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刘爽研究员领衔完成了《俄罗斯远东史》这部学术著作,为我国俄罗斯学界增添了新的原创性成果,可喜可贺。这部著作由三卷组成,第一卷记述远古到十月革命前的远东,第二卷记述苏联时期的远东,第三卷记述苏联解体至今的远东。全书以历史为线索和主轴,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客观完整的阐释和评价。这部著作的出版可谓好事多磨,写作和出版的大致历程我是知道的,一句话,很不易。前几年刘先生就希望我给此书写个序,我推辞了。现在刘先生又提出了这个建议,我改变了主意,恭敬不如从命。作序本质上就是一件学术展示,更何况我此前有幸阅读了书稿。一方面,俄罗斯研究是我的老本行,即便到中国边疆研究所工作我也不敢丢掉这个“饭碗”;另一方面,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离不开周边国际环境,俄罗斯就是我国最大的邻居,而俄罗斯远东又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毗邻,这些因素促使我不能不借助这部著作的出版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因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历史涉我性比较强,需要从客观历史和我国国家利益两个维度进行总体把握。该著作在这两个维度的尺寸上拿捏得比较到位。该书翻译和引用了大量俄文历史档案和统计资料,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俄罗斯远东史。
撰写俄罗斯远东史不可能不涉及中俄关系的历史问题。事实上,中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是中俄关系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性因素,也是俄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合作的前提。1989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讲话非常重要,奠定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基础,并为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的稳步持续和递进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为了准备这次谈话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谈话的要点主要包括:第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重点放在开辟未来的事情上”,这是邓小平同志谈话的核心和主要目的。但要“开辟未来”对“过去的事”总得有个“交代”。所以,邓小平同志当着戈尔巴乔夫的面讲中国人、中国党的“一些看法”:“一是讲讲历史上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遭受损害的情况,二是讲讲近几十年,确切地说是近三十年,中国人感到对中国的威胁从何而来。”[1]第二,集中谈了两个历史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受列强侵略奴役,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大概是十几个,第一名是英国,比英国更早,强租中国领土澳门的,是葡萄牙。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2]。关于沙俄和苏联,邓小平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土地,超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十月革命后也还有侵害中国的事情,例如黑瞎子岛就是一九二九年苏联从中国占去的。主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胜利时,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定,划分势力范围,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那是斯大林时期。当时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同苏联签订条约,承认了雅尔塔的安排。”[3]第二个问题,对中国的威胁从何而来。“六十年代,在整个中苏、中蒙边界上苏联加强军事设施,导弹不断增加,相当于苏联全部导弹的三分之一,军队不断增加,包括派军队到蒙古,总数达到了一百万人。对中国的威胁从何而来?很自然地,中国得出了结论。一九六三年我率代表团去莫斯科,会谈破裂。应该说,从六十年代中期起,我们的关系恶化了,基本上隔断了。”第三,中俄、中苏关系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第四,“中国从来没有忘记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帮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结束过去”,“目的是使苏联同志们理解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过去’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历史帐讲了,这些问题一风吹,这也是这次会晤取得的一个成果”[4]。
邓小平同志的这次谈话极其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对沙俄和苏联的基本认识和立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的和平性。邓小平同志说:“后来中苏进行边界谈判,我们总是要求苏联承认沙俄同清王朝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承认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害中国的历史事实。尽管如此,鉴于清代被沙俄侵占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条约规定的,同时考虑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我们仍然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5]这是中国后来解决复杂边界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则,奠定了中俄关系的基础。从这个视角看,中国对解决中俄关系遗留问题展现出极大的和平善意和历史大格局。
二、中俄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极大地释放了两国政治、外交、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正面效应,两国关系的水平也大大提升了。但如果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远东地区的合作成效来看,则并不太明显。从苏联解体中俄关系新起点到现在中俄关系的新时代的历史趋势上看,俄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有合作进展,有经济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但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有突破性的进展和融合性合作。这是由中俄两个毗邻地区的一系列综合性因素所决定的。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重心在其欧洲部分,远东地区属于俄欠发达或落后地区。俄远东地区虽然空间广阔,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始终处于半开发状态。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很少,不足以形成容量巨大的市场,人力资源的缺乏无法支撑远东地区的发展。与人口状况相匹配的是俄开发远东地区的资金匮乏。更重要的是俄长期以来将远东地区视为自身的战略储备仓库,将安全视为第一要务,忧患意识极强,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俄远东地区发展缺乏外部助力。中国东北地区一直对与俄远东地区合作抱着积极的态度,有段时期甚至抱着十分积极的态度。中俄两国政府也希望毗邻地区有更深入的合作,甚至通过了不切合实际的合作纲要,但以愿望代替实际情况也是不可取的。事实就是事实。俄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依然在既有的轨道上行进。而且,从中国区域发展态势上看,多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而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是中国的经济区域发展状况。中国东北与俄远东地区在各自的国家发展中都属于相对落后地区,这种态势决定了两个毗邻地区深度合作的难度。
三、关于俄罗斯向“东”转。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受到西方的全面制裁,俄美关系、俄欧关系处于历史最恶化的时期之一。面对西方的集体围堵,俄罗斯提出了向“东”转战略。这里包含国内外两个大局,其国内大局就是进一步大规模地开发远东地区,二是与非西方国家进行深入合作。俄罗斯的向“东”转战略不仅是向“中”转,也包括印度、伊朗等发展中国家在内,中国只是其中一员。从这个视角看,俄罗斯新一轮向东转有被迫之意,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恶化。那么,马上就出现了需要回答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不可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一旦乌克兰危机有所缓和,俄与西方关系好转,俄罗斯会继续向东转吗?是不是还会本能地、内在地向“西”转呢?支撑俄罗斯向东转的战略要素、基础性因素和可持续条件有哪些?进一步开发俄罗斯远东所需要的基础性因素是否会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俄罗斯的精英们还没有给出清晰的和细致的答案来。
最后还是回到这部著作上。该书作者队伍比较整齐,都是专门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的专家。主编刘爽研究员长期研究俄罗斯历史和现实问题,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情况非常熟悉,是我国著名的俄罗斯问题专家。期待刘爽研究员继续带领学术团队深入研究俄罗斯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对我国俄罗斯学的发展和繁荣增添新的动力。
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一级研究员
2024年2月24日元宵节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293页。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页。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295页。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