Platonist? —Iris Murdoch,Metaphor”[38]中阐释了默多克形而上学的内涵。

(二)默多克作品中哲学概念的解读性研究

如果说形而上学是默多克对哲学的严肃讨论,那么以善为中心的体系则是默多克为人们提出的浅显易懂的新信仰。默多克对善的理解受到柏拉图的影响,关涉了爱、厄洛斯、自我和关注等不同主题。善作为默多克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正在经历信仰危机的西方社会提供了“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依然能持续下去的神学”[39],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戈登的著作Iris Murdoch's Fable of Unselfing[40]分析默多克“去自我”的主张。维采的文章“The Ethics of Self-Concern”[41]研究默多克的“无我”概念,提出禁止关注内在生活在生理上既无法保证也不真实,只有善的崇高性可以赋予这种禁令以合理性。莫尔的文章“Attention,Self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od”[42]提出默多克的某些伦理概念与朝向自我的关注不兼容。哈梅莱伊宁的文章“Iris Murdoch and the Descriptive Aspect of Moral Philosophy”[43]分析了默多克在道德哲学中的描述性维度。莱利的文章“Lacan,Jouissance,and the Sublimation of Self in Iris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44]从拉康的“欢愉”理论分析了默多克对厄洛斯的批判性态度。对厄洛斯的研究还包括娜斯鲍姆的文章“Faint with Secret Knowledge: Love and Vision in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45];沙库里的文章“What Plato and Murdoch Think About Love”[46];卡尔的文章“Love,Truth and Moral Judgement”[47]

(三)默多克文学作品中叙事与修辞策略的阐释性研究

在默多克看来,好的艺术能道出真理,具有拯救作用,但同时她也认为艺术应当是纯洁且独立的,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不应具有系统性。语言危机的语境下,默多克为了真实地构建具有偶在性的现实世界和“自由人”,她从书写语言和书写方式上做出各种尝试,她的文风和叙述方法也呈现出多变和实验性特征,因此她的叙事与修辞策略也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尼科尔的文章“The Curse ofThe Bell: The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Narrative”[48]将默多克及其笔下艺术家形象联系起来,阐释艺术家的创作伦理和读者的阅读伦理。尼克尔的文章“Murdoch's Mannered Realism: Metafiction,Morality and the PostWar Novel”[49]研究默多克文本叙事的伦理意味,指出默多克认同后现代主义的现实观。尼克尔的著作Iris Murdoch:The Retrospective Fiction[50]分析并总结了默多克回溯性小说的叙述技巧和特点。杜利的文章“Iris Murdoch's Use of First-person Narrative inThe Black Prince[51]探讨了《黑王子》中第一人称可靠性叙述的方式。乔丹的文章“Thick Ethical Concepts in th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of Iris Murdoch”[52]认为把后伦理概念作为阐释默多克文本的切入点,可以弥合默多克哲学和文学之间的裂隙。此类成果还包括:马丁和罗维的Iris Murdoch:A Literary Life[53],卡巴拉伊的“Iris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 A Valorization of Metafiction as a Virtuous Aesthetic Practice”[54]

(四)默多克文学作品中的性别研究

作为为数不多的,兼具哲学家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女性学者,默多克势必会引起女性主义者的关注。然而她的作品在较长时间内都没能引起女性主义批评家的关注,默多克本人也拒绝被归入女性主义作家的行列。默多克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问题,而不是某个特殊群体的不公。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料被披露,女性主义也成为一个研究默多克作品的新视角。格里姆肖的著作Sexuality,Gender,and Power in Iris Murdoch's Fiction[55]探讨了默多克代表性作品中的同性恋和女性主义。拉维邦德的著作Iris Murdoch,Gender and Philosophy[56]从默多克的小说和道德哲学中探究了她对性别与女性主义的观点,反思了哲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女性是什么样的。阿尔托夫的文章“Iris Murdoch and Common Sense or,What Is It Like to Be a Woman in Philosophy”[57]研究了默多克作为一个女性是如何改变哲学这一学科的。类似的解读角度还包括加西亚-阿维罗的文章“Re/Examining Gender Matters in Iris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58]。海里耶的文章“Combat of Voices: Female Voices in Iris Murdoch'sNuns and Soldiers[59]。霍格尔的著作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lf:Women in the Fiction of Iris Murdoch and Margaret Drabble[60]。国外对于女性主义角度的解读通常关注默多克的女性身份是如何影响她的创作和视角的,以及她对性别与权力,性少数群体的关切。

(五)默多克哲学思想与文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

在默多克的哲学与文学之间存在一条界线,她承认文学涉及价值倾向,但同时也拒绝让文学成为哲学的宣传手册。默多克道德哲学思想与小说创作实践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成为交叉性研究,揭示了默多克哲学主张与其文学创作的不协调和不一致,探讨造成默多克哲学主张与文学实践之间差异性的社会、文化、哲学背景和前提。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利森的著作Iris Murdoch:Philosophical Novelist[61],米利根的文章“Iris Murdoch and the Borders of Analytic Philosophy”[62],乔丹的文章“Thick Ethical Concepts in the Philosophy and Litera ture of Iris Murdoch”[63],福斯伯格的著作Language Lost and Found:On Iris Murdoch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64]

二 国内默多克研究现状及其特征

(一)国内默多克译介及其特征

20世纪80年代初默多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1985年,国内出版第一部默多克的作品译本,即由王家湘翻译、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沙堡》。1988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荣毅、杨月翻译的小说《意大利女郎》。21世纪以来,译林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了邱益鸿翻译的小说《独角兽》,在2004年出版了由孟军等人翻译的《大海啊,大海》,在2008年出版了由萧安溥、李郊翻译的小说《黑王子》。2015—201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黑王子》和《独角兽》,并重新出版了由梁永安翻译的《大海,大海》。2018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贾文浩翻译的《在网下》。20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丁骏、程佳唯翻译的小说《完美伴侣》和短篇小说《特别的东西》。

国内译介呈现出译本稀少、体裁单一、出版年代分布不均、出版密度低等特征。首先,译本数量少。默多克的40部作品(26部小说、5部哲学著作、6部戏剧、2部诗集、1部短篇小说集)[65]中,只有7部长篇小说和1部短篇小说出版了中译本,占默多克作品总量的20%。其次,译本体裁单一。8部译本均为小说和短篇小说,默多克的哲学著作、戏剧和诗集均没有中译本。将默多克译介与同时代的英国女性小说家在国内的译介做比较,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其特征。表中统计了英国四位女性小说家的小说总量以及中译本数量。

表1 英国女性小说国内译介情况 单位:部

由此可以,莱辛、拜厄特和卡特的小说大部分都有中译本,而默多克小说的中译本所占其小说的比重明显不足。此外,国内对莱辛、拜厄特和卡特的译介不仅有小说,还包括莱辛的自传及许多短篇小说,拜厄特的短篇故事集、文艺评论集和卡特的短篇故事集。这说明国内默多克译介在译本数量和体裁上都有待充实。最后,默多克小说译作出版年代分布不均。1985年至2017年共有8 部中译本出版,1985年至1989年出版2 部,2000年至2010年出版3 部,2015年至2016年再版3 部,2017年至2020年出版了2 部小说和1 部短篇小说。以上三点说明国内译者和读者对默多克作品的关注度仍需提高。

形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在于国内译介在文本体裁和作品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首先,在文本体裁上,译者倾向于选择小说,回避哲学著述、戏剧和诗集。默多克最初从事的是哲学教学,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是哲学著作《萨特:浪漫的理性主义者》(Sartre:Romantic Rationalist,1967)。之后她又发表了3部哲学专著和2部文论集。现有的译本体裁均为小说。究其原因,一是译者的学术水平有待提升。默多克的哲学思想涉猎甚广,她重新阐释柏拉图“善”的概念,在与经典哲学家、当代“牛桥”语言哲学家、存在主义者、神秘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对话中形成独特的道德哲学思想体系[66],因此翻译她的哲学著作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学术功底。二是国内译介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外默多克研究的影响。默多克的作品和哲学思想在西方理论盛行的时代备受冷落,因为她坚持认为小说是剖析道德问题的场域,理论应该讨论和分析道德问题[67];此外,她高度关注西方神学以及其他宗教传统,与当时西方主流的文学批评和哲学思想难以融合[68]。三是1963年以后,默多克离开哲学教职,专门从事小说创作,所以研究者更关注她的小说,而不是其哲学思想。另外,译介忽略默多克的戏剧、诗集的原因可能是这些作品乏善可陈。默多克在20世纪60年代尝试戏剧创作,把小说改编成剧本,但结果差强人意;同样,她早期在诗歌领域也是浅尝辄止,影响不大。

其次,国内译介对默多克小说文本的选择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译介倾向于默多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对她早期和晚期的小说重视度不足。[69]除了小说《在网下》,在已有中译本的小说中,《沙堡》(The Sandcastle,1957)、《独角兽》(The Unicorn,1963)和《意大利女郎》(The Italian Girl,1964)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70],《黑王子》和《大海啊,大海》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译者喜欢形式新颖的实验主义小说,避开了形式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黑王子》和《大海啊,大海》采用艺术家写回忆录的形式,既呈现了人物性格与道德选择的关系,又探讨了艺术的伦理意味和艺术家的道德责任,具有后现代的叙事特征。而《相当体面的失败》(A Fairly Honourable Defeat,1970)、《修女与士兵》(Nuns and Soldiers,1980)等小说被认为是对经典现实主义的回归。第三,译者选择故事性和趣味性强的小说,回避带有宗教信仰和哲学探讨等晦涩主题的小说。《独角兽》、《意大利女郎》和《沙堡》等小说在叙事中糅进了怪诞意象、神话传说和哲学思考,既有哲理又有趣味性。相比之下,《语言的孩子》(A Word Child,1975)和《相当体面的失败》等小说讨论作者对存在主义、语言哲学和伦理道德的思考,翻译难度大;《钟》(The Bell,1958)和《天使的时光》(The Time of the Angels,1969)等小说直接再现了在宗教衰落的时代里,西方人做出的各种伦理选择,书中常有大段的文字讨论宗教信仰问题。此外,部分默多克的小说未被译介,恐怕也与这些作品的文学水平有关系,部分作品为默多克早期的摸索之作,文学水准不如其他作品。出版社选择其趣味性较强的小说译介自然包含了对读者接受程度和商业销量方面的考量。

(二)国内默多克研究及其特征

国内首篇评介默多克作品的文章《当代英国作家艾利丝·默多克》发表于1983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默多克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截至2021年年末,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文献有370篇(包括期刊文章172篇,博士论文10篇,硕士论文132篇,会议论文3篇),共出版了7部[71]研究专著。国内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3年到2000年,是国内研究的萌芽期,文献数量少,共20篇文献,多为介绍性文章;没有博士论文发表,也没有研究专著出版;作品局限于默多克早期的小说;批评方法局限于传统的文学要素分析;接受态度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特征。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21年,是国内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发文数量快速增长,发表文章350篇,以研究性文章为主;发表博士论文10篇,出版研究性专著7部;研究的文本扩展到默多克各个阶段的小说,初步涉及了她的哲学著作;研究整体上呈现出年代分布由少到多、研究领域由窄及宽、研究主题由浅入深、研究方法由单一到多元的特征。30多年来,国内研究出现了一些较为集中的研究板块和论点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主题批评、道德哲学思想研究、形式批评和伦理批评。

1.主题批评

主题批评是国内研究开展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板块。默多克的作品围绕着“善”的理念揭示了丰富的主题,包括真理、爱欲、艺术、权力、神秘主义、禁欲主义与享乐主义等等。早期综述类文章以分析默多克创作的基本母题为主。例如何伟文的《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世界的理论框架》(2000)指出默多克小说的普遍框架是人物从“臆想”和“迷惑”状态,经过“关注”,达到“善的真实”。文章论述紧扣小说内容,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哲学思想,在主题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向善之旅以及善与恶的对立这两个主题遍及默多克小说创作的各个阶段,是国内主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范岭梅的《善之路: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伦理学阐释》(2010)认为默多克小说的向善之旅是人物对“自我”和“他者”由无知到有知的认知过程。何伟文的《默多克小说研究》(2012)将向善概括为包含三个阶段(迷惑阶段、关注阶段、善的真实)的精神朝圣之旅。刘晓华的《失落与回归》(2014)指出默多克作品的核心问题是,在上帝已死的时代,西方人如何结束精神流浪,重新找到本质归属,所以向善即是朝向本质的回归。岳剑锋、何伟文的《从宗教危机到道德危机——论艾丽斯·默多克〈天使的时光〉的“空虚”主题》(2020)探讨了默多克小说中的“空虚”主题,指出默多克通过宗教危机警示个体一旦失去道德主体性的危险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道德对人性的必要性。这类研究中有大量的硕士论文,以某种现成的文学理论为视角对作品基本的文学要素做出自圆其说的解读,却未能发掘出由作者的独特存在状态和特定的社会语境所决定的文本内涵。

2.道德哲学思想研究

自20世纪末“伦理学转向”以来,默多克的道德哲学思想成为研究的热点。默多克道德哲学的核心议题是:在上帝缺席的时代里,人性在道德上如何变得更好。她主张拓展道德的范畴使其突破道德义务和选择的局限,丰富道德概念使其囊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倡“没有上帝的善”的道德哲学,强调在人类存在中道德的绝对性。在当代哲学强调语言优先于意识之时,默多克却主张语言和意识之间存在反思性的关系。[72]她自称是“维特根斯坦式的柏拉图主义者”,所以分析默多克文本蕴含的语言哲学是国内研究的重要内容。尹铁超、范岭梅的《论默多克小说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关系》(2012)认为默多克从三个层面批判继承了维特根斯坦语言思想,“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具有形而上意味的道德存在世界”[73]。寇世忠的《默多克的〈网下〉与维特根斯坦哲学》(2005)从语言之“网”和“语言游戏”两个维度探讨小说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思想的演绎,指出默多克把“维氏难下定义、难定规则、一切意义都归于特定生活形式的‘语言游戏’推向了极致”[74]

存在主义哲学是默多克思想形成的基石。默多克的处女作即是探讨萨特思想的《萨特:浪漫的理性主义者》;她的首部小说《在网下》也体现了萨特等人的主张。[75]许健的《艾丽丝·默多克哲学思想的类存在主义研究》(2010)以萨特思想为参照,从存在、意识、自由和道德四个维度,辨析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她的道德哲学是类存在主义。陈连丰的《艾丽丝·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研究》(2012)从无神论、自由观、“善”与“责任”等方面分析默多克与萨特思想的一致性。海德格尔也是默多克对话的重要对象,她在著作《善的崇高》(The Sovereignty of Good)中批判海德格尔思想是过于浪漫的乐观主义,对于当代的道德哲学问题难以发挥作用;在未完成的手稿《海德格尔:追寻存在》(Heidegger:The Pursuit of Being)中,她却肯定了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段道余在《“批评”之后的对话与和解——论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2017)中提出默多克的小说创作呼应了海德格尔的真理思想,她的“臆想”“濒死经历”和“关注”概念分别对应了海德格尔的“迷误”“向死存在”和“让存在”等概念。这类研究重在揭示默多克道德哲学的某个概念或主张,整体性的研究还有待充实。除了语言哲学和存在主义,默多克哲学的对话对象还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神秘主义者等。[76]

3.形式批评

国内默多克研究的形式批评视角主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第一,默多克哲学思想和文学实践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问题。默多克希望在文学和哲学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她曾表示文学和哲学的目的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迥异、性质相异,但两种书写方式都追寻真理。[77]哲学上,她力主挽救岌岌可危的形而上学,为人类经验提供普遍性的描述,同时强调正视道德概念的多样性以及多种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性和独特性。[78]文学上,她力求保持艺术的形式和现实的偶然之间的张力以便更有效地表现真实。何伟文的《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指出艺术形式与偶然性现实之间的张力的本质乃是人类认知模式的两种运动方向,默多克不打算解决这种张力,而是为这一问题提供一种“小说样式的思考”。[79]默多克期望在哲学和文学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二者如果趋向同一,则文学成为哲学的宣传工具,失去深层的意义;二者如果完全分离,那么哲学就会显得呆板枯燥。[80]保持这种适当距离,小说才能在上帝缺席的时代,取代哲学和宗教,成为世俗社会中的道德话语。

第二,默多克小说的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争。国内学界通过分析《黑王子》和《大海啊,大海》两本小说的叙事策略来探讨这一问题。默多克认为最高的小说艺术必须保持形式与偶然的张力,尊重现实。[81]她高度赞扬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他们尊重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忠实刻画偶然世界中的人;但她的小说表现出语言指涉危机、语言游戏、戏仿和反讽、不可靠叙事等后现代特征。她并没有完全回归到传统现实主义,而是借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技巧,对理性主体和唯我论提出质疑。刘晓华在《自我叙述与自我实现:默多克的新艺术家小说〈大海啊,大海〉》(2011)中指出,通过反讽、自我叙述的悖反、自我叙述的有限性,作者将主人公建构成不可靠叙述者,揭示他试图借助不可靠叙述来达成自我实现的悖谬性。马惠琴的《虚构事实——小说〈大海啊,大海〉的不可靠叙事策略分析》(2011)认为默多克的不可靠叙事模式“有效地质疑理性话语对他者进行的粗暴的客体化界定”[82]。默多克的小说主张是反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在后现代的哲学语境中语言范式取代了意识范式,语言系统限制人的主体性;默多克从人的道德性出发,以意识作为人的道德存在模式,承认个体的价值,希望个体免遭语言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同化。[83]刘晓华的《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神秘主义诗学》(2014)提出默多克的诗学是神秘主义的,后现代语境中书写语言具有含混性和局限性,无法再现现实,所以现实的本质是神秘主义。马惠琴的《艾丽斯·默多克与后现代叙事语境》(2015)提出默多克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有很大差异,她对同时期主流文化的借鉴,更倾向审美性而非单纯叙事性,其作品也更具超现实主义的色彩。

4.伦理批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伦理学转向”成为西方批评界的热点。纳斯鲍姆1990年提出文学理论中伦理的缺席,并注意到文学研究开始转向伦理问题。大卫·帕克(David Parker)1998年提出理论批评需要伦理词汇,文学研究必须把伦理问题前置化。默多克的小说讨论了与当代西方人的生存困惑密切相关的伦理和哲学问题,描写了西方人伦理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错位、伦理身份的嬗变和伦理意识的缺失,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伦理景观。国内此类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马惠琴的《重建策略下的小说创作》(2008)以人物的道德意识为切入点,分析人物与作者、小说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西方当代主流文艺理论的对话关系(2008);范岭梅、尹轶超的《时间、女性和死亡——〈大海啊,大海〉的列维纳斯式解读》(2012)从列维纳斯与默多克对待死亡问题观点的一致性出发,指出默多克“爱欲”概念是对他者的反应与负责。何宁、段道余的《向善的旅程——〈大海啊,大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2017)借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小说的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认为小说讲述了一次伦理选择和伦理化过程,体现文学的伦理教诲功能。国内伦理批评起步较晚,研究多是硕士学位论文,深度和广度略显不足,且理论趋于松散,难成体系,尚未全面发掘出默多克作品蕴含的伦理意味。

三 默多克译介与研究展望

国内默多克译介与研究在过去的30 多年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基本形成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态势。根据目前的译介和研究状况,对比国外默多克研究,国内的译介与研究仍然有许多值得继续深化和开拓的领域。未来的译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开展:第一,翻译默多克的哲学著述以及早期和晚期的小说作品,以弥补相关领域的巨大空白,促进国内研究进一步发展。第二,翻译国外研究的优秀成果,促进国内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以避免重复性的学术研究。第三,加大对默多克作品的媒体宣传力度。国内各大报纸杂志对默多克及其作品的介绍力度不足。目前只见《中华读书报》刊登黄梅的《默多克与unselfing》一文,而包括《文艺报》《文学报》《外国文艺》《书城》等报纸杂志都尚未刊登对默多克及其作品的评论性文字。文学史类的著作中,《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世纪英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和《英国女性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对默多克的部分作品进行了评介。但是国内外国文学译介与研究领域两部重要著作《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英国作家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和《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下)外国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都未对默多克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这客观上减少了国内读者了解默多克及其作品的渠道,使得默多克的读者群体仅限于外国文学的研究者。

展望默多克研究的未来,国内学界可以强化道德哲学的思想研究,加强对作品的伦理批评,深化形式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研究,开展比较研究。一方面,学界可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可以完善现有的批评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默多克所面对的问题是,在上帝缺席的时代里,人性如何在道德上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她提倡“没有上帝的善”的道德哲学,坚持“善”的超越地位,强调在人类存在中道德的绝对性。国外默多克道德哲学研究的代表成果是安东妮西亚的Picturing the Humanthe Moral Thought of Iris Murdoch(2001)和A Philosophy to Live by:Engaging Iris Murdoch(2012)。她在书中系统地研究了默多克的哲学思想,通过将默多克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和当代哲学流派对照,确立了默多克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指出默多克关于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和政治的书写预见了当代伦理学的重要议题,提出默多克对当代哲学的主要贡献有三点:拓展伦理学的范畴,使之超越道德义务的局限;强调意识是道德存在生存的最基本形式;主张意识和语言之间具有反思性的关系。[84]国内研究需要在历史语境中梳理各种哲学思想对默多克哲学和文学发生的立基作用,勾勒完整的默多克哲学思想源流,析出其哲学品性的基本形态,明确默多克道德哲学的起源、路径、方法和意义。

默多克的思想预见了西方批评界的伦理学转向。伦理学批评强调文学叙事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多维度伦理的社会行为。目前国内伦理批评的理论松散、不成体系,未能阐释出默多克作品蕴含的伦理内涵。20世纪末,东西方批评界都发生过伦理学转向。美国学者亚当·纽顿在著作《叙事伦理学》提出建构叙事伦理学,因为叙事活动与伦理价值问题存在着长期的内在纠缠与相互生成关系,二者难以分割,叙事活动本身即具有伦理性质。[85]无独有偶,国内学者刘小枫1999年出版的《沉重的肉身》把伦理学分为理性伦理学和叙事伦理学。此后该书经过多次再版。刘小枫认为叙事伦理学是“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86]。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努力建构自己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并进行了许多批评实践。国外对默多克的伦理学批评已走过从单一到多元,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代表性成果有The Moral Vision of Iris Murdoch[87]Iris Murdoch's Ethics:A Consideration of Her Romantic Vision[88]。国内学界可依托国内研究提出的叙事伦理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建构和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批评话语,更好地诠释默多克文本的伦理景观,这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深入开展默多克作品的形式批评也颇有研究意义。默多克基于对人的本质思考,形成独特的小说观。她批判由康德和黑格尔思想演绎出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过分强调形式,远离真实、远离人的本质;抨击英美分析哲学形成的“普通语言者”和存在主义哲学形成的“极权主义者”不是真的自由。[89]她希望小说取代哲学和宗教,成为世俗社会中的道德话语,因此小说必须具备道德判断功能、慰藉功能和解释人类共同秘密的功能。然而默多克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即小说追求完美的形式与反映偶然的现实之间的张力问题。这一问题继承了柏拉图关于哲学与文学的争论,即艺术的非本真表现形式有可能遮蔽真理的问题。国外此类研究已经呈现出批评视角多元、研究领域广泛、研究问题深刻的态势,代表性成果有A Mystical Philosophy: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in the Works of Virginia Woolf and Iris Murdoch[90],Iris Murdoch:Philosophical Novelist[91]。国内研究关注《黑王子》和《大海啊,大海》两部小说的叙事策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在人物、后现代技巧、不可靠叙事等层面,近年来又出现在空间、伦理、结构等层面的探讨。研究领域略窄,研究质量良莠不齐,未能就默多克的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问题给出可信服的阐释。进一步研究可以关注默多克各个创作阶段的文学形式,探究小说形式的自传性特征、超验主义色彩和精神分析内涵等方面,分析作品形式和默多克哲学主张的内在联系。

将默多克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国内比较研究只有零星的几篇文章,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仍有待研究。首先,将默多克同欧美作家比较能更直观地确定默多克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位置。默多克早期的创作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创作了首部小说《在网下》。默多克与萨特同时身着作家与哲学家两重身份,且哲学主张类似。因此将他们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默多克推崇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如托尔斯泰、乔治·艾略特等,并模仿莎士比亚创作戏剧;她批判继承了现代主义作家的风格,刻画现代人精神颓废的一面;她还影响了许多同时代的英国小说家,比如A.S.拜厄特、麦克尤恩等,将默多克与上述作家进行比较也不乏学术价值。国外学界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代表性成果有Fielding,Dickens,Gosse,Iris Murdoch and Oedipal Hamlet[92],Fairy Tales and the Fiction of Iris Murdoch,Margaret Drabble,and A.S.Byatt[93]A Mystical Philosophy: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in the Works of Virginia Woolf and Iris Murdoch[94],等等。其次,将默多克与国内作家比较,进行中英当代文学的对话和中西文化的交流,意义不容小觑。因此,比较文学视域下的默多克研究值得期待。

此外,女性主义批评也值得进一步开拓。学界对默多克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重视程度不足,因为她一度拒绝女性主义,公开承认自己更倾向男性思维,写作多采用男性叙事视角。尽管如此,她依旧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彻底摧毁,女性作为男女二元对立系统的弱势群体,面临着如何在新语境下重塑自我身份的困境,默多克对此有着深切的思考。除了在《独角兽》中塑造了汉娜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女性形象之外,默多克在多数小说里刻画了西方中产阶级女性的“群像”,比如《黑王子》讲述了蕾切尔、普丽西娜、克里斯提安和朱利斯四位女性为追求自由和幸福所承受的挣扎与痛苦。目前国外默多克作品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成果有Sexuality,Gender and Power in Iris Murdoch's Fiction[95]Iris Murdoch,Gender and Philosophy[96]。国内此类研究仅有一部专著[97]和几篇零散文章。默多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人文关怀超越二元对立模式,关注人类整体的境遇。秉着对人性的认识,为真实客观地再现人类的生存处境,她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但碍于默多克对女权主义的批评,国内外对默多克的女性主义研究一直没有新突破。因此,对默多克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同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国内外学界致力于厘清默多克的道德哲学的主要概念、基本要素和基础逻辑,并对她的小说文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的解析,研究主要包括默多克道德哲学概念的阐释、文学作品母题的揭示以及叙事策略探究等。未来国内默多克译介与研究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批评范式,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增加默多克研究的理论厚度;第二,结合20世纪的哲学和文学语境,将默多克放置在西方哲学和文学的当下与传统中进行比较研究,拓展默多克研究的维度;第三,文本分析适当结合默多克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观念,发掘文本中由作家独特的生存状态和时代特征所决定的深层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默多克在道德哲学、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等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她基于道德哲学的创作思想体系在当代文学话语体系里却非常鲜见,她的创作思想有待系统的建构,她的创作思想与小说实践之间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需要被进一步充分论证。


[1]Iris Murdoch,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3,p.169.

[2]Jeffrey Meyers,Remembering Iris Murdoch:Letters and Interviews,New York: Macmillan,2013,p.55.

[3]阮炜、徐文博、曹亚军:《20 世纪英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 2004年版,第234页。

[4]李维屏、宋建福等:《英国女性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年版,第377页。

[5]Iris Murdoch,Living on Paper:Letters from Iris Murdoch 1934-1995,Avril Horner and Anne Rowe,eds.,London: Chatto and Windus,2015,p.99.

[6]Gillian Dooley,ed.,From a Tiny Corner in the House of Fiction:Conversations with Iris Murdoch,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3,pp.16-29.

[7]Maria Antonaccio,“The Virtue of Metaphysics: A Review of Iris Murdoch's Philosophical Writings”,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Vol.29,No.2,2001.

[8]Dominic Head,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Modern British Fiction,1950-200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258.

[9]Iris Murdoch,“Thinking and Language”,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33-42.

[10]Iris Murdoch,“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 Conversation with Bryan Magee”,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97,pp.3-30.

[11]Iris Murdoch,“Against Dryness”,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287-296.

[12]Iris Murdoch,“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221-234.

[13]Iris Murdoch,“The Sublime and the Good”,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205-220.

[14]Iris Murdoch,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3.

[15]Iris Murdoch,“The Sublime and the Beautiful Revisited”,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261-286.

[16]Iris Murdoch,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3.

[17]Iris Murdoch,“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221-234.

[18]Iris Murdoch,“Art is the Imitation of Nature”,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243-258.

[19]Iris Murdoch,“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221-234.

[20]Iris Murdoch,“The Fire and the Sun: Why Plato Banished the Artists”,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386-463.

[21]Iris Murdoch,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3.

[22]Maria Antonaccio,A Philosophy to Live By:Engaging Iris Murdoc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p.4.

[23]Yozo Moroya and Paul Hullah eds.,Occasional Essays by Iris Murdoch,Okayama: University Education Press,1998,pp.49-53.

[24]Iris Murdoch,“Against Dryness”,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Windus,1997,p.291.

[25]Gillian Dooley,ed.,From a Tiny Corner in the House of Fiction:Conversations with Iris Murdoch,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3,p.36.

[26]Iris Murdoch,“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 Conversation with Bryan Magee”,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97,p.19.

[27]Iris Murdoch,“Against Dryness”,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97,p.291.

[28]Iris Murdoch,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New York: Penguin Books,1993,pp.1-25.

[29]Iris Murdoch,“On‘God' and‘Good'”,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and Windus,1997,pp.348-349.

[30]Niklas Forsberg,Language Lost and Found:On Iris Murdoch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London: Bloomsbury,2013,pp.113-151.

[31]A.S.Byatt,Degrees of Freedom:The Early Novels of Iris Murdoch,New York: Random House,1994.

[32]Heather Widdows,The Moral Vision of Iris Murdoch,London: Ashgate Publishing,2005.

[33]Anne Rowe and Avril Horner,eds.,Iris Murdoch and Morality,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0.

[34]Maria Antonaccio,A Philosophy to Live by:Engaging Iris Murdoch,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35]Silvia Caprioglio Panizza,The Ethics of Attention:Engaging the Real with Iris Murdoch and Simone Weil,London: Routledge,2022.

[36]Julia Driver,“Love and Unselfing in Iris Murdoch”,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Vol.87,2020,pp.169-180.

[37]Nora Hämäläinen,“What is Metaphysics in Murdoch's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SATS,Vol.14,No.1,2013,pp.1-20.

[38]Nora Hämäläinen,“What is a Wittgensteinian Neo-Platonist?—Iris Murdoch,Metaphysics and Metaphor”,Philosophical Papers,Vol.43,No.2,2014,pp.191-225.

[39]Iris Murdoch,Metaphysics as a Guide to Morals,New York: Penguin,1993,p.511.

[40]David J.Gordon,Iris Murdoch's Fable of Unselfing,Missouri: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1995.

[41]Samantha Vice,“The Ethics of Self-Concern”,in Anne Rowe,ed.,Iris Murdoch:A Reassessment,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7,pp.60-71.

[42]Christopher Mole,“Attention,Self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od”,in Anne Rowe,ed.,Iris Murdoch:A Reassessment,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7,pp.72-84.

[43]Nora Hämäläinen,“Iris Murdoch and the Descriptive Aspect of Moral Philosophy”,Iris Murdoch Review,No.9,2018,pp.23-30.

[44]James Antony Riley,“Lacan,Jouissance,and the Sublimation of Self in Iris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Iris Murdoch Review,2018,pp.31-38.

[45]Martha Nussbaum,“Faint with Secret Knowledge: Love and Vision in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Poetics Today,Vol.25,No.4,2004,pp.689-710.

[46]Shadi Shakouri and Rosli Talif,“What Plato and Murdoch Think About Lo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Literature,Vol.1,No.3,2012,pp.58-62.

[47]David Carr,“Love,Truth and Moral Judgement”,Philosophy,Vol.94,No.4,2019,pp.529-545.

[48]Bran Nicol,“The Curse ofThe Bell: The Ethics and Aesthetics of Narrative”,in Anne Rowe,ed.,Iris Murdoch:A Reassessment,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7,pp.100-111.

[49]Bran Nicol,“Murdoch's Mannered Realism: Metafiction,Morality and the Post-War Novel”,in Anne Rowe and Avril Horner,eds.,Iris Murdoch and morality,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0,pp.17-30.

[50]Bran Nicol,Iris Murdoch:The Retrospective Fiction,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4.

[51]Gillian Dooley,“Iris Murdoch's Use of First-person Narrative inThe Black Prince”,English Studies:A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Vol.85,No.2,2004,pp.134-146.

[52]Jessy E.G.Jordan,“Thick Ethical Concepts in th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of Iris Murdoch”,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51,No.3,2013,pp.402-417.

[53]Priscilla Martin and Anne Rowe,Iris Murdoch:A Literary Life,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0.

[54]Sara Soleimani Karbalaei,“Iris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 A Valorization of Metafiction as a Virtuous Aesthetic Practice”,Brno studies in English,Vol.40,No.2,2014,pp.91-107.

[55]Tammy Grimshaw,Sexuality,Gender,and Power in Iris Murdoch's Fiction,Madison: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2005.

[56]Sabina Lovibond,Iris Murdoch,Gender and Philosoph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1.

[57]Hannah Marije Altorf,“Iris Murdoch and Common Sense or,What Is It Like to Be a Woman in Philosophy”,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Vol.87,2020,pp.201-220.

[58]Macarena García-Avello,“Re/Examining Gender Matters in Iris Murdoch'sThe Black Prince”,Critique:Studi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Vol.60,No.5,2019,pp.551-562.

[59]Hayriye Avara,“Combat of Voices: Female Voices in Iris Murdoch'sNuns and Soldiers”,Moment Dergi,Vol.4,No.2,2017,pp.451-475.

[60]Afaf Jamil Khogeer,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lf:Women in the Fiction of Iris Murdoch and Margaret Drabble,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6.

[61]Miles Leeson,Iris Murdoch:Philosophical Novelist,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0.

[62]Tony Milligan,“Iris Murdoch and the Borders of Analytic Philosophy”,Ratio,Vol.25,No.2,2012,pp.164-176.

[63]Jessy E.G.Jordan,“Thick Ethical Concepts in th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of Iris Murdoch”,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51,No.3,2013,pp.402-417.

[64]Niklas Forsberg,Language Lost and Found:On Iris Murdoch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New York: Bloomsbury,2013.

[65]Peter Conradi and John Bayley,The Saint and the Artist:A Study of the Fiction of Iris Murdoch,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Press,2001.

[66]George Steiner,“Forward”,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ix-xix.

[67]Anne Rowe and Avril Horner,“Introduction: Art,Morals and‘The Discovery of Reality'”,in Anne Rowe and Avril Horner,eds.,Iris Murdoch and Morality,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0,pp.1-13.

[68]Maria Antonaccio,“The Virtue of Metaphysics: A Review of Iris Murdoch's Philosophical Writings”,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Vol.29,No.2,2001,pp.309-335.

[69]关于默多克作品的分期,按照出版时间和作品主题,研究者们有不同的划分:Robert Welch编辑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rish literature(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将默多克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Peter Conradi在The Saint and the Artist:A Study of the Fiction of Iris Murdoch(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1)中也将默多克创作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但与Welch的划分略有不同;Priscilla Martin和Anne Rowe的著作Iris Murdoch:A Literary Life(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0)将默多克的创作细化为七个阶段。现有几种划分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认为50年代是默多克创作的早期,她师从萨特和加缪等存在主义者;60年代是探索和实验阶段,她尝试各种文体和小说形式;70年代是成熟时期,她形成独特的小说风格;80年代以后是创作的晚期,她在既成风格基础上,重新探讨早期的主题。

[70]虽然《沙堡》发表于1957年,但学界普遍将它归入默多克60年代初期的作品中。

[71]马惠琴:《重建策略下的小说创作:爱丽斯·默多克小说的伦理学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岳国法:《类型修辞与伦理叙事: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范岭梅:《善之路: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伦理学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许健:《自由的存在 存在的信念:艾丽丝·默多克哲学思想的类存在主义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何伟文:《默多克小说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刘晓华:《失落与回归:人本质视域下的默多克小说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版。徐明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女性自我的嬗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2]Maria Antonaccio,“The Virtue of Metaphysics: A Review of Iris Murdoch's Philosophical Writings”,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Vol.29,No.2,2001,pp.309-335.

[73]范岭梅、尹铁超:《时间、女性和死亡——〈大海啊,大海〉的列维纳斯式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第106页。

[74]寇世忠:《默多克的〈网下〉与维特根斯坦哲学》,《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56页。

[75]Priscilla Martin and Anne Rowe,Iris Murdoch:A Literary Life,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2010.

[76]George Steiner,“Forward”,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 & Windus,1997,pp.ix-xix.

[77]Bryan Magee,“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 Conversation with Bran Magee”,in Peter Conradi,ed.,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 Chatto&Windus,1997,pp.3-42.

[78]Maria Antonaccio,“The Virtue of Metaphysics: A Review of Iris Murdoch's Philosophical Writings”,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Vol.29,No.2,2001,pp.309-335.

[79]何伟文:《论默多克小说〈黑王子〉中的形式与偶合无序问题》,《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第130页。

[80]Anne Rowe,“Introduction:‘A Large Hall of Reflection'”,in Anne Rowe,ed.,Iris Murdoch:A Reassessment,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7,pp.1-11.

[81]Iris Murdoch,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Chatto & Windus,1997.

[82]马惠琴:《虚构事实——小说〈大海啊,大海〉的不可靠叙事策略分析》,《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第75页。

[83]Maria Antonaccio,“The Virtue of Metaphysics: A Review of Iris Murdoch's Philosophical Writings”,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Vol.29,No.2,2001,pp.309-335.

[84]Maria Antonaccio,“The Virtue of Metaphysics: A Review of Iris Murdoch's Philosophical Writings”,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Vol.29,No.2,2001,pp.309-335.

[85]Adam Z.Newton,Narrative Ethic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86]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娓语》,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87]Heather Widdows,The Moral Vision of Iris Murdoch,New York: Routledge,2005.

[88]Megan Laverty,Iris Murdoch's Ethics:A Consideration of Her Romantic Vision,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07.

[89]Iris Murdoch,Existentialists and Mystics:Writings o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London:Chatto & Windus,1997.

[90]Donna J.Lazenby,A Mystical Philosophy: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in the Works of Virginia Woolf and Iris Murdoch,London: A&C Black,2014.

[91]Miles Leeson,Iris Murdoch:Philosophical Novelist,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10.

[92]Douglas Brooks-Davies,Fielding,Dickens,Gosse,Iris Murdoch and Oedipal Hamlet,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1989.

[93]Lisa M.Fiander,Fairy Tales and the Fiction of Iris Murdoch,Margaret Drabble,and A.S.Byatt,New York: Peter Lang,2004.

[94]Donna J.Lazenby,A Mystical Philosophy:Transcendence and Immanence in the Works of Virginia Woolf and Iris Murdoch,London: A&C Black,2014.

[95]Tammy Grimshaw,Sexuality,Gender,and Power in Iris Murdoch's Fiction,Madison: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2005.

[96]Sabina Lovibond,Iris Murdoch,Gender and Philosoph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1.

[97]徐明莺:《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女性自我的嬗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