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错综尖锐的民族矛盾
两宋时期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也是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契丹、党项、女真等族在与赵宋长达近300年的抗衡中,民族矛盾甚为尖锐。就北宋而言,北方雄踞着契丹族,西北崛起了党项,他们虎视眈眈,威胁着地处中原的赵宋王朝。由于北宋内部问题重重,难于抵御这些少数民族强悍的铁骑,中原地区屡受冲击。两宋理学家们都无法回避强敌当前,国家危亡这一严峻的现实。因此,他们都比较注重对历史的研究,企望在经史之中寻出抗御北方异族的攘夷之计,于是严别夷夏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的旗帜。
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已启两宋理学之端倪,黄百家说:“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25],朱熹确实十分尊崇三先生。
胡瑗等人都比较重视对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如胡瑗治《春秋》,阐大义、别夷夏,开创两宋治《春秋》而涉及当代史的学术风气;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12卷,“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26];而石介由于仕途多艰,更是“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27]。他著有《唐鉴》《政范》《三朝圣政录》等史书。理学先驱三先生的治史精神,对两宋理学家有很大影响。他们虽然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春秋》,但是一致肯定和强调尊王攘夷的观点,因此不能不承认理学先驱们治经论史、以史阐经的学术风格,开启了两宋理学重视史学的先河。强调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朱熹在论述《春秋》时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
不过,我们还要进一步指出,朱熹生活的南宋初年,女真铁骑横扫中原,直驱江淮,因而他所处的时代与胡瑗等人所处的时代十分相似,故朱熹继承了理学先辈的别夷夏、筹修攘的传统,重视史学研究,在建构自己的理学体系时主动把史学纳入这一轨道,因而可以说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也是朱熹史学思想形成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