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近年来,中欧关系受到了广泛关注。这无疑首先与欧洲自身的变化有关。欧洲还重要吗?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欧洲地位和影响力乃至欧盟生存问题的持续讨论。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德国等大国“险象环生”,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脱欧”后的英国何去何从?没有了默克尔,德国还能扮演欧洲稳定锚吗?法国大选会不会惊现“黑天鹅”?
中欧关系之所以日益引起关注,还因为欧盟对华认知发生重大变化,一直比较稳定的中欧关系正步入一个碰撞期和适应期。中欧之间以往虽争吵不少,但相互均视对方为重要市场和合作伙伴。然而,近年来欧盟和不少欧洲国家不再把中国仅视为合作伙伴,中国既被看作是伙伴,也是竞争者,乃至所谓制度性对手。这一多重定位显著强调了中欧关系的竞争性,中欧关系所面临的挑战陡然增大。2021年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急剧下滑,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中欧关系的关注。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欧洲如何选择和站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2021年10月,哈佛大学斯蒂芬·沃尔特教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指出,拜登政府毫不掩饰其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争取美国众多盟友支持的愿望。而“欧洲各国如何站队,将对全球力量整体平衡产生重大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余年来,美国一直是欧洲国家最重要的盟友。但随着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全球战略重点转移以及始于特朗普总统的“美国优先”,欧洲日益意识到在国际上不能够像以往一样紧靠、紧跟美国了。欧洲“美国观”的变化激活了其战略自主意识,以及欧洲对如何实现自主决策、掌握自己命运的探索。这可谓欧美关系七十年未有之变局。以前个别欧洲国家曾与华盛顿闹过独立,如法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把北约总部从法国赶出去,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或者过去在某个问题上有数个欧洲国家曾与美国发生严重分歧,如,2003年法国、德国等一起在美国出兵伊拉克问题上说“不”。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严肃思考如何实现战略自主,这是一个新变化。
反映在与中国的关系上,战略自主意味着欧洲国家与美国虽保持同盟关系,但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华实行打压,开打贸易战,而欧洲则既强调竞争也坚持接触合作。2021年拜登入主白宫后,尽管欧美关系得到改善,欧洲也愿意在对华政策上加强与美国协调,但拒绝对美亦步亦趋。总之,大国竞争使得中欧关系日益重要,并激活了中欧美、中欧俄等三边关系。
随着中欧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书力图从多个层面来全面梳理和分析中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全书分四篇,共十四章,第一篇重点讨论中欧相互的“认知与定位”,包括两章,第一章欧洲的中国观,由冯仲平撰写,第二章中国的欧洲观,作者为冯仲平、黄静。第二篇的题目为“合作与竞争”,包括第三章到第六章。赵晨撰写第三章即中欧政治关系,孙彦红撰写第四章即中欧经贸关系,张金岭撰写第五章中欧文化关系,徐若杰撰写第六章即全球治理中的中欧关系。第三篇的题目为“机遇与挑战”,包括第七章到第十章,第七章数字主权下中欧数字合作与博弈,作者为黄颖,第八章中欧互联互通与“一带一路”,作者是赵晨、刘念,第九章中欧在北极治理中的合作与问题,作者为赵纪周,第十章中欧发展援助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由张超撰写。最后一篇即第四篇,讨论的是中国与英国、法国、德国以及中东欧的关系,题目为“调适与引领”,包括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第十一章中英关系,由李靖堃撰写,第十二章中德关系,由杨解朴撰写,第十三章中法关系,由彭姝祎撰写,第十四章中国与中东欧关系,作者为鞠维伟。
上述各位作者为完成好本书展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耐心,对此深表感谢;赵晨不仅参与了本书的撰写,而且在本书的策划、组织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深表谢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社长和王茵副总编辑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此致以诚挚敬意;此外,还要感谢侯聪睿、黄晗和乔镜蜚编辑的辛勤付出。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欧洲研究所“中欧关系优势学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欧洲对外战略调整与中欧美关系研究”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冯仲平
2022年1月
[1] Stephen M. Walt,“Will Europe Ever Really Confront China?”,Foreign Policy,15 Oct. 2021,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10/15/will-europe-ever-really-confront-china/.