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修心与治欲
——儒道佛的价值取向
徐小跃
如果要在儒道佛三家思想中选择一个他们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那一定是“修心与治欲”。道理也很简单,儒道佛三家学说都可以称为“心性之学”,都关注生命问题和人生问题。
一
所谓“修心”就是修养心性。在儒家那里更多地用“尽心”“存心”“养心”“正心”等;在道家那里更多地用“虚心”“静心”“心斋”等;在佛家那里更多地用“明心”“净心”“清心”等。所谓“治欲”就是治理、处理欲望。儒家多用“寡欲”,道家有时用“寡欲”,更多时候用“无欲”,而佛家都用“无欲”。
养心与寡欲是“修身”“养生”的两种形式。为什么“修身”“养生”是这种形式呢?说得通俗点,我们要“修身”,我们要“养生”,那究竟如何“修”,如何“养”呢?我一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定要知道和明白这个所要“修”的、所要“养”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或者说存在方式。说得再通俗点,如果连要“修”的“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如何“修”呢?所以在理论上弄清楚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说人的生命形态是怎样的就成为必须。
“人身”中是有诸性的物性、知性(理性)、德性的。有“饱食暖衣逸居”(《孟子·滕文公上》)之食欲之性,有“好利焉”“疾恶焉”“好声色焉”(《荀子·性恶》)的生理心理之性,也有“异于禽兽者几希”之“良心”的本善之性。
因为人性中有气质之性的存在,它有太多恶的成分以及可能引起恶的成分。对此儒家深深地担忧。“圣人有忧之。”(《孟子·滕文公上》)具体说来,他们俱异常担忧人身上的动物禽兽性的膨胀,即出现“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禽兽行”(《荀子》)的情况。
在客观认知了“人性”“人之有道也”的不同规定或者说人的生命两种形式以后,就要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去“修行”之。儒家主张对于人之德性要光明之,“明明德”是也,“诚意正心”是也,“尽心知性”是也,存心是也,养心是也。道家老子的“虚其心”、庄子的“心斋”、佛教的“明心见性”都属于对“人之德性”的修行方式和态度。
二
对于人之生理心理构成的“气质之性”,那是要担忧之、戒惧之、中节之、克制之。否则对于人而言那将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大家要注意的是,主张人性本善的孟子与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最后都走到了一起。他们对“修道”的内容的规定都是正反两方面的。正面是“养心”;反面是“节欲”。孟子认为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并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荀子认为“积礼义而为君子”,并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道家、佛家都主张人正面要“养心”,反面要“无欲”。老子明确主张“虚其心,实其腹”(《老子》第三章),“虚其心”就是使人心地虚静纯洁,“实其腹”就是让人吃饱肚子。
《说文解字》说,“欲,贪欲也”[1],即过度的欲望。饮食男女,人之性也。“食色,性也”,此之谓也。而过之则为“欲”也。儒道佛三家的“寡欲”“少欲”“无欲”的“治欲”思想都是建立在这种认知基础之上的。老子明确认为“为腹”是人性的正当需求,应当满足之;而“为目”是人性的过多的追求,应当摒弃之。
那么哪些属于“为目”的“多欲”呢?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第十二章)老子是在告诉人们,过度的欲望会使人颓废、腐败、堕落。“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老子主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三章),“心善渊”(《老子》第八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达到虚寂的程度,坚守清静的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不欲以静”(《老子》第三十七章,根绝欲望,可以得到安宁),“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去掉过分、奢侈、极端),“知足之足常矣”(《老子》第四十六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四章)。
佛教以“贪嗔痴”为三毒,当在去除之列。对于人的那些不好的气质,例如“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狂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在禅宗看来都属于“自性中不善心”,故而需要“除却”。(《六祖坛经·忏悔品》)
三
儒道佛都认为只有行善事才能保存住“良心”“道心”“佛心”。他们所奉行的善德善行可集中到一个总的德目之上,那就是“慈”德。
《说文解字》曰:“慈,爱也。”[2]本义有助人之心。慈对别人付出更多的爱。通俗地说,为他更好,想他更好,哪怕是牺牲自己。母爱就是这种爱。可见,所谓的“慈”是不计得失、不考虑自我的“付出”和“给予”。也即,希望别人过得好,不希望别人有灾祸。别人好了,为他们由衷地感到高兴;别人坏了,为他们由衷地感到悲伤。不讲条件的“给予”才能被称为“慈”。儒家叫“为人谋而不忠乎?”;道家老子叫“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佛家叫“给人以乐,拔人以苦”。儒家叫“慈厚”;道家叫“慈柔”;佛家叫“慈悲”。
我非常欣赏和赞同朱熹对“爱”的道理的概括。他说:“盖仁则个温和慈爱底的道理……仁字是个生底意思。”[3]现在好多人变得越来越不“温和”了。怒气太大,怨气太多,戾气太重。越来越不喜欢别人好了。嫉妒心太重,仇恨心太重,憎恨心太重。“心”处在如此状态下,“气”处在如此状态下,人是不会轻松愉快的。老子告诫我们说:“心使气曰强。”(《老子》第五十五章)意思是说,让心欲支配精神就会走向自我戕害,乃至死亡。对此,不得不慎啊!
老子的“慈”恰恰就落实到了这个“柔”字上,也就是说,慈柔是老子慈爱思想最具特色的地方。“柔”乃“水”的主要属性,它有“利他”属性,而且全然地“利他”;它有“不争”的属性,特别是“付出”以后绝不求回报的那种情怀;它有“处下”的属性,“成功”以后不炫耀自己,绝不会自吹自擂自大自己的“卓越”和“优秀”,而是把希望、信心、勇气都带给别人;它有“战胜”一切的属性和能力。老子将“慈”视为他“三宝”的头一宝不是没有道理的。
就儒道佛人生哲学要得出的结论当是所谓智慧人生和幸福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终的都是指向人生幸福的。孔孟是这样,老子是这样,佛陀是这样。“悦乎”“乐乎”“乐山”“乐水”“仁者不忧”“孔颜之乐”“乐而忘忧”“不改其乐”“君子有三乐”,以上是儒家快乐之论;道家老子有“乐得之”“无忧”之论;佛教有“离苦得乐”“喜乐”之论。
那么,如何获得此人生快乐呢?儒道佛的共同的主张,一是知道给予别人;二是知道减少欲望;三是知道宁静安宁。简言之就是“给予”“寡欲”和“宁静”。
在天地万物之中,最难按照自己原来样子去存在、去生成的“对象”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源于人类的“名欲”“利欲”“权欲”“情欲”“多取”“多求”“多要”“多捞”“躁动”“变动”“盲动”“妄动”。结果导致,人丧失其天真、本真之性,谓之“失其性”。对此,儒家提出了“复其初”,道家提出了“复归其性”,佛家提出了“恢复本来面目”。
当一个人少了私,寡了欲,见了素,抱了朴就会“静”矣!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政治生态。儒家要“静”,道家要“静”,佛家也要“静”。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指向——“静”。
判断与选择构成智慧的本旨要归,“智判慧择”是也。明明德是智慧人生之必须;少私寡欲是智慧人生之必须;给予奉献是智慧人生之必须。“治欲”“节制”就会“不争”;“给予”就是“利他”。而只有做到了“不争”与“给予”才会获得心灵的宁静,如此最终才能获得快乐人生。所以智慧人生是快乐人生的前提。
[作者简介:徐小跃,《东方哲学与文化》主编、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南京210023)]
[1]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76页。
[2] (汉)许慎:《说文解字》,第217页。
[3]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玉山讲义》,载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4册,第3588—35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