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识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山水故土:《诗经》的地域

《诗经》的地域非常广阔,历代学者也有不少的研究,根据古今学者王应麟《诗地理考》,朱熹《诗集传》,高亨《诗经今注》等的考证与解说,分述如下。

周南、召南:西周初期,周公住在东都洛邑,负责管理东方各小国,而召公住在西都镐京(今西安市西),负责管理西方诸小国,以陕(即今河南省陕县)分界。周南属于周公治理的疆域,陕以东的南方部分,所以叫周南。它北到汝水,南到江汉流域,据高亨先生《诗经今注》,周南最南可达到今天的武汉一带。召南则是召公所治理的疆域,陕以西的南方部分,它比周南的疆域更向西南延展,到武汉以上的宜昌、江陵一带的长江流域。南方小国被楚归并后,其地乐歌称“南音”。所以《周南》和《召南》都属于周朝南方的诗。

邶风、鄘风:春秋时期邶、鄘两地均属卫国所辖,所以邶风和鄘风都是属于卫国的民歌。起初,邶、鄘、卫所在的地域属殷商所有,殷人的首都,叫作“牧野”,或称“沬邦”,就是后来的朝歌。周武王灭商以后,占领了朝歌一带,并三分其地,其中邶在朝歌北,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有邶城镇,即古代的邶城;鄘在朝歌南,今河南省新县西南有鄘城,即古代的鄘城。

卫风:卫都仍据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因有淇水流经,故诗中多称“淇水”。卫国的地域含今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的北部,都城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有朝歌城),春秋时又先后迁至楚丘、帝丘。卫风中的作品多出自东周时期,因其作品多涉男女情爱,且乐调多有靡曼之声,与西周古乐不同,所以信奉西周礼乐制度的儒家常常批评所谓的“郑卫之音”是“淫声”,是“伐性之斧”。

王风:王,即王城,一般认为指东周的洛邑王城。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宜臼被立为周平王,于平王元年(前770年)从镐京东迁到洛邑。洛邑分为成周和王城两部分,其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郑风:周宣王封其弟郑桓公于宗周之咸林(今西安附近),咸林被称为郑。郑桓公后来做了周幽王的司徒,与周幽王均死于犬戎之难。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辅佐周平王定都洛邑有功,得到了虢、郐等地,称为新郑,即今新郑市,为河南省郑州市所辖。由于孔子说过“郑声淫”,主张“放郑声”,所以古代学者对郑风的解释较多贬斥,今人则较多推崇。

齐风:武王克商,封太公吕望于齐,占有今山东省中部至东北部,建都于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县),齐国地域广大,包括今天的山东大部分地区及河北部分地区。齐诗即产生于这一地区。

魏风:“魏”指的是春秋以前的古魏国。武王克商后,封魏地于同姓(姬姓),占有今山西省西南部。春秋时代,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晋献公灭魏国,把魏地赐给了大臣毕万。魏地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北。

唐风:唐是晋的前身,当初,周成王封其弟姬叔虞于唐,据有今山西省中部地区,都城在今山西省冀县南。唐国南部有晋水,姬叔虞死后,其子燮改国号为晋。因此,唐、晋本一国而异名,其地在今山西中部。唐诗即产生于这一地区。

秦风:秦国祖先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赐其姓嬴。非子养马蕃育有功,周孝王赐秦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县)。秦庄公迁犬丘(在今陕西省兴平县)。秦襄公迁汧(在今陕西省陇县),并在平王东迁中立功,逐渐得到了岐山以西之地。

陈风: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都城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附近。东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81年),为楚国所灭。

桧风:桧,也作“郐”。周初妘(yún)姓封国,国土在今河南省中部,都城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周初年,为郑武公所灭。可见,桧诗都是亡国前后的作品。一说桧诗即郑诗(见朱熹《诗集传》),可参考。

曹风:曹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建都于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9年)灭于宋。

豳风:周王祖先之一公刘曾迁居于豳,其地在今陕西省旬邑和彬县一带。有关豳国始封者,学者多有歧说,《史记·周本纪》云,公刘之子庆节“国于豳”,朱熹《诗集传》谓公刘立国于豳,兹列以备考。历数代之后,太王古公亶父由豳迁于岐。西周灭亡,平王东迁,豳地赐予秦国。

《大雅》《小雅》《周颂》:二《雅》、《周颂》大都是镐京及周围地区的作品。

《鲁颂》:鲁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建都于今山东省曲阜县,四篇颂诗当是京都作品。

《商颂》:由于对《商颂》的创作时代分歧很大,故五篇诗作的地域也难以确定。若以《商颂》为商代的祭祀诗,产生地域当在商朝都城朝歌,在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一带。若认为《商颂》是宋诗,产生地域当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关于十五国风,今人编有两首次第歌,便于记诵。

其一

周南召南邶鄘卫,

继以王郑及齐魏。

唐秦陈桧与曹豳,

十五国风之次第。

其二

周召邶鄘卫王郑,

齐豳秦魏及唐陈。

桧曹同为十五国,

季札所观之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