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论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唐末季世藩镇割据、国土碎裂,延至五代时期篡逆相接、乱象如沸。随着大一统疆域版图的瓦解碎裂和诸多王朝政权的割据对峙,五代时期的文人群体散落在诸多的割据小国,呈现出一种群落式的分布态势。其中,巴蜀文人群体、江淮文人群体、吴越文人群体、南汉文人群体颇具代表性。
五代十国时期,远离中原战火硝烟的巴蜀地区,于唐末五代之际富庶安宁、文教昌盛。五代前蜀王朝与后蜀政权均喜文乐士、奖掖文艺,再加上流寓士人与土著文人的交往酬答、会社唱和,遂使五代巴蜀地区成为当时万众瞩目的文化创作中心。五代巴蜀文坛主要由流寓士人和土著文人组成,他们或生于蜀,或卒于蜀,或仕于蜀,或流寓于蜀,共同组成了唐末五代特定时空地域中的巴蜀文人群落。巴蜀文坛繁荣昌盛,是聚集于此的文人群体的思想、情感及心灵状态的直接反映。考察巴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揭示巴蜀文人的创作主张和文学思想,探讨巴蜀文学的生成机制、分布态势与体貌风格,对于深入研究五代时期南方诸国的文学生态具有触类旁通的启发意义。
自北宋以来,人们对五代十国的文学评价普遍不高,遑论对偏僻蛮荒的巴蜀地区的文人群体给予应有的关注。也许缘自五代十国时间过于短促,许多文人如韦庄、卢延让、冯涓、张道古、李洞、张蠙、贯休、杜光庭等或由唐末转入巴蜀政权,又,欧阳炯、幸寅逊、李昊、张立、景焕、章淳、范禹偁、田锡、卞震等人或由巴蜀政权转入北宋王朝,从而致使人们对唐末五代巴蜀文学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阶段加以研究产生怀疑。本研究课题认为,五代巴蜀文坛自唐末黄巢起义、长安陷落、士人避难西蜀开始,中间历经前蜀、后唐、后蜀三个地方性割据政权时期,最后到蜀亡归宋为止,历时八十余载,这期间的文人士子生活在同一时空地域之中,他们或仕宦于蜀、或隐逸于蜀、或流寓于蜀,经历了相同时代剧变和命运变迁,他们的作品流露出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倾向与价值取向,其文学创作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趋同性的意趣追求和审美范式。我们理应将此期的巴蜀文学从以往唐末文学的附庸或宋初文学的前缀中剥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阶段加以深入研究。此外,唐末五代之际的巴蜀文学是整个巴蜀文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深入研究此期的文人群体、文学现象、文学思想,对于完整构建整个历时的巴蜀文学体系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代巴蜀文学是属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下的一种文学形态。从时间发展的线索来看,它经历了唐末、前蜀、后唐、后蜀、宋初五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称得上是前承唐末余绪后启宋世新声,是一种典型的转型嬗变时期的文学生态。故而,五代巴蜀文人及巴蜀文学对宋初文坛的版图构建,起到了固本强基、添砖加瓦的重要作用。从地域空间的角度来看,西蜀政权僻处中国疆土西南内陆的一隅,巴蜀文人深受巴蜀地区的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气息的熏陶,遂使巴蜀文学浸染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同时,五代巴蜀文坛对同一历史时期的五代荆南文坛和南唐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论从纵向的角度还是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五代巴蜀文学具有一种导夫先路、经验示范式的独特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