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目前学术界对于宋代家书的专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在对宋代书信作品进行研究时有所涉及,未能认识家书的整体价值和意义,与宋代家书的数量和价值相比,对于家书的整体研究还远远不够。
家书的发展与书信的演变密不可分,因此其研究基本囊括在书信的研究之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就对书信这一文体的含义、缘起和特征进行了关注。赵树功先生的《中国尺牍文学史》是第一部专门研究尺牍书简的文学史,也是迄今为止书信文学史上唯一一部通史专著,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其中第四章专章论述宋代尺牍,共分五节,第一节概述宋代尺牍特点;第二节介绍欧阳修与李之仪的尺牍;第三节介绍苏轼尺牍;第四节介绍黄庭坚尺牍;第五节涉及朱熹、孙觌、陈亮、方岳、文天祥五位南宋名家的尺牍创作。通多尺牍剖析作者的心理变化,细致入微。对“平民化、大众化”的家书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尽管涉及的篇目不多,但开创之功不言而喻。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一书第九章第三节对黄庭坚书简及其特点作了简要分析。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与情感世界》第五章从欧阳修的家书入手分析面向内心世界的欧阳修,重点解析其慈父形象对子侄和整个家庭的影响。
结集于宋代的《欧苏手简》共收录欧阳修和苏轼尺牍书简约259篇,其中收录欧阳修书简122篇,家书3篇;苏轼书简137篇,家书2篇,[10]书前有金朝文人杜仁杰所撰序言。有关此书的一些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编者、版本等诸多方面的考证。如祝尚书先生的《〈欧苏手简〉考》和张志华的《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对此书的编者进行了研究考订,但朱刚在《关于〈欧苏手简〉所收欧阳修尺牍》一文中对编者提出了不同意见。[11]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欧阳修、苏轼的书信非常有益。遗憾的是,限于资料的匮乏,学者对于欧苏家书并没有予以重视。
相对于专著,近二十年有关宋代尺牍、书信的整体研究不断增多,出现了一系列的单篇论文和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但关注的人物依然集中在苏轼、黄庭坚、李之仪、欧阳修、王安石、米芾等尺牍大家或书法名家身上,主要从尺牍的版本系年、艺术特色、思想内容、书法鉴赏等方面一一展开,家书也往往被涉及或分析。
金传道的博士学位论文《北宋书信研究》是第一篇全面论述宋代书信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分上下两编,上编梳理了北宋以前书信文体的流变过程,统计了北宋书信的整体数量并概述了北宋书信的价值,并指出“家书的私密性相较于私人书信,可信度更高,研究价值更大”[12]。下编为个案研究,集中分析了欧阳修、苏洵、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尺牍书简。其中第六章从欧阳修治平四年(1067)在亳州期间写给长子欧阳发的三通家书入手,指出欧阳修在亳州处理并不繁多的政务之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关心家人的健康状况和家庭生计上,决心一年后致仕归颍。第九章比较了苏轼和黄庭坚尺牍的异同,涉及一些家书篇目,但数量不多。
张圆培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家书研究》[13]是有关宋代家书的全面研究,文章共统计出两宋家书470多通,概括了家书的写作内容和艺术特点,对北宋和南宋家书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一章分析了苏轼和吕祖谦的家书特色。开创之功不言而喻,但家书文献统计不足,很多问题论述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此外,近十几年出现了十数篇有关宋代书信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对象集中在苏轼身上。如崔丽的《苏轼尺牍研究》[14]重点探讨苏轼尺牍的艺术特色、审美特征等;马明玉的《苏轼贬谪期间书信研究》[15]深入到苏轼书信中反映出的贬谪期间的精神世界和创作心态;杨银娥的《苏轼书信研究》[16]第四章从家书的视角探讨苏轼对亲情的珍视。李红叶的《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陂——从尺牍文看元祐时期苏轼的创作心态》[17]从真情流露的尺牍文着手,探究苏轼元祐时期在忧谗畏讥的背景下创作心态的复杂及改变,并由此引发艺术风格的转变。王桂林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尺牍研究》[18]考察了苏轼尺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认为苏轼的尺牍饱含淑世济民的思想感情,行文圆美流畅、平淡自然;表达幽默谐谑、真诚坦率;语言简洁生动、比喻贴切;从文体特征来看,苏轼的尺牍具有实用性、开放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这些成就推动尺牍向散文化、个性化和文学化的方向发展,使尺牍具有了文学审美价值。
除了苏轼外,研究者对于宋代书信的研究主集中在王安石、黄庭坚、李之仪等尺牍名家或大家身上。刘梦初《王安石书信艺术论略》[19]认为王安石书信内容之丰富、特色之显著,足可为一代之代表。胡昌健《黄庭坚谪巴蜀年谱诗文尺牍文物考证》[20]考察了黄庭坚自绍圣二年(1095)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谪居巴蜀期间的行迹和所作部分诗文、尺牍的情况,对此前的有关记载和研究多有辨证,廓清了一些史实,极有价值,其中也涉及少量家书篇目。
以上论文都在研究宋代书信时把家书作为部分内容单独论述,或涉及相关作家的家书作品。目前有关宋代家书的单篇论文有李立臣、刘少坤的《浅析苏轼家书的三种互动》[21]和刘欣、吕亚军的《宋代家书中的诲学思想研析》。[22]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在研究历代家书时往往会涉及宋代部分,只言片语,一笔带过,如李辉的硕士学位论文《家书的审美之维》[23]围绕家书这一文体,以美学的观点,梳理了家书的起源与历史流变,阐释了家书的审美特征,探讨家书的未来,填补了家书审美研究的空白。蒋明宏《家书中的教育智慧》[24]论述了家书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具体事例探讨了家书的教育内涵。冯夏夏《中国传统家书主体思想研究》[25]以《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修齐治平的儒家文化思想在家书中的反映。由于清代家书的繁盛,学者对家书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如徐德勇的硕士学位论文《〈曾国藩家书〉主体思想研究》[26]梳理了家书文化的发展历史,指出曾国藩以理学为宗,同时又不废汉学,博通诸子百家,兼容并蓄,为他经邦纬国、修身齐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陈文捷硕士学位论文《〈梁启超家书〉德育思想研究》[27]概括了梁启超德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修身、家庭和谐、职业规划和社会道德等。这些论文往往简单概述中国古代家书的历史,对于宋代家书只是在梳理中一笔带过。宋代家书的诸多问题尚缺乏深入分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