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原著选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与观点

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容丰富且深刻,不仅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时也创造性地阐明了阶级斗争、“两个必然”等理论,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洞见,深刻改变了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卓越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发生在19世纪中叶西欧无产阶级反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产物。因此,对《共产党宣言》的学习不能仅限于其理论内容,亦要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该理论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以此在避免孤立性、主观性的基础上形成对《共产党宣言》全面且深刻的认识。

《共产党宣言》的结构由引言、序言和正文三个部分构成。正文共有四章,标题依次为“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序言共有1872年版、1882年版、1883年版、1888年版、1890年版、1892年版和1893年版七篇,前五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后两篇由恩格斯独自创作。序言中的内容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序言指出:“《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7]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8]

此外,序言亦基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对《共产党宣言》作出补充,如1872年的序言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9]这是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补充。通过序言和正文,《共产党宣言》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探讨了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关注重点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基础上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性、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关键性;有力回应了各式各样的虚伪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而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间的边界。

一 阶级斗争思想

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10]因此,“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1]。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社会开始分裂为阶级并经历了三种具有剥削性质的社会形态:以奴隶为被剥削阶级、奴隶主为剥削阶级的奴隶社会;以农民为被剥削阶级、地主为剥削阶级的封建社会;以无产阶级为被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为剥削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三种社会形态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从其本质上来看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这种矛盾往往被剥削阶级以“等级制度”为借口搪塞并加以掩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系统化和统一化使得被剥削的无产阶级更能看清阶级间剥削关系的实质,阶级间的矛盾也随之不断激化。这一矛盾的激化是阶级社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在被剥削阶级对于剥削阶级的反抗斗争下阶级社会才能得以演变。在原有的封建社会中,经济基础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下发生了改变,而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的上层建筑并不允许经济基础发生这种触及其利益的转变,在阶级矛盾不断恶化、资产阶级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欧洲社会从封建社会迈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12]

资本主义社会并非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亦存在着剥削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间的对立以及被剥削阶级的反抗亦是必然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集中体现为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追求效率和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们推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每个企业都被卷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之中。宏观上这些企业的分工与生产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调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前提下,这些生产服从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产品亦为资产阶级所私有,而资产阶级对于生产的调控取决于自身利益的多寡而非生产本身和社会的需要。当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在商品过剩的情况下要求停止生产时,资本家仍然会保持继续生产以谋求更多利润。在生产和需求比例失衡的情况下,商品大量过剩而滞销,工厂资金周转停滞导致工人失业,进而银根紧缺、银行破产。大量生产资料被浪费,无产阶级群众饱受剥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然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从本质上结束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 “两个必然”思想

“全球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莱维特在1983年发表的《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提出,旨在描述经济活动向世界范围拓展的过程,但在发表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却不乏“全球化”的身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大的作者论述道,资产阶级为了取得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3]。世界市场的开辟使得生产与消费由国内转移至国外,民族工业“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14]。进而经济危机的发生范围由区域性转变为国际性,无产阶级失去了民族性,其敌人亦由国内资产者们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也为自身的灭亡作了铺垫:生产消费的全球化不仅为资产阶级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财富,亦促进了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

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亦针对无产阶级展开了相应的论述。

从无产阶级的出现来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出现的。马克思将资产阶级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占有工人劳动的阶级,而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即生产资料被掠夺,劳动被占有的阶级便是无产阶级。由于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且出卖自身劳动力,因此其社会地位最低,但这种社会地位和生产力主体的身份又使其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和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的革命者。

从无产阶级的发展来看,无产阶级的发展也是和资产阶级同步的。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利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无产阶级的斗争手段与观念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除生产工具和管理方式的更新外,对劳动力的主体,即无产阶级进行压榨亦是获得更多利润的手段,更多的利润代表着更为惨重的压榨剥削,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与斗争性亦在此过程中被激发。

从地域视角来看,资产阶级的扩张也经历了从某一企业到某一区域、从某一区域到某一国家、从某一国家再到国际社会的过程。无产阶级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普遍化与统一化,从小部分工人反对某一工厂主发展为区域范围内的工人运动,再发展为国内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与世界资本主义展开斗争。

在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方面,由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地位和阶级性质,无产阶级是无法同资产阶级长期共存的。资本的扩张性将不断促使资产阶级通过极其低廉的价格购买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劳动力,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将在这种趋势下不断恶化,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产阶级的使命便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无产阶级运动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原有的封建社会的农民和地主的斗争转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相较于之前的阶级斗争,“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在于无产阶级自身的特性。一方面,无产阶级是最为先进的阶级。作为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产阶级代表着最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同时其自身能力也伴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其队伍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因此,无产阶级拥有“绝大多数的”革命者并代表“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也是革命性最强的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产资料被掠夺、生产过程中被剥削,无产阶级是一个饱经苦难的阶级,也是一个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深恶痛绝的阶级,生产资料的被掠夺既是无产阶级的弱点,亦是无产阶级的优势,“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16]

综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的确在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断显现,进而又反过来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与资产阶级同时出现并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代表着自身狭隘利益的资产阶级无法调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革命性最强的无产阶级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拥有不断强化的斗争能力,这些因素共同证明了一个历史事实:“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7]这便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的思想,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三 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胜趋势和重要性,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展开提供了科学的指导。首先是关于“两个决裂”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制关系根据历史的发展而变更。欧洲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进而以资产阶级的所有制替代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所有制,而无产阶级革命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无产阶级的所有制取缔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8]而无产阶级不是剥削阶级,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也不是剥削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以建立自己的剥削制度,而是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以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的社会制度。

阶级剥削现象的经济根源则来自生产资料私有制: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对无产阶级劳动者进行剥削。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的矛头便指向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并非要劫掠人民群众的财产,而是将人民群众被资产阶级劫掠的财产归还原主,“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被消灭了;这种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19]。无产阶级革命要消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占社会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但仅消灭私有制是不够的,社会中的剥削现象既有其经济根源,亦有其思想根源,因此,私有观念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目标。为了掩盖或粉饰其剥削行为,资产阶级通过私有观念作为维护自身剥削制度的思想武器。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无产阶级革命也要破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从而在形式上和根源上给予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以致命的打击。这便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决裂”思想:同私有制的决裂和同私有观念的决裂。但这两种决裂也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在根本意义上实现决裂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社会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着隐蔽的国内战争,随着矛盾的激化,这些战争将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来建立自己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一直存在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然会通过国家机器等途径以遏制这种斗争,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中暴力镇压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需强调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暴力革命,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击垮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暴力反制。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0]这便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转变并非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过渡时期便是由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创造条件。

为建立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不应当是盲目的、无领导的,而应当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由共产党这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的性质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1]与此同时,相较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人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成员组成并由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坚持着国际主义的原则,坚持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2]因此,共产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在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社会的发展,也包含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当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区域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法彻底铲除剥削制度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传播性是显而易见的,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需要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团结才能将其彻底推翻,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4]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尾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们发出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5]

《共产党宣言》节选[26]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

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少。不仅如此,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也就越增加,这或者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要求的劳动的增加,机器运转的加速,等等。

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

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上,工人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为竞争所分裂的群众。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因此,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它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就是一个例子。

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