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香港轮船航运业研究(1840—191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结

近代香港自1842年被迫开埠以后,随着英国通过一系列的卑劣手段,从清政府手中攫取了对香港全岛的管辖权。基于此,港英政府开始对香港进行改造与管控,其中包括推行自由港政策,充分挖掘港口,积极发挥香港中转的作用。

伴随着港英政府对香港的日益开发与着力发展,香港船运业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包括帆船与轮船,本书所讨论仅仅轮船,因此对帆船提及甚少。香港轮船航运业持续发展,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考察。在自然方面,香港优越的区位因素得以充分挖掘,港口资源丰富,水系发达,位于地理交通要冲,是重要交通枢纽。尽管存在如此多的有利因素,但是也不应忽视香港存在极端天气,诸如台风、大雾等不利于航运的因素,这些必须得以有效规避。在社会经济方面,鸦片和苦力贸易等非正当贸易,客观上促使香港船运业发展。另外通过香港正当合法商贸交流,规模日益积聚,共同促进了香港轮船航运业的发展。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第二节论述到非正当贸易促使香港船运业发展,这其中船运业包括传统帆船业和新式轮船航运业,早期资料记载并未说明运载鸦片或华工媒介是轮船,无从考据究竟哪类工具使用更多,尚难量化分析。但是自1887年九龙关设立后,海关统计资料中才明确记载轮船与帆船运输各类商品,但1840—1887年这段时间内难区分,除非资料本身载明属于何种船舶运载。

对香港轮船航运业历史背景评价中,可以肯定的是其优越的区位因素,通过不断挖掘与开发,在推动香港轮船航运业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诸如鸦片和苦力等非正当贸易,虽然间接地推动了香港航运业发展,但是这基于多少家破人亡,背负着多少鲜血与生灵的基础上得以延续,这些外商本质上是牟取暴利,其初衷并非促使香港航运业发展,只是在不断地牟取巨额利益的途中,客观上带动香港航运业发展而已,必须清晰地了解他们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严重脱节,只有这样我们才更能全面地透过的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本质问题,其行为足以令人不齿,但其客观效果稍可显见。看待历史事件,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深入思考,能够更好解释诸多费解的历史现象,更加接近历史本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聂宝璋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2] 夏巨富:《浅析晚清香港轮船航运业肇兴缘由》,《历史档案》2016年第2期。

[3] 关于香港航运业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目力所及,仍未有见直接以香港航运业为对象的研究专著,但不同论著中涉及香港航运业,余绳武、刘存宽主编:《19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刘蜀永、余绳武主编:《20世纪的香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卢受采、卢冬青:《香港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冯邦彦:《香港华资财团:1841—1997》,东方出版社中心2008年版。论文方面,张俊义:《1900—1941年香港航运发展概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336页;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对中国的转口贸易(1869—1911)》,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张晓辉:《民国前期粤港航运业》,《广东史志》1994年第3期。

[4] 刘蜀永:《香港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5] 《香港之地理及历史》,《东方杂志》1918年第15卷第11期,第181页。

[6]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1页。

[7] 刘蜀永:《香港的历史》,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8]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69页。

[9] 参见吴郁文主编《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注:此处统计根据《香港经济年鉴(1988)》的数据记载,故与现在统计的香港面积不一致,与近代香港面积未必一致,仅仅作为参考。

[10] 苏子夏:《香港地理》上册,香港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页。

[11] 《香港衰势》,《台湾日日新报》1908年12月19日,第4版。

[12] 《香港之地理及历史》,《东方杂志》1918年第15卷第11期,第181页;《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2—3期。

[13] 陈鏸勋:《香港杂记(外二种)》,莫世祥校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注:陈鏸勋,生平不详,根据其自序得知一二,字晓云,广东南海人,少年就学香港,通晓中文和英文,肄业后在香港就职,1890年初加入爱国团体辅仁文社。

[14] 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李龙潜点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注:赖连三,1891—1964年,祖籍潮州,号连三,生于坤甸,其父赖荣禧清末移居印度尼西亚坤甸,经营湾顺隆橡胶厂,历任坤甸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等职,成为当地侨领。1909年,赖连三在北京财政学堂肄业,攻读财政学,1911年奉黎元洪之命,回南洋游说华侨赞助民国,此后游历南洋群岛,1919—1935年先后到访香港及南洋,1964年病逝。

[15] 吴郁文主编:《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16] 曹淳亮主编:《香港大辞典·经济卷》,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17] 吴郁文主编:《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另见方振鸿《香港经济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8] 钱益兵、贺耀敏:《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9] 曹淳亮主编:《香港大辞典·经济卷》,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4页;另见吴郁文主编《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20] 方振鸿:《香港经济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21] 陈鏸勋:《香港杂记(外二种)》,莫世祥校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22] 《香港之地理及历史》,《东方杂志》1918年第15卷第11期,第181页;《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2—3期。地名均按照报刊所载。

[23] 曹淳亮主编:《香港大辞典·经济卷》,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24] 参见吴郁文主编《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另见曹淳亮主编《香港大辞典·经济卷》,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25] 赖连三:《香港纪略(外二种)》,李龙潜点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26] 《香港之气候》,《现象丛报》1918年第3卷第8期,第35页。

[27] 郑德良编著:《现代香港经济(修订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28] 苏子夏编:《香港地理》上册,香港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5页。

[29] 苏子夏编:《香港地理》上册,香港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7页。注: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得知1℃=(华氏温度-32)/1.8,例如,香港在近五十年1月份最低温度32.0℃,根据公式也就是冬天最低年份0℃,1月份最高温度是大约是27℃,1月份均温大概15.4℃。

[30] 《香港之气候》,《现象丛报》1918年第3卷第8期,第36页。

[31] The Typhoon in Hongkong,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1864-1951),1874-10-1、5、29,p3.

[32] 《香港专电》,《槟城新报》(马来西亚)1905年6月22日。

[33] 《香港连日风雨杂述》,《星洲晨报》(新加坡)1910年7月12日,第7版。

[34] 木帆船研究,典型代表作如:[日]松浦章:《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日]松浦章:《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杨蕾、王亦铮、董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日]松浦章:《清代华南帆船航运与经济交流》,杨蕾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等。朱荫贵:《清代木船业的衰落和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安徽史学》2014年第6期;蓝勇:《对先进制造技艺与落后传承途径的反思——以历史上川江木船文献为例》,《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35] 辞书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转引自王林《略论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木船业》,《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55页。

[36] 参见朱荫贵《清代木船业的衰落和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安徽史学》2014年第6期。

[37] 蓝勇:《对先进制造技艺与落后传承途径的反思——以历史上川江木船文献为例》,《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38] 参见黄娟《湖南近代航运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第30页。

[39] 王林:《略论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木帆船业》,《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0] 《英轮遇盗伤害西人》,《申报》1906年7月15日,第2版。

[41] [英]班思德:《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第77—78页,转引自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8页。

[42]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6—1267页。

[43]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8—1269页。

[44]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72页。

[45]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74页。

[46] 参见朱福枝《试述中国近代航运的诞生与发展》,《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报》1994年第2期。

[47] 日本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10卷,东亚同文会印行,1918年,第281—282页,转引自黄娟《湖南近代航运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第43页。

[48] 《论轮船有利亦有害》,《星报》(新加坡)1891年3月3日。

[49] 沈鸿模编:《轮船》,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序。

[50]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840—194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5页。

[51] 参见[日]石井一郎《交通运输学概论》,顾时光译,任铭校,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52]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1页。

[53] 沈鸿模编:《轮船》,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页。

[54] [日]石井一郎:《交通运输学概论》,顾时光译,任铭校,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5页。注:浬,航海路程单位,同“里”。

[55] 参见[法]查尔斯·辛格、E.J.霍姆亚德、A.R.霍尔、特雷弗·I.威廉斯主编《技术史》第五卷,远德玉、丁云龙主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102页。

[56]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57]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58]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2页。

[59]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1—652页。

[60]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5—656页。

[61] 《火船机制述略》,《遐迩贯珍》1853年9月1日第9号,香港英华书院印刷,第9页;另见沈国威、[日]内田庆市、[日]松浦章编著:《遐迩贯珍·附题解·索引》(影印本),《遐迩贯珍》,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3页。

[62] 《轮船速率考》,《星报》(新加坡)1898年6月7日。

[63] 钟叔河主编:《西海纪游草·乘槎笔记·诗二种·初使泰西记·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钟叔河、杨国桢、左步青校点,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52页。注:按1丈等于10尺转化而成。

[64] 钟叔河主编:《西海纪游草·乘槎笔记·诗二种·初使泰西记·航海述奇·欧美环游记》,钟叔河、杨国桢、左步青校点,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448页。

[65] 《西程述概》,《遐迩贯珍》1853年9月1日第9号,香港英华书院印刷,第2页。注:该杂志是香港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有广东香山人黄亚胜参与创办和负责编务,并由英国伦敦传教会所属中环英华书院自筹经费出版的。原定为月刊,每月出版1期,24开,每本只收墨费15文,从1853年8月1日创刊至1856年6月停刊,共出版了33期,限于经费,印数少,流传不广。

[66] 参见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67] 一说是1848年春正式开业,参见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68] 一说是1848年春正式开业,参见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69]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2页。

[70]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6页。

[71]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4页。

[72]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国对外贸易史》,第115页,转引自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35页。

[73] 《论英国拟设海底电线》,《星报》(新加坡)1892年9月29日。

[74] 《上海至香港电线常被损坏不通拟另由各国安置电线》1882年10月24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档号:01-09-004-06-001,第5页。特别感谢张世慧师兄在台湾访学期间帮助查相关资料。

[75] 《英商设香港至广州间电线》1882年5月24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档案馆藏,档号:01-09-003-08-012,第35、37、39、50页;《函订会晤日期并送电线节略》1882年1月21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档案馆藏,档号:01-09-003-08-001,第4页。

[76] 参见[日]石井一郎《交通运输学概论》,顾时光译,任新铭校,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6页。

[77] 盛叙功编译:《交通地理》,刘虎如校订,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00—201页。注:原文数学是用中文数字的,为了全文统一故一概采用阿拉伯数字,下同。注:伦敦到墨尔本缩短航线60里和1/3天,有违常识,但是原数据如此,现依原貌引录,以示存疑。

[78]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4—645页。

[79]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6页。

[80] 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7页。

[81] 根据盛叙功编译《交通地理》(刘虎如校订,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03页的表格改制而成。

[82] 盛叙功编译:《交通地理》,刘虎如校订,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01页。

[83] 盛叙功编译:《交通地理》,刘虎如校订,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99页。

[84] 丁又:《香港初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4页。

[85] 刘常凡:《公路建设、汽车运输与社会变迁——以1927—1937年河南省为中心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摘要)第1页;另见丁贤勇著《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86] 徐剑华编著:《运输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87] 叶恭绰:《交通救国论》,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3页;另见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88]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36页,转引自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89]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90]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91] 参见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4页。

[92]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93]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94] [美]郝延平:《中国近代商业革命》,陈潮、陈任译,陈绛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页;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95] 参见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96]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97]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邹元涛、金雨雁、金冬雁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版,第234—235页。

[98]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99] [日]佐佐木正哉编:《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文书》,第120页,转引自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5页。

[100] [英]莱特:《中国关税沿革史》,姚曾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9页。

[101] 邹元涛、金雨雁、金冬雁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版,第30—31页。

[102] 陈谦:《香港旧事见闻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6—77页。

[103] 沈国威、内田庆市、松浦章编著:《遐迩贯珍·附题解·索引》(影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1854年8月第8号,第622页。

[104] 《近日杂报》,《遐迩贯珍》1854年10月1日第10号,香港英华书院印制,第9页。

[105] 《近日杂报》,《遐迩贯珍》1854年6月1日第6号,香港英华书院印制,第8、11页。

[106] 《近日杂报》,《遐迩贯珍》1854年9月1日第9号,香港英华书院印刷,第6页。

[107] 《近日杂报》,《遐迩贯珍》1856年2月1日第2号,香港英华书院印刷,第11页。

[108] 庄义逊主编:《香港事典》,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109] 太平绅士,是一种职衔,一种源于英国,由政府委任民间人士担任维持小区安宁、防止非法处罚及处理一些简单的法律程序的职衔,成为太平绅士无须任何学历和资格认证要求。

[110] 参见杨思贤《香港沧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20页;另见汤开建、萧国健、陈佳荣主编《香港6000年(远古—1997年)》,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324页。

[111] 杨思贤:《香港沧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18页。

[112] 李宏编著:《香港大事记(公元前214—公元1987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另见陈昕、郭志坤主编《香港全纪录》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113]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286页。

[114] 张晓辉:《香港近代经济史(1840—1949)》,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6页。

[115] 甘长求:《香港对外贸易》,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116] 拱北海关志编辑委员会编:《拱北关史料集》,拱北海关印刷厂1998年印刷,第412页。

[117] 莫世祥、虞和平、陈奕平编译:《近代拱北海关报告汇编》,澳门基金会1998年版,第76页。

[11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37页。

[11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8页。

[12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8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42页。

[1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0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37页。

[12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6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88页。

[12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38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42页。

[124] [美]卫三畏:《中国商务手册》第4版,1963年,第220页,转引自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3页。

[125] 《巧计拐贩猪仔》,《申报》1873年5月15日,第2版。

[126] 王省吾:《华工出洋的组织工作(1848—1888)》,1978年旧金山版,第53—54页,转引自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4页。

[127] 《英领事函陈招雇华工办法》,《南洋总汇新报》(新加坡)1910年9月24日,第5版。

[128] 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5页。

[129] 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5页。

[130] 参见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00年版,第263—264页,转引自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6页。

[131] 参见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7页。

[132] 参见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68页。

[133] 陈翰笙主编:《关于华工出国的中外综合性著作》,《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四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3页。

[134] 《论拐人出洋情形》,《申报》1872年11月22日,第3版。

[135] 陈翰笙主编:《中国官文书选辑》,《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136] 陈翰笙主编:《关于华工出国的中外综合性著作》,《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四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1页。

[137] 陈翰笙主编:《中国官文书选辑》,《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138] 庄义逊主编:《香港事典》,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第44—45页。

[139] 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140] 《华工赴墨病毙之惨状》,《申报》1908年10月6日,第2张第2版。

[141] 《近日杂报》,《遐迩贯珍》1854年10月1日第10号,香港英华书院印刷,第12页。

[142] 参见邹元涛、金雨雁、金冬雁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版,第240—241页;另见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120页。

[143] 邹元涛、金雨雁、金冬雁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版,第240—241页。

[144] 邹元涛、金雨雁、金冬雁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版,第241页。

[145] 《下议院公议贩华民为奴事款》,《申报》1872年5月14日,第2版。

[146] 《续录下议院公议贩华民为奴款》,《申报》1872年5月15日,第3版。

[147] 《会议招佣出洋事》,《申报》1873年2月22日,第3版。

[148] 邹元涛、金雨雁、金冬雁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版,第243页。

[149] 《严禁贩卖猪仔论》,《申报》1873年8月22日,第1版。

[150] 《论香港拐匪宜认真查禁》,《星报》(新加坡)1893年11月25日。

[151] 参见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55页。

[152] 参见余绳武、刘存宽主编《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6—249页。

[153]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154]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155]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156]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157] 丁又:《香港初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82页。

[158] 邹元涛、金雨雁、金冬雁整理:《金应熙香港今昔谈》,龙门书局1996年版,第33页。

[159] 陈鏸勋撰:《香港杂记(外二种)》,莫世祥校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注:霹雳,英属马来亚地区一个州;般鸟,婆罗洲;暹罗,泰国旧称;安南者,越南旧称。

[160]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161] 李圭:《鸦片事略》卷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海宁州署刻本,第42—44页。注:核计3万万人,即3亿人,似有点夸张,缺乏进一步可靠资料佐证。

[162]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